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75年在广西产的一只熊猴体内首次发现了一种自然感染的猴疟原虫,并对其形态和生活史进行了研究。一、这种猴疟原虫的红细胞内裂殖周期为72小时,其形态特征基本上与猪尾猴疟原虫相似。二、这种疟原虫不能感染雷氏按蚊;在斯氏按蚊体内能发育即卵囊分化,但迅即出现退变,不能完成孢子增殖;在巴拉巴按蚊体内发育良好,12天(25℃)完成孢子增殖。三、用阳性巴拉巴按蚊感染一只熊猴和4只恒河猴,原虫血症前期前者为8天,后者一致为9天。四、观察了这种猴疟原虫对恒河猴的感染过程。正常不切脾猴引起中等度感染;切脾猴则引起重度感染,感染猴出现严重贫血,甚至死亡。五、根据文献,对这种猴疟原虫与猪尾猴疟原虫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认为这是猪尾猴疟原虫的一个株。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体外培养子孢子提供对比依据,有必要从事疟原虫蚊体期发育过程的系统观察。由于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又称猴间日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P.vivax)在形态和生活史方面十分近似,用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qhemsi),详细观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各个时期,可作为对间日  相似文献   

3.
目前,疟疾免疫,疟疾防治和疟原虫理论的研究,需要在蚊体内获取大量子孢子,以提供实验研究的物质基础。如何在蚊体内获取大量子孢子,关键是掌握感染的最适时机。1984年1月至9月,采用猪尾猴疟原虫(Plasmodium inui)感染大劣按蚊(Ano-pleles dirus)的实验,以探索猪尾猴疟原虫感染大劣按蚊的最适时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Artesunste)对食蟹猴疟原虫在大劣按蚊体内发育的影响。方法 受疟原虫感染实验猴在肌注和静注青蒿琥酯各60mg之前、之后0h、2h各感染一批大劣按蚊;另取部分药前感染的大劣按蚊在感染后第3天和10.5天吸药血,另设一对照组吸正常猴血。各组实验蚊均在感染后第9天解剖蚊胃和第13天解剖涎腺,观察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情况。结果 药前组和药后0h组的蚊胃及唾腺感染阳性率均为100%,两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卵囊平均大小、子孢子平均感染度都无显性差异(P>0.5);药前组和药后2h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有显性差异(P<0.5);大劣按蚊感染后第3天和10.5天吸药血组和吸正常血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卵囊大小、子孢子平均感染度都无显性差异(P>0.1,P>0.5)。结论 青蒿琥酯对食蟹猴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孢子增殖及子孢子进入唾腺无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完成整个生活史必颓涉及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2个宿主,而在脊椎动物体内又有红内期与红外期之分。自Shortt和Cloinham(1948)在恒河猴的肝脏中发现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的红外期裂殖体以来,人们相继先后发现啮齿类,猴及人疟原虫的子孢子进入宿主的血循环后,主要滞留于宿主的肝脏中,  相似文献   

6.
用食蟹猴疟原虫B株子孢子感染3只恒河猴,虫现前期分别是8、10和11d,虫血症高峰时间在14-25d,3只猴均有两个以上高峰,原虫密度波动于0.03%-59.6%。初次抗疟原虫抗体反应於感染后13-17d测得,抗体高峰在感染后16-20d。在虫血症显著期供46批大劣按蚊血餐,获得好的感染蚊30批,平均为10批,好的感染蚊批的血餐时间分布在抗体滴度高峰期前为23.33^,高峰期为33.33%,平均为  相似文献   

