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肾实证     
自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1]中提出:"肾主虚,无实也"之后,肾实证几乎被人们遗忘。统编《中医内科学》就认为肾无实证,《中医基础理论》在五脏虚实辨证中,也只讲肾虚不讲肾实。然而,肾实之论古已有之,证于临床亦不鲜见。为此,笔者参阅古今文献,对肾实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俊玲 《四川中医》1989,7(6):20-21
本文论证妇科肾实证的客观存在;探讨妇科肾实证的病因病机;提出妇科肾实证有属肾火、肾寒、肾湿、肾郁、肾瘀者,治疗当采取相应的泻肾之法;提示不可片面认为“肾无实证”而拘于补法。  相似文献   

3.
“肾实证”是与肾无实证相对立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在中医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根据临床观察、反复实践,以及历代大量文献记载,肾实证确实存在,并有着系列临床表现,用清肾、泻肾等治法,能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因此,“肾实证”是有理论根据的,辨治肾实证有着较完整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4.
肾实证最早见于《内经》,此后历代医家虽有提及,但均缺乏系统论述。自宋代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云:“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以来,在内科领域则逐渐出现“肾无实  相似文献   

5.
肾实证浅论     
在肾经证学说中、论肾虚证者甚多而肾实证却始终未成专论。然早在《内经》中就有肾实证的论述,后世医家亦有肾实证之记载,但受肾宜固毋泄之影响,特别是宋代医家钱乙说:“肾无实证”,  相似文献   

6.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索问。调经论人”然而古今不少医家受宋代钱乙“肾主虚,无实也”思想的影响,偏崇肾虚一端,不及肾实之说,肾无实证似乎已成为不可置疑之定论。肾病既然只有虚证而无实证,顺理成章,对肾病的治疗,只有补虚之法而无污实之施已为通论。如王海藏在《医学纲目》中说:“肾本无实,不可泻。”刘纯更以肝肾对举为例,谓:“昨司泄,肾主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充泻《医经小学入”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肾本无实,本不可泻·‘…·无泻肾之药。”其他如《医宗必读人《医林绳墨人《杂病源流犀烛…  相似文献   

7.
浅谈肾实证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实证是肾病因邪气盛实出现的证候,多由寒热、水湿、瘀血等邪气留阻肾脏或其经络,或壅闭其窍道所致。五脏为病,皆有虚实之分,唯肾脏只论其虚,不言其实。其实肾实证客观存在,且并非鲜见,但限于“肾无实证”传统理论的束缚,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给临床辨证及治疗带来诸多不便。充分肯定肾实证的客观存在性,完善其辨证论治理论实属必要。笔者现将肾实证加以归纳,并进一步对其辨证分型、辨证要点和治则方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肾实证"分类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实证,肇见于《内经》,但自宋以降多主张“肾无实证”论。肾实证不仅客观存在,并且可以分为六大证型:肾实证,乃由肾邪气壅盛或郁滞所致;肾热证,可分为肾实热证及肾湿热证两型;肾寒证,分为肾实寒证和肾寒湿证两型;肾风证,由风邪入中肾或其经络所致;肾水证,指肾或肾经脉为水所困;肾石证,肾中有热,水结成石。  相似文献   

9.
肾实证早在《内经》时期便已得到重视,但一度限于“肾主虚,无实也”传统理论的束缚,未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许多医家仍对其客观存在性持有置疑。表文参阅古今文献,系统阐述了内经至明清时期肾实理论的发展脉络,并深入推敲钱氏本意,认为“肾主虚,无实也”当理解为肾“易虚、多虚、少实”,肾实证客观存在,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吴哲 《光明中医》2002,17(1):26-28
《中医内科学》说 :“一般而论 ,肾无表证与实证 ,肾之热属阴虚之变 ,肾之寒属阳虚之变”。《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中 ,只字未提肾实证 ,倒有肾气、肾阴、肾阳、肾精、肾气不固等诸虚证。由此看来中医理论是认为肾无实证的。肾无实主虚之说 ,始见于宋代大医家钱乙所著之《小儿药证直诀》 ,其文曰 :“肾主虚 ,无实也” ,其后有王海藏《医经小学》甚至以肝肾对举 :“肝司泄 ,肾主闭藏 ,肝为相火 ,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有补无泻” ,金元之大家张元素《医学启源》亦云 :“肾本无实 ,本不可泻……无泻肾之药。”除此之外《医宗必读》、《医林绳墨…  相似文献   

