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阳琴 《现代养生》2023,(17):1298-1300
目的 探讨巨大儿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20年4月-2022年6月分娩正常体重新生儿的产妇55例为对照组,另选分娩巨大儿的产妇55例为巨大儿组。对比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孕妇血脂水平、孕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巨大儿组产妇剖宫产率为89.09%,高于对照组3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产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36%,高于对照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组产后1、5、10min新生儿Apga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巨大儿会增加剖宫产的概率,影响孕产妇的脂代谢,增加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降低新生Apgar评分,不利于母婴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非糖尿病性巨大儿孕妇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孕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孕末体重指数、分娩方式、胎儿性别、新生儿出生时血糖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分析。结果孕妇孕前体重指数(22.51±3.33)kg/m^2,孕末体重指数(30.28±3.76)kg/m^2,孕期体重平均增长(20.41±7.67)kg;职业中无业者占56.41%(44/78);高中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孕妇占70.51%(55/78)。孕前体重指数、职业、文化程度、孕周对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有显著影响(P〈0.01或〈0.05)。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前体重指数、职业、文化程度、孕周相关;重视孕产妇的围生期保健、指导合理的孕期营养及体力活动、防止孕期体重的过度增长、适时终止妊娠可以降低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从而降低围生期母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孕妇早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妊娠期合并/并发症与巨大儿发生的相关性,为巨大儿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广东省中山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中所记录的孕妇孕产期保健管理档案数据进行研究,选取于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接受首次产检,并成功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共计136 019对足月单胎母子。将其中的4 830例巨大儿及其母亲纳入巨大儿组,用孕妇和新生儿一般情况进行倾向性评分,1∶2配对出生体重正常儿(正常体重儿组),根据配对的两组数据分析孕妇孕早期BMI等级及孕期各种合并/并发症与巨大儿的相关性和发生风险。结果 共有4 828例巨大儿成功配对,即巨大儿组入选母子4 828对,正常体重儿组入选母子9 656对。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孕早期超重(OR=1.68,95%CI:1.53~1.84)、肥胖(OR=2.99,95%CI:2.60~3.44)、妊娠期合并/并发糖尿病(OR=1.56,95%CI:1.33~1.82)、并发羊水过多(OR=1.87,95%CI:1.03~3.37)、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2.21,95%...  相似文献   

4.
吴玲玲 《现代保健》2010,(17):82-83
目的 早期识别巨大儿,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191例巨大儿资料.结果 阴道分娩114例(包括1例产钳),剖宫产77例,阴道分娩中经产妇明显高于初产妇(P〈0.05),初产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经产妇(P〈0.01),阴道分娩者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P〈0.05).结论 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有助于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孕妇体重与妊娠糖尿病及巨大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评价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糖尿病(GDM)和巨大儿的关系,对孕期体重增长的合适范围提出建议。方法:选择我院产科登记的GDM孕妇73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无并发症的孕妇73例作为对照组,定期检查至分娩。结果:孕前和分娩前平均体重,孕前超重型和肥胖型人数,孕期体重增长≥20kg的人数GDM组多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体重增长>15kg巨大儿发生GDM组为28.57%(14/49),对照组为9.38%(3/3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重增长≤15kg巨大儿发生GDM组为0,对照组为4.62%(3/65),孕期对照组平均体重增长14.44kg,GDM组平均体重增长18.20kg。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增大与GDM发生有关,孕期的体重超增与巨大儿发生有关,孕妇的体重增长>15kg巨大儿发生明显增加,故建议整个孕期体重增长的合适范围应控制在10-12.5kg。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2013年北京市活产儿中巨大儿的发生情况,并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方法在2013年出生的206498名新生儿中找出出生体重≥4000 g的活产儿信息,并就性别、孕周、户籍、出生地点等因素进步比较分析。结果2013年北京市活产新生儿中巨大儿发生率为8.19%;其中,男性发生率为10.11%,女性发生率为6.10%,男、女新生儿的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228,P<0.001)。新生儿性别(OR=0.538)、分娩孕周(OR=1.637)、出生地点(OR=1.111)及出生季节(OR=0.971)可能是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2013年北京市巨大儿发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必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李波 《上海预防医学》2000,12(5):247-248
