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田宇  赵刚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05-10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47例脑梗死患者按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两组,比较机械通气、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年龄、预防应用抗生素等因素对医院感染的影响。结果合并意识障碍、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生素等因素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大于非合并以上因素患者(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要采用多种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正>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包括预防和治疗系统并发征,包括可以影响其病程的脑梗死发生7d内的相关因素感染(stroke-assoc iatedinfection,SAI)[1]。尽管SAI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最常面临的医疗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发生在入院48h后的院内获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意识障碍、侵入操作、大面积脑梗死及吞咽困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是病情加重及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与感染危险因素,探讨预防与治疗感染的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搜集常熟地区2010年1月~2013年12月综合医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例资料,对其分离出的菌株以WHONET5.6软件进行信息分析。数据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3年神经外科患者获得性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占89%,前3位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以代表菌株耐药率为统计对象,其总体敏感性分析有着显著性波动,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喹诺酮类耐药率呈上升趋势(P均<0.05);多元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广谱抗菌、侵入性治疗和基础疾病为获得性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在神经外科呈流行趋势,对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增高;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广谱抗菌、侵入性治疗和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5.
高志强  刘定华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1665-166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3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肺部感染率为12.0%,肺部感染主要因素与年龄、意识障碍程度、血糖、慢性肺病等有关;感染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和注意无菌操作可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 20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医院感染部位、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病原菌分布,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 209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11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9.43%。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肺部感染为主(43.86%),其余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28.95%)和泌尿道感染(14.04%);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既往有肺部疾病、糖尿病、重度脑梗死及有侵入性治疗是老年急性脑梗死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患者既往有肺部疾病、有侵入性治疗是老年急性脑梗死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需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医院内外下呼吸道感染的对比研究及232例次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某三级医院某病区近两年住院患者泌尿道院内感染影响因素,探讨预防控制泌尿道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6-01-01~2017-12-31发生泌尿道院内感染的某病区住院患者143例作为感染组,并选择同期未发生泌尿道院内感染的患者14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中男95例(66. 4%),平均年龄(64. 2±15. 7)岁,住院总天数为(34. 0±31. 7) d,其中住院41 d及以上的患者28例(19. 6%),112例患者使用导尿管,93例使用抗菌药物天数在11 d以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抗菌药物(OR=14. 967,P=0. 000)、住院天数21~40 d(OR=6. 525,P=0. 000)、住院天数41 d及以上(OR=22. 496,P=0. 000)、使用导尿管天数(OR=2. 899,P=0. 002)是泌尿道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泌尿道院内感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医院卫生消毒工作、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置管时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2年228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采用Logistci回归分析法对其中11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为6.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79.59%),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按危险性大小依次为:住院天数(OR=59.934,P<0.05)、低蛋白血症(OR=47.913,P<0.05)、餐后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OR=35.128,30.478,P均<0.05),血肌酐水平升高(OR=24.738,P<0.05)以及心功能不全(LVEF≤40,OR=22.469,NYHA心功能≥级,OR=21.872,P均<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易于并发医院内感染,感染因素多,临床应予针对性预防。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2年228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采用Logistci回归分析法对其中11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为6.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79.59%),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按危险性大小依次为:住院天数(OR=59.934,P<0.05)、低蛋白血症(OR=47.913,P<0.05)、餐后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OR=35.128,30.478,P均<0.05),血肌酐水平升高(OR=24.738,P<0.05)以及心功能不全(LVEF≤40,OR=22.469,NYHA心功能≥级,OR=21.872,P均<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易于并发医院内感染,感染因素多,临床应予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统计7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7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41例,发生率为5.65%。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数、侵入性操作、NIHS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侵入性操作(50=6.763)的危险性最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复杂,根据不同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可减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循环内科收治的2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生医院感染46例,51例次,感染发生率15.92%,例次感染率17.6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2.94%,其他依次为泌尿道(17.65%)、胃肠道(13.73%)等;检出的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51.43%,G+球菌占34.29%,真菌占11.43%;高龄、心功能不全(Ⅲ~Ⅳ级)、住院时间长、合并其他疾病、侵人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多壁心肌梗死等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加强基础疾病治疗、纠正心力衰竭、对高龄患者密切监测、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55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期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估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结果:43.6% 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有创机械通气、输血(血液制品)、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深静脉置管者发生感染的机会比较大(P<0.05).