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牵引下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1996-03/2005-03解放军南京军区理疗体疗专科中心门诊收治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完整者527例,均经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297例,对照组230例。①治疗组采用牵引下手法治疗,方法为:先坐位颈牵下采用颈椎摇正法,牵引物质量为(10+2)kg,牵引角度为颈前倾10&;#176;-15&;#176;,施术5-7min;后俯卧位腰牵下采用腰椎后伸侧扳法,牵引物质量为(60&;#177;15)kg,施术5-10min;再采用全脊柱平衡法结束,即俯卧位自C1-S1逐个调理脊椎位置,纠正椎体位移及小关节错位,尽量使各椎体、关节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施术10min左右。每周1次,共治疗3次。②对照组单纯牵引治疗,方法为:先颈牵,坐位持续牵引,牵引物质量8~10kg,15min/次,后腰牵,仰卧何持续牵引,牵引物质量45-50kg,30min/次,1次/d,其治疗18次。治疗后评估疗效,分为优良(症状消失,恢复工作)、好转(症状减轻,生活自理,不能恢复工作)和无效(生活不能自理)。结果52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疗效优良率为79.5%(236/297),对照组优良率为36.5%(84/23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牵引下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单,疗效明确,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24岁。病程3个月~15年。全部患者均有腰痛,72%伴有下肢疼痛和麻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80例。患者均经CT扫描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差异无显著性。①治疗组(腰牵十电热磁疗):采用日本产IT()-TR-ZOO型绳式牵引,患者平仰牵引床上.胸助软组织及骼部腰带固定,分别系于床头和床尾行绳式牵引,牵引重重40Kg~体重土IOKg.时red10~20S.间歇15s,共20min/次,每日至次,IO次1疗程。每次牵弓;结束后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加牵引、手法按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A组(头痛宁治疗组)、B组(颈部牵引、按摩治疗组)、C组(头痛宁加颈部牵引、按摩治疗组)。牵引选坐式颌枕带颈部间歇牵引,手法治疗选乳突后、枢椎横突、枕下三角等处扳机点,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后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及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个月C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与A组、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治疗1个月后与3个月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选择头痛宁能迅速缓解疼痛,颈部牵引加手法按摩则能纠正紊乱的颈椎力学结构及肌肉筋膜,两者兼用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头痛宁药物治疗或牵引、按摩。  相似文献   

4.
牵引按摩改善颈源性头痛脑血管机能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牵引按摩对颈源性头痛(CH)患者脑血管机能障碍改善的机理。方法: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检测125例有颈椎曲度异常或颈椎退行性改变的颈源性头痛患者牵引按摩前后与正常对照组90例的9条颅内血管(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并对TCD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颈源性头痛组(125例)牵引按摩治疗后,大脑中、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较治疗前降低,其值更接近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2.治疗后颅内成对动脉的Vm差异缩小,其代表值-非对称指数(AI)的异常率以及均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更接近(P〈0.01)。结论:牵引按摩治疗可双向调整颅内动脉的异常血流速度增高和减低,从而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脑血管机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采用随机方法将老年性膝关节炎 100例分为针刺组、电针组、电针加火罐组。针刺组 30例,年龄 44~ 75岁,疗程最短 8d,最长 15年。电针组 30例,年龄 45` 72岁,疗程最短 15d,最长 12年,电针加火罐组 40例,年龄 46~ 72岁,疗程最短 7d,最长 20年。 本文所选病例符合《实用针炙内科学》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血化验,故少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抗“ O”阳性, X线摄片提示均有膝关节骨质增生。方法; (1)针刺组;以阿是穴为主,配合针刺血海、足三里,每次选 2~ 4穴,用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 10min行针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针刀综合治疗对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36例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118例)采用推拿、颈牵、中频电及功能训练。Ⅱ组为针刀组(118例),采用小针刀,辅以适当手法,封闭及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VAS法评定疼痛程度,并采用SF-36量表评定生存质量。结果:针刀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随访24.75±8.43个月,针刀组疗效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程度及生存质量,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7.
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颈椎牵引是颈椎病非手术疗法中一项重要的,常用的有效疗法,也是一项有严格技术规范要求的治疗手段。颈椎牵引所采用的体位、角度、重量及时间与疗效和安全性直接相关。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了颈椎病发病的力学因素,牵引治疗的力学机制,提供了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技术参数:体位以卧位牵引为宜;角度根据病情及影像学改变而定,适应期取中立位或屈伸10&;#176;内,上颈段取后伸5&;#176;~20&;#176;,C4-5取0&;#176;.C5-6取前屈5&;#176;~10&;#176;,C6-7取前屈15&;#176;,C7~T1取前屈20&;#176;~30&;#176;,生理弧度消失,角度选择当下移一个椎间隙;牵引力取体质量的15%~20%:牵引时间在10~30min。椎动脉型、脊髓型颈椎病角度取中立位或屈伸10&;#176;内。心功能不全者慎用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8.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9.