胎儿体重超过4000g称为巨大儿,约占出生总数的5.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巨大儿的发生率及其难产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现对我院7年来466例巨大儿作一初步分析,重点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0月天津市河东区向阳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孕产妇1 75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发生巨大儿的129例设为巨大儿组,未发生巨大儿的146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孕妇年龄、孕产次、体重指数、腰围、孕期增重、是否妊娠合并糖尿病、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孕期是否运动等信息,分析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BMI、孕期增重、腰围、巨大儿分娩史及运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产妇和妊娠合并糖尿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孕妇发生巨大儿的概率是年龄<35岁孕妇的1.972(95%CI:1.066~3 646)倍;孕早期超重、肥胖发生巨大儿的概率是正常体重的0.479(95%CI:0.288~0.796)倍;孕期增重过多发生巨大儿的概率是增重正常的1.766(95%CI:1.010~3.091)倍;腰围≥85 cm发生巨大儿的概率是腰围<85 cm的5.334(95%CI:2.483~11.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发生、诊断及分娩方式,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87例巨大儿的产前检查、分娩方式及母儿预后。结果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是孕周、产次、孕妇的身高体重、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和股骨长径及合并糖尿病有关。分娩以剖宫产为主,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结论加强产前检查,能减少巨大儿发生。诊断巨大儿必须综合多项指标,分娩方式要考虑母婴安全,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产程中必须重视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分娩巨大儿孕妇及200例分娩正常体重胎儿孕妇的年龄、孕周、孕产次、身高、宫高、腹围、胎儿双项径及妊娠合并症。结果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巨大儿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各组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平均年龄(28.32±3.1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8.53±2.87)岁。两组平均年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组年龄〉35岁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孕次平均为(2.21±1.13)次,对照组平均孕次为(1.52±0.93)次,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40周后巨大儿的发生比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孕妇身高、宫高+腹围及胎儿双顶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中糖尿病或GDM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糖控制不良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孕周、孕次产、身高、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及糖尿病均有关系,掌握好巨大儿的高危因素和巨大儿的预测方法,对产前准确判断巨大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巨大儿分娩的相关因素以及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分娩的巨大儿605例为巨大儿组,同期分娩的正常新生儿600例为正常组,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母婴临床特点及分娩结局。结果巨大儿组母亲身高、体重、宫高、胎儿双顶径、腹围及产妇糖尿病、羊水异常、过期妊娠、产妇剖宫产、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钳及胎吸、新生儿产伤的发生率[(160.9±5.3)cm、(78.6±11.7)kg、(36.1±3.2)cm、(9.6±0.4)cm、(107.5±3.6)cm、14.7%、11.4%、19.5%、75.7%、11.4%、12.6%、11.9%、8.9%]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位异常、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妊娠晚期贫血、产道裂开的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分析,超重和肥胖的孕妇早产、难产、急诊剖宫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体质指数正常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巨大儿的出现不利于母婴健康,会增加剖宫产率及分娩风险,危害母婴健康。降低巨大儿的出生率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确保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巨大儿对分娩的影响及产前预测。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于该院分娩的巨大儿24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248例出生新生儿正常体质量儿组作为对照组,分析巨大儿对分娩方式和母婴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25.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50%(P〈0.05);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分别为66.13%、9.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66%、2.02%(P〈0.05);巨大儿经阴道分娩发生会阴Ⅲ度撕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肩难产率显著高于剖宫产(P〈0.05)。结论巨大儿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剖宫产率明显增加,产妇及围产儿并发症增加,因此产前预测巨大儿,选择合理分娩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优生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巨大儿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进行早期识别,预防母婴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1192例巨大儿资料。结果初产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经产妇(P〈0.01),孕周〉41周时剖宫产率明显增高(P〈0.05),阴道分娩者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有助于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肥胖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足月单胎初产妇中,筛选符合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的孕妇137例作为观察组,随机从正常体重孕妇中抽取2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孕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生情况并建立完善孕期档案。