感染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感染者(75.0% vs 38.7%,P=0.007);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是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的死因.结论:下呼吸道感染与有创通气、深静脉置管、输血或血液制品有关;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减少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女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检测女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连续住院的女性脑梗死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AR分为AR组47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69例。所有入选者晨起顿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连续服药10d后,测定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患者根据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又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67例(<236μmol/L)和血糖控制欠佳组49例(≥236μmol/L),比较2组AR的比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影响AR的相关因素。结果 AR组体质量明显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9±10.2)kg vs(63.5±7.9)kg,P<0.05]。血糖控制良好组较血糖控制欠佳组患者AR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4%vs 57.1%,P<0.01)。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控制是发生AR的危险因素(OR=3.368,95%CI:1.550~7.320,P=0.002)。结论女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相当比例AR,体质量及血糖控制情况可能影响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调查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特点及影响因素,指导抗感染防治。方法收集脊柱手术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疾病类型。采集患者临床标本,鉴定病原学,K-B法分析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统计分析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1 511例脊柱手术住院患者中,术后感染108例,感染率7.15%。其中,泌尿系统感染、肺部及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菌血症患者数分别为42、34、29、2和1例。共分离110株病原菌,其中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为59、42和9株。革兰阴性菌包括铜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绿假单胞菌、其他G^-,各占23.64%、17.27%、7.27%和5.45%;革兰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G^+,各占16.36%、10.91%、7.27%和3.64%;真菌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3.85%、53.85%、42.31%、34.62%、15.38%和15.38%;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5.56%、44.44%、38.89%、22.22%、16.67%和0.00%。大肠埃希菌菌株中毒力因子fyuA、iutA和aer携带分别为12、10和9株。耐药因子TEM、SHV和CTX-M-9携带分别为3、1和2株,未检出CTX-M-1。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发生与年龄、留置尿管时间手术时间、糖尿病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术后感染患者中泌尿系统感染居多,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缩短手术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利于减少患者院内发生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开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临床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4例行开颅手术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出血部位、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糖尿病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根据术后是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将患者分为下呼吸道感染组和无下呼吸道感染组,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总结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和用药方式。 结果674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下呼吸道感染者239例,无呼吸道感染者435例,2组患者的年龄、意识障碍状态、术前瞳孔散大情况、糖尿病史、COPD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占68.4%,革兰氏阳性菌占29.8%,真菌占1.8%。下呼吸道感染组住院时间平均18.23 d。无下呼吸道感染组住院时间平均14.47 d。 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与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糖尿病史、COPD病史等临床特征有关,早期予以针对性抗炎治疗可以降低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患者危险因素的长期控制状况。方法选择SBI患者145例,给予控制危险因素并随访1年;按照控制顺应性分为规范控制组108例和不规范控制组37例;并对随访前后危险因素的分布、治疗率及达标率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年,SBI患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用药率均较基线时明显提高(92.3%vs 82.4%,92.3 vs 46.2%,95.8%vs 56.3%,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戒烟、戒酒等的控制达标率较基线时的明显提高(89.6%vs 54.2%,91.0 vs 53.8%,97.9%vs 76.6%,P<0.01)。与不规范控制组比较,规范控制组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控制达标率明显改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BI患者危险因素多,但多可通过规范化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来控制并达标。  相似文献   

19.
尿激酶和巴曲酶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尿激酶和巴曲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比较150万单剂量尿激酶和不同剂量及给药时间的巴曲酶治疗发病6 h内脑梗死的效果。以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死亡率、改良Rankin评分(mRS)和巴塞尔指数(BI)作为主要终结指标,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NIHSS)变化作为次要终结指标,收录患者74例。分为A组(尿激酶组)26例,B组(巴曲酶常规剂量组)25例,C组(巴曲酶加大剂量及延长疗程组)23例。结果尿激酶和巴曲酶均可以改善部分患者神经功能评分,2h内尿激酶平均改善NIHSS较快,但是有波动,而巴曲酶效果较平缓而稳定。3个月时A、B、C各组的BI 95~100分患者占的比例分别是26.9%,33.3%,28.6%;mRS 0~2分患者分别为42.3%,41.7%,42.9%;6个月BI 95~100分患者占的比例分别是50.0%,58.3%,47.6%;mRS 0~2分患者分别为57.7%,66.7%,57.1%。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6 h内给予尿激酶或者巴曲酶对3个月和6个月后终结指标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心源性脑卒中16例,穿支动脉疾病63例。根据END定义分为END组86例,非END组7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ND定义为入院后72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4.7±2.9)分vs (3.0±2.2)分,P=0.000]。2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0.729,95%CI:0.621~0.857,P=0.000)、穿支动脉疾病(OR=3.399,95%CI:1.603~7.208,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穿支动脉疾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