电针加超短波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英 《中国康复》2007,22(1):13-13
我院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346例。均符合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男186例,女160例;年龄10个月~80岁;左侧面瘫191例,右侧155例;病程≤3个月208例,〉3个月138例;部分患者初起伴有耳后、耳前及面部疼痛,偶尔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346例患者分为综合组180例与针刺组16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综合组采用电针加超短波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①电针:选用KDW-808型全能脉冲电疗仪,主穴取地仓、阳白、颊车、牵正、太阳、下关、水沟,承浆;配穴为合谷、四白、迎香、翳风、风池,每次选择2对主配穴,疏密波,耐受量,20min。②超短波:5cm小圆电极2个,置于患侧耳屏前方或耳后乳突下,斜对置,间隙1cm,微热量,15min。③针刺:取穴与电针相同,进针后提插捻转,得气后施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治疗均每日1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手法加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 共选取50例 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手法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VAS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二个疗程治疗后,发现其VAS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临床疗效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手法加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是临床上比较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刺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手针和电针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与缺血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④实验于2005—02/2005—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雄性健康Wistar大鼠108只。采用4-动脉阻断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18只):正常组(正常饲养。不予任何处置),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椎动脉及双侧颈总动脉),脑缺血组(热凝双侧椎动脉及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脑缺血预处理组(热凝双侧椎动脉及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min,24h后全脑缺血10min),手针预处理组(术前7d用0.25mm&;#215;40mm毫针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直刺进针5mm,双侧曲池穴。直刺进针4mm,0.25min&;#215;25mm毫针针刺百会穴,平刺约3mm。针刺预处理组间歇5min捻转一次,平补平泻,1次/d,干预30min。预处理后24h全脑缺血10min),电针预处理组(术前7d采用全能脉冲电疗仪,对足三里、曲池穴进行电针针刺,频率为1Hz,电压为2V,强度以肢体轻微抖动为度,1次/d,干预30min。预处理后24h全脑缺血10min)。②术后24,48,72h各组各处死鼠6只,取脑,采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③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大鼠10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数:脑缺血预处理组、手针预处理组、电针预处理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明显少于脑缺血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大脑皮质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手针预处理组(P〈0.05),与脑缺血预处理组相近。 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且电针干预效果与脑缺血预处理相近,优于手针干预后。  相似文献   

12.
牵引下正骨手法矫正颈椎曲度反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牵引下正骨手法矫正颈椎曲度反张的效果。方法将33例颈痛和颈椎曲度反张的患者随机分为牵引下正骨组(17例)和传统牵引组(16例),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的疼痛程度和颈椎侧位片C2~7Cobb角、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GA)和相邻椎体后缘切线夹角(RA)进行评定。结果牵引下正骨组治疗前、后VAS分别为4.3分和1.6分;C2~7Cobb角为-15.8°和11.3°,变化值为27.1°;GA为9.1°和20.7°,变化值为11.6°;RA变化值除C2~3为3.5°外,其余均约为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牵引组治疗前、后VAS分别为3.6分和3.3分;C2~7Cobb角为-16.0°和-14.7°,变化值为1.3°;GA为-9.9°和-9.1°,变化值为0.8°,RA变化值均小于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下正骨可明显改变C2~7Cobb角、GA和RA,改善或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3.
颈源性头痛的射频和松解的有效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Sjaastad等(1983)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以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但是直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才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尽管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颈椎的增生性改变有关,尤其是钩椎关节病变造成上中段神经根刺激引起颅神经疼痛发作,也有学者认为与枕大、枕小神经有关,并且由C2-3。节段的病变所引起。目前,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治疗多采用手法推拿、牵引、水针、穴位埋线、小针刀、封闭、药物等治疗方法。我们科自从2000年5月到2005年5月应用颈2横突射频热凝和寰枕膜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加下.  相似文献   

14.
