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差异,为肩背部MPS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肩背部MPS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进行治疗。温和灸组采用温和灸疗法,每次艾灸因人而异,20~100min不等,以患者出现透热感为度;针刺组采用毫针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每次留针30min。两组每日均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温和灸组愈显率80.0%(24/30),优于针刺组愈显率40.0%(12/30,P0.001)。治疗后两组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01);两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激痛点与针刺激痛点对肩背部MPS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温和灸治愈显效更为明显,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发生于人体多部位,是腰背痛、颈肩痛以及关节疼痛的常见病因,是由于急慢性损伤、心理因素、营养缺乏等导致肌筋膜疼痛的一种疾病。现代生活的压力使颈腰椎等慢性疼痛越来越多,导致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此次针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病因及中医治疗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塌渍配合牵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采用中药塌渍配合牵引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均采取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理、中药塌渍、牵引、手法复位等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本组患者治疗14天,总有效率95%。结论:规范有效的护理干预,有效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降低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药塌渍熏干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 将1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以常规中医治疗,干预组加用中药塌渍熏.结果 干预组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79%.结论 采用中药塌渍熏干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做相关护理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和针刺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条灸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热敏效应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治疗1疗程和2疗程后,应用Mc Gill简化量表和计算VAS加权值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对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治疗完成2个月后,随访了解其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疗程后和2疗程后,Mc Gill简化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计算VAS加权值热敏灸组痊愈率55.6%,高于对照组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法和针刺法均是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热敏灸法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短期内治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针刺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塌渍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照射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0例跟痛症患者,采用中药塌渍配合TDP照射方法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优良率84%,有效率96%.结论:中药塌渍配合TDP照射治疗跟痛症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疼痛性疾病,好发于人体多个部位,是颈肩腰背痛的常见病因。本文从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两方面对其治疗现状进行详细论述,并对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梁晓东  岳樊林 《光明中医》2010,25(5):823-823
<正>肌筋膜痛综合征是引起颈肩部,腰背部及关节周围慢性疼痛诸病症的统称,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笔者自2003年以来采用针刀疗法治疗本病150例,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PQ)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4%和77.8%,对照组分别为80.6%和30.6%。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MPQ量表各项评分(PRI、PPI及VA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PQ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是一种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浮针疗法是治疗各种痛症的新型针刺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软组织镇痛,收效快速。本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现代医学及经络实验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对浮针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时间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时间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例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远离痛点方向平刺(15°),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之按压力量,每一次试验前后,试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试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订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对肌筋膜疼痛之治疗前后疼痛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完全缓解率增加。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之总有效率均相同,可达100%。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平均减分率仅略为增加。3种针刺时间比较,疼痛缓解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得宜,针刺5min即有很好的疼痛缓解效果;针刺时间延长,疼痛再缓解有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利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的优越性。方法:将5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治疗组采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技术(针刺和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替扎尼定进行治疗;2组治疗均隔日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8个疗程后,进行2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以及2组间疗效的比较。结果:2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各组疼痛指数、功能状态指数和硬结条索状物指数均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技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明显,且优于替扎尼定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热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中药热敷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VAS评分,两组均降低,且对照组降低较治疗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结束3个月后观察疗效,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结束6个月后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中药热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将患者采用随机区组化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法,1次/d;对照组采用毫针法,1次/d,疗程均为20 d。结果:治疗前后2组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VAS疼痛指数、手肿程度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2组间治疗前后的FMA差值及VAS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前后的手肿程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结论:温针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有效的,特别是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毫钝针针刺治疗在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进行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组,毫钝针刺组采用毫钝针针刺激痛点治疗,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常规穴位治疗。每2天治疗1次,每个疗程治疗6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完毕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Roland-Morri功能障碍调查问卷表(RMDQ)评价疗效。结果与治疗前VAS评分相比,毫钝针刺组经过治疗降低(4.17±1.53)分,普通针刺组经过治疗降低(3.33±1.4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毫钝针刺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普通针刺组低,而VAS差值较普通针刺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RMDQ评分相比,毫钝针刺组经过治疗降低(10.80±2.34)分,普通针刺组经过治疗降低(8.63±2.9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毫钝针刺组治疗后RMDQ评分较普通针刺组低,而RMDQ差值较普通针刺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毫钝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3%,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0.00...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4):309-312
疼痛是机体所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常并见于临床各种急慢性疾病之中。高树中教授认为疼痛原因是失和,即气血失和、脏腑失和、上下失和、内外失和。疼痛是失和、不和的症状和信号,其中实而不和即不通则痛,虚而不和即不荣则痛,治疗疼痛主要有通、荣(调)两个大法,具体分为以痛为腧法、左痛治肝胆法、通经止痛法、刺络止痛法、缪刺止痛法、全息止痛法、合治内腑法、阴阳互引法、通关止痛法和流注止痛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经络拔罐联合小茴香热敷对胃脘痛患者疼痛程度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2017年6月—2019年8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4例)及对照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经络拔罐联合小茴香热敷。对比2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评分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胃脘痛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络拔罐联合小茴香热敷可有效缓解胃脘痛患者胃脘部疼痛感,并可降低疾病复发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