7.
为了便于叙述和理解,我们先简单复习一下疟原虫的生活史。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如齧齿类、鸟类和爬虫类等)在被蚊叮咬时都有可能感染疟疾。 雌按蚊从受感染的人吸入配子体(game-tocytes)状态的原虫。配子体在蚊体内通过复杂的变化转变为子孢子(sporozoites),后者存在于按蚊的唾液腺中,而由按蚁的叮咬再传播给人类。进入人体的子孢子侵入肝实质细胞,并在肝细胞中转化为裂殖子(merozoites),称为红细胞外期。在肝细胞破裂时裂殖子被释放入血液中,然后侵入红细胞,并在红细胞中繁殖。在破坏宿主红细胞后,裂殖子释入血流中,并侵入其他红细胞,进入红细胞内期的周  相似文献   

8.
我们于1985年引进食蟹猴疟原虫B株,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建成食蟹猴疟原虫B株—斯氏按蚊—恒河猴猴疟模型。B株原虫对斯氏按蚊感染性强,斯氏按蚊叮咬输血感染后7~11天的猴,其卵囊阳性率可达80~100%;第8天卵囊成熟,第10天子孢子进腺率平均52.7%。猴感染后第7天肝切片中红外期原虫不分叶,无  相似文献   

9.
1、本文报告用巴拉巴按蚊感染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获得十分满意的结果,胃感染率为100%,感染度极重,64.90%的阳性蚊胃卵囊数达500个以上。腺感染率为100%,且均为3~4度,尤以4度为多,占79.55%,故巴拉巴按蚊是广西株的良好媒介。 2、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在巴拉巴按蚊体内完成孢子增殖的时间25℃时为12天,27℃时为11天,显较猪尾猴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时间为短。 3、讨论了卵囊分化的时间、发育速度、卵囊最大体积和色素的排列型式,广西株虽与猪尾猴疟原虫其他虫株有所差别,这些差别仅为株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 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hpensi·Liston 1901)是实验室研究人,类人猿和鼠类疟原虫的重要媒介。国内外学者对实验室饲养斯氏按蚊作了大量研究。近二十年来,由于我们进行猴疟原虫和鼠疟原虫方面的研究时,需要按时提供大量斯氏按蚊供研究之用,因此,大是饲养斯氏按蚊成为一项重要研究环节。  相似文献   

11.
用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感染猕猴,M1猴于接种后第380-487天期间,每天感染一批蚊媒,72d获阳性,阳性日可连续15-32d,蚊媒感染率最高达66.6%。M2猴于接种后第675-840天,原虫血症复燃6次,每次连续感染蚊媒3d,17批蚊媒均阳性,其中4次蚊媒感染率达90%-1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蚊体内间日疟原虫DNA。方法 以疟原虫SSurRNA为模板 ,采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特异性 12 1bp片段。结果 在实验感染蚊中 ,套式PCR可检测到低至 3个间日疟原虫子孢子的DNA或 10 0只蚊中的一只阳性蚊 ,而其它 3种人疟原虫或正常蚊DNA未扩增出条带。结论 套式P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表明 ,该方法在检测蚊体内少量疟原虫感染时 ,比DNA探针或直接PCR具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斯氏按蚊对食蟹猴疟原虫的感染率为77±0.15%;恒河猴易感性强,对照组的感染率非常稳定,用10~5个以上子孢子静脉接种恒河猴可100%获得感染,在食蟹猴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猴疟模型上,常用抗疟药如乙胺嘧啶、伯喹显示有病因性预防作用。伯喹剂量达到  相似文献   

14.
鸡疟原虫(P.gallinaceum),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间日疟原虫(P.vivax)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短,配子体成熟后存活时间亦短促,因此,服用杀裂殖体药物时,一旦控制了临床症状,消灭了血内无性体,也就迅速控制了传染源。而恶性疟则不然,配子体通常在无性体出现后十天左右,才陆续进入周围循环。用杀裂殖体药物治疗时,虽能控制临  相似文献   