2002年8月-2007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呃逆患者62例,均因急性脑血管病、手术后、受寒、过食宿食或受惊引起,男27例,女35例;年龄24-72岁;病程1-9 d。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采用针刺治疗。①观察组:患者取坐位,用1-1.5 cm毫针针刺膈俞穴,轻捻转,平补平泻1 min后起针;再针刺膻中穴,针尖沿任脉朝下腹,捻转手法得气后,使用轻捣法。②对照组:患者取卧位,先用泻法针膈俞穴,取针后针天突、内关及足三里穴。2组患者均于呃逆停止后留针5-10 min。经过1-3次针刺治疗,观察组痊愈25例:呃逆停止,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电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方法选择2003-05/20014-11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慢性腰肌劳损患者140例。随机分为3组,浮针组45例、电针组45例、浮针结合电针组50例。浮针组:在病痛范围内确定一个或两个最为敏感的压痛点,在距痛点上方、两侧或下方6~8cm处作为进针点。当针体完全进入皮下,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持针柄,使针体做扇形环扫运动十余次。进针完毕后,嘱患者活动腰部,如不影响活动,则留针15min,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针柄,使留于皮下的软套管不致脱落,针眼处用创可贴敷盖。留针8-24h,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再继续治疗。电针组:取阿是穴、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采用常规针刺手法,待得气后,连接G6805-1型电针仪,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min,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再继续治疗。浮针结合电针组:首先对患者阿是穴、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进行电针治疗,然后再施以浮针治疗,方法同前。治疗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再继续治疗。治疗2周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为0~100分,0分为无痛,1~50分为轻度疼痛,51~80分为中度疼痛,81~100为重度疼痛。结果①浮针结合电针组的视觉模拟评分为0分患者优于浮针组或电针组(浮针结合电针组、浮针组、电针组分别为42,31,23例,x^2=10.389,P〈0.01)。②对于病程〈1年的患者。浮针结合电针组的视觉模拟评分为0分患者优于电针组(浮针结合电针组、电针组分别为19,13例,x^2=4.874,P〈0.05)。⑧而对于病程〉1年的患者,浮针结合电针组的视觉模拟评分为0分患者优于浮针组或电针组(浮针结合电针组、浮针组、电针组分别为22,12,10例,x^2=6.563,P〈0.05)。结论浮针结合电针疗法比单纯用电针或浮针对改善慢性腰肌劳损疼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理。方法: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为手法治疗组,并设牵引对照组4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症状与功能积分评估结果显示均有极显差异(P<0.01),而治疗后两组指标积分显示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积分以及症状总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法治疗组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通过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纠正错位的颈椎,从而解除椎动脉的痉挛、压迫、改善胸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牵、星状神经节阻滞及中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1)颈牵:采用颌枕带牵引,重量为8.15kg,每次25min,加次l疗程。(2)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气管旁入路,每次阻滞1侧,双侧交替,隔日1次,一疗程10次。(3)中频:采用多部程序中频电流,1号处方,每日1次,每次20min,加次一疗程。结果经过1个疗程临床观察,58例患者治愈45例(占77.59%),好转13例(占22.41%),无效0例。结论颈源性头痛大多是由于颈椎小关节错位,增生的骨赘压迫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导致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颈牵能够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从而缓解椎动脉受压、痉挛现象。星状神经节是支配头颈部和上肢的主要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被局部麻醉药阻滞后,可以清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所支配区域内痉挛的血管扩张,使颈总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头颈部的供血。中频电流也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消炎作用。采用综合治疗能起到协同的作用,互相增强其疗效。  相似文献   

18.
推拿加牵引和中药导入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1991年5月以来,采用两种方法对444例颈椎病的人进行分组治疗,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444例中,男288例,女156例,年龄18~68岁(平均43.5岁),病程2d~22年。其中神经根型115例,椎动脉型85例,局部型94例,脊髓型36例,交感神经型47例,混合型67例(两种或两种以上合并者)。将444例颈椎病的患者分成两组:推拿加牵引组224例,中药导入组220例。方法:(1)推拿牵引组,病人取端坐位,两手自然下垂,做颈部坐姿枕颌带牵引,保持颈部屈曲15°~20°。牵引时患者尽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电针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缝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我院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Jl《【蛆各6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牵引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度6个月后回访。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个疗程: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P<O.05);2个疗程: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EO.05)。两组患者全部随访6个月,治疗蛆2例复发.经短期治疗好转;对照组18例复发.治疗好转时间基本与首次相同。结论:电针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痛疗效较单纯牵引效果明显.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5例,随机分为注射组28例,针刺组27例和电针组28例,均取患者双侧C5,8夹脊穴,分别给予当归注射液注射、针刺及电针治疗,每日1次。结果:治疗2周后,注射组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电针组(P〈0.05),针刺组与电针组则疗效相当。结论:与其他疗法比较,当归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更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