结果 (1)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孕期体质量增加≥15kg的孕妇中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妊娠肥胖增加了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和难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195例巨大胎(简称巨大儿)的临床分析,寻找准确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近5年出生的195年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与承机选择同期出生的1994年正常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巨大儿母亲身高,孕期体重,分孕娩孕周,孕产次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巨大儿男婴多于女婴,巨大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结论:巨大儿是生长发育全面成熟且有生机活力的,产妇体重,身高,分娩孕期及宫高,腹围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相关因素,超声检查对估计肿儿有参考价值,巨大儿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糖尿病母亲婴儿(infa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other,IDM)的围生期并发症及对婴儿期体格及智能发育的影响,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72例IDM进行了系统管理(IDM 1组),与97例非系统管理IDM(IDM 2组)进行了比较,观察其围生期并发症,对其体格及智能发育进行了随访。【结果】IDM出生体重与母亲孕期血糖控制水平有关;IDM 1组围生期总的并发症明显低于IDM 2组(P<0.05);其中以低血糖降低明显(P<0.001);IDM的体格发育随访,巨大儿组的体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一直高于正常体重组。随访发育商(developing quotient,DQ)显示有并发症组总的DQ值一直低于无并发症组,部分月龄、部分能区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DM母亲孕期控制血糖,其婴儿出生后进行系统管理,可减少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对婴儿近期体格和智能发育有一定影响,远期发育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巨大儿发生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淑芬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8):F0004-1132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发生因素,减少母婴损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42例巨大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巨大儿发生率为5.55%,其发生率受孕妇的年龄、孕周、产次、胎儿性别等因素影响。巨大儿的难产率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非巨大儿组明显增高。结论:应重视巨大儿的发生因素,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适时终止妊娠,从而减少难产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及并发症,提高产前诊断率,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娩的267例巨大儿的情况,并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267例体重2 500~3 999 g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孕妇身高、体重、产次、孕龄、宫高、腹围及胎儿双顶径、股骨长、腹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剖宫产率明显增高,剖宫产组分娩并发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结论 巨大儿增加母婴并发症,应正确产前诊断,巨大儿分娩方式以剖宫产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巨大儿在婴儿期发生单纯性肥胖症的情况,以便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管辖社区2002—2007年出生的巨大儿79例与出生体重正常儿643例在婴儿期发生单纯性肥胖症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巨大儿在婴儿期身长、体重都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均值加上2个标准差者有22例(27.8%);发生单纯性肥胖症21例(26.6%),与出生体重正常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巨大儿在婴儿期身长、体重超标,易发生单纯性肥胖症,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干预,应从减少出生巨大儿,降低婴儿期肥胖开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与孕前超重、孕期过度增重的直接关联及关联强度。方法 2015年1月起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建立孕妇队列,创建孕妇健康档案,收集孕期及分娩信息,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体重、孕期健康状况及各种孕期并发症、分娩情况等,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收集新生儿出生体重,了解巨大儿发生与孕前超重、孕期过度增重之间的关系。结果 巨大儿发生率为6.6%(149/2 243)。不同孕前BMI组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控制了孕妇年龄、孕产史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孕前BMI适宜的孕妇比,孕前BMI超重以及肥胖的孕妇生产巨大儿的风险均增加(OR=3.12,95%CI:1.35~7.22,P=0.008; OR=2.99,95%CI:1.17~7.63,P=0.022)。不同孕期增重组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控制了孕妇年龄、孕产史、孕期并发症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比,孕期增重不足的孕妇生产巨大儿的风险降低(OR=0.52,95%CI:0.30~0.90,P=0.019)。而孕期过度增重在调整了各种孕期指标后,与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比,巨大儿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1,95%CI:0.96~2.09,P=0.084)。结论 孕前超重或肥胖是巨大儿发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