15.
<正> 各种鼠疟原虫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陆续被发现以来,由于它们可感染一般实验室的常用鼠类,使用方便,经济,且其生物学基本特性接近人和灵长类疟原虫,故目前已成为疟疾的重要实验研究模型和工具。我国于70年代中期自国外引入约氏鼠疟原虫,此虫种系60年代中期自中非共和国的一种丛林鼠(Thamnomys rutilans)体内分离出来的。约氏疟原虫的自然蚊媒虽经初步调查,但未能确定,其适宜实验蚊媒已知有两种,即斯氏按蚊和圣代克按蚊,利用这些蚊媒对原虫蚊期(孢子增殖)发育已进行了一些观察研究。目前有关研究多只限于蚊期晚期发育阶段,而蚊期早期发育阶段除形态学方面的有关描述外几无所知,且迄今未见此原虫在按蚊以外的蚊虫体内发育情况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食蟹猴疟原虫一斯氏按蚊(Plasmodium cynomolgi—Anopheles stephensi)系统猴实验模型的生物学特性、用于对杀组织期抗疟药的试验方法及该模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初步证明5-对氟苯氧基伯喹等药物对食蟹猴疟原虫红细胞前期有杀灭作用,并证明此动物模型适用于组织期杀灭药的试验。  相似文献   

17.
在疟疾的传播流行过程中,蚊媒寿命是个重要因素。因此,感染疟原虫对蚊寿命有无影响,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问题,但至今没有定论。1988年3~5月,笔者对感染食蟹疟原虫B株后大劣按蚊的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以便了解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的媒介能量提供参考数据,并为食蟹猴症原虫B株——大劣按蚊系统这一重要实验模型的应用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一种较新的细胞分离剂——Percoll,首次从宿主(猴、人)血液中浓集与分离间日型红内期原虫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食蟹猴疟原虫成熟滋养体、裂殖体及配子体的回收率分别为25.12、53.97及20.33%,纯度为95.31%。人间日疟原虫相应各期的回收率分别为37.80、52.35及37.41%,纯度为94.39%。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有效阻止蚊虫的叮咬是预防蚊虫传播类疾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旨在较系统地观察影响按蚊吸血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首先确定按蚊50%吸血率并作为评判按蚊吸血效率的标准;然后系统观察环境温度、时间周期、蚊龄、鼠龄以及疟原虫感染等因素对按蚊吸血效率的影响。结果按蚊完成50%吸血率的时间为7.8 min,饥饿状态和早期蚊龄(2~8日蚊)是促进按蚊吸血的自身因素;相对低温(21℃)和夜间时段(20时~凌晨2时)是利于按蚊吸血的环境因素,幼鼠和疟原虫感染的小鼠是提高按蚊吸血的宿主因素,其中疟原虫、宿主的贫血和体温变化并非促进按蚊吸血的直接因素。结论影响按蚊叮咬宿主的因素较为复杂,不但受按蚊饥饿状态、蚊龄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外界温度、时间节律、鼠龄及其感染状况的影响。这可为有效预防蚊虫叮咬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丝氨酸蛋白酶AdSP1 和AdSP3在大劣按蚊主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血餐和约氏疟原虫感染对大劣按蚊血细胞AdSP1 和AdSP3转录的影响.方法离心收集血细胞,解剖分离大劣按蚊蚊胃和唾液腺,提取相应的总RNA,RT-PCR扩增;然后将同批3~5 d龄大劣按蚊分为正常组(N)、吸正常血组(B)和感染约氏疟原虫组(I),分别在血餐后1、2、3、4、7 d和11 d,收集3组各50只雌大劣按蚊血细胞和提取总RNA,以Ads7为内参照,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丝氨酸蛋白酶AdSP1 和AdSP3在大劣按蚊血细胞和唾液腺中表达,不在蚊胃表达;吸血和约氏疟原虫感染后,大劣按蚊血细胞中AdSP1 和AdSP3的转录上调,尤以约氏疟原虫黑化期间明显.结论 AdSP1和AdSP3可能参与大劣按蚊对约氏疟原虫的黑化反应,并可能是大劣按蚊的PP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