11.
《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其中钱乙阐发了"肾主虚,无实也"的观点,其本意是肾脏病证和其他四脏一样有虚、实之分,肾脏病证以虚证多见,但也有肾实证。地黄丸正是针对小儿肾虚而设,肾主一身之阴液,补肾阴以补五脏之阴。此方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可与应用,方名、使用范围都有发展,薛己将其更名为六味地黄丸,应用范围亦扩展到肾阴不足导致的各种病证。  相似文献   

12.
方立曙  金梦祝  陈峰 《新中医》2014,46(12):1-3
肾脏因其独特的生理特性,故肾病多虚,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肾实证的存在。肾实证的主要病因有外邪侵袭或他脏所传。简述肾实证的源流,从肾精有余对肾实证作出补充。并从整体观念与三因制宜、既阴既阳与非阴非阳两个层次阐述性早熟的病因病机,以此论证肾精有余。提出了从肾、肝、脾三脏出发的泻肾治法。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大凡肾病多为阳损阴耗之候,故肾虚证在临床极其常见,其研究亦较深入和广泛;而同为肾病之一的实证远远未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对肾实证的客观存在性,一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乃至六版中医教材也只论其虚,不言其实,肾实证在临床并非鲜见,古往今来,有关论述屡见案端,依据赵绍琴老师经验并参阅古今文献,对肾实证渊源进行系统阐述和辨析.在临床上结合临证所得,悟出"泻肾、降浊、消白、排毒"等新疗法治疗肾病,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浅谈肾实证     
何太文  蔡华  沈岩宁 《河北中医》2006,28(4):269-270
肾实证客观存在,但因为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给临床带来诸多不便.现将肾实证的有关理论浅述于下. 1 肾实证概述 《沈氏尊生书》曰:"万病不出虚实二端,万病不越补泻二法."一切疾病的证候表现,总不外乎"虚"、"实"两端.《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何谓虚实?’歧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相似文献   

15.
肾实证是指邪气壅盛于肾所出现的证候,多由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或由本脏内伤及他脏邪气传入引起,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五类,基本治法为泻肾法,包括疏散外邪、去菀陈莝、脏病治腑三法。研究了《黄帝内经》中对肾实证的论述,详细分析了肾实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以期对肾实证理论的完善有所助益,并有助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肾主虚、无实也”渊源考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雁  陈孝银 《中医药学刊》2003,21(3):420-421
肾实证早在《内经》时期便已得到重视,但一度限于“肾主虚,无实也”传统理论的束缚,未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许多医家仍对其客观存在性持有置疑。本文参阅古今文献,系统阐述了内经至明清时期肾实理论的发展脉络,并深入推敲钱氏本意,认为“肾主虚,无实也”当理解为肾“易虚、多虚、少实”,肾实证客观存在,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自宋代钱乙提出“肾主虚,无实也”的观点以后,历代医家多宗之,高校教材沿其说,世人依其用。心、肝、脾、肺四脏皆有虚实,唯肾无实,这显然不符合《素问·调经论》:“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的原则,更违背了中医阴阳的对立统一学说,这种定论严重地影响了肾脏疾病的辨证治疗。笔者认为,探讨这一问题,对维护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用性颇有重要意义。1 肾实证的临床表现 “肾无实证”之说之所以为众多医家所尊崇,其根源在于过分强调肾主藏精、为先天  相似文献   

18.
从肾无实的缘起,肾本虚的机理,肾实证的客观存在、性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分型证治,对肾实证进行了系统的阶段性总结,澄清了有关问题。强调了肾实的性质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或以邪实为主,并贯穿于辨治始终,强调了肾实证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病证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肾实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载,到宋代方书大兴时期,更是出现了大量关于肾实证的方药及案例。但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倡导的"肾主虚,无实也"之说以来,后世医家多宗之,逐渐形成"肾无实证,有补不可泻"的学术观点,并广泛流传。这种观点束缚了中医理论的发展,不利于中医临床的发展与研究。目前,有关肾实证理论的研究正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医家肯定了肾实证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临床治疗中 ,对肾脏疾病的治疗多以补法为主 ,而少用泻法 ,故有“肾无实证”的说法。然而在临床实际中 ,肾实证又是确实存在的 ,因此 ,有必要从理论及临床方药上对肾之实证加以论述 ,这将对肾病理论及临床有一定的裨益。1 肾的生理及与其他四脏在五行中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肾属为五脏之一 ,在《内经》中对肾的生理、病理有详细的论述。《内经》对肾的论述 ,多是将肾与其他脏腑相提并论。在五行理论的概括下 ,将心、肝、脾、肺、肾作为五行的核心 ,五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 ,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五脏五行功能系统。1 1 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