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及其下游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老年ACS患者155例,按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7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77例,将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AMI组和UAP组再随机分为40mg组(38例和39例)和20mg组(40例和38例),各组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NLRP3及其下游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结果AMI组血清NLRP3、IL-1β、IL-18水平高于UAP组和对照组[(254.25±130.58)μg/L vs (142.72±50.27)μg/L vs (58.76±30.66)μg/L;(5.27±2.15)μg/L vs (4.52±1.72)μg/L vs (2.86±1.61)μg/L;(25.46±8.42)μg/L vs (14.73±6.87)μg/L vs (8.62±2.65)μg/L,P0.05],且UAP组均高于对照组;AMI组和UAP组不同剂量组治疗后NLRP3、IL-1β及IL-1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40mg组治疗后NLRP3、IL-1β及IL-18水平较20mg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高表达NLRP3及其下游因子,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降低ACS患者NLRP3及其下游因子,并且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6)和冠状动脉综合征 (CAS)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和比较不同类型 CAS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的 IL-6水平。结果  CAS组的 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 ;其中心肌梗塞(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 ;但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和对照组之间 IL-6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CAS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有关 ,IL-6水平的增高与 CAS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比,探讨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促炎因子IL-6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78例,其中ACS患者40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38例,33例胸痛综合征(CPS组)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IL-10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值。结果:与SAP组及CPS组相比,ACS组血浆IL-10水平明显降低,IL-6、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P组IL-10水平低于CPS组,IL-6、CRP水平高于CP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IL-10水平与IL-6及CRP水平呈负相关,IL-6水平与CRP水平正相关。结论:血浆IL-10水平降低和IL-6、CRP值升高对患者ACS的发生有预测价值。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水平的失衡是导致斑块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易损斑块的破裂被认为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8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促炎细胞因子,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粥样斑块易损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对心血管终末事件的发生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及其关系,探讨凝血与炎症的相关性及其在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18例,根据诊断分为ACS组6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51例,2组患者测定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两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01.44±21.32)ng/L vs(90.01±19.44)ng/L,(311.73±113.00)ng/L vs(246.59±94.63)ng/L,P<0.01];ACS组血浆组织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呈正相关(r=0.654,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组织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无相关性(P>0.05)。结论 ACS患者体内炎症活动与凝血活动可能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潮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强化组各100例。2组均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睡前口服;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mg睡前口服。随访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TG、LDL-C和HDL-C。结果对照组治疗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化组治疗后H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强化组治疗后H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48±0.39)mmol/L vs(1.36±0.20)mmol/L,P0.05;(5.71±0.67)mmol/L vs(5.21±0.53)mmol/L,P0.01;(5.44±0.75)%vs(5.19±0.31)%,P0.01],TC、LDL-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57±0.74)mmol/L vs(4.06±0.62)mmol/L,P0.01;(1.95±0.63)mmol/L vs(2.23±0.53)mmol/L,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对降低血脂效果更为理想,同时也可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白细胞介素(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是否相关.方法 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共86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8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按Gensini评分,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S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良好相关性.ACS组IL-18水平高于SAP组(P<0.01),且与Gensini法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357,P=0.005).结论 ACS患者IL-18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机制。分别测定 5 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2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30例 )、3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并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随机抽取 30例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 ,每组 15例 ,干预 3周 ,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变化 ,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治疗3周后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下降 (P <0 .0 0 1) ;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组间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下降与血脂下降无关。单因素回归分析及调整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 (P <0 .0 5 )。结果提示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了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病时炎性趋化因子的作用 ,探讨ACS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ACS患者 8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4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4 0例。ACS患者经治疗 4个月后进行随访。同时选取正常对照 4 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上述病例和对照者血清中的巨噬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MCP 1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在随访时明显降低 ,而IL 8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外周血中MCP 1水平可以作为诊断和预测ACS发生的敏感指标 ,并可以反映病情的稳定情况 ,在临床工作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IL)-18、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在ACS发生中的作用及防治的新途径。方法检测21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IL-18、IL-10水平变化,随访24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ACS组(38例)及无ACS组(173例),并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患者血浆IL-18水平及IL-18/IL-10比值明显高于无ACS组(P<0.01),血浆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ACS组(P<0.05);ACS组患者发生ACS后血浆IL-18水平及IL-18/IL-10比值明显高于ACS发生前(P<0.01),发生ACS后血浆IL-10水平明显低于ACS发生前(P<0.05)。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IL-18、IL-10水平与ACS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机体炎症在ACS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抗炎治疗可能是防治ACS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PCI术后,他汀类药物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具备PCI指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47例,分为合并心房颤动组(心房颤动组)132例和未合并心房颤动组(未心房颤动组)115例,在PCI术前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分别测量PCI术前及术后6h及1周时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2组患者PCI术前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患者cTnI、hs-CRP高于未心房颤动组(P<0.05);PCI术后6h,2组患者cTnl、CK-MB和hs-CRP均明显升高,心房颤动组升高更明显(P<0.05);PCI术1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心房颤动组下降较未心房颤动组明显,但未回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行PCI治疗,他汀类药物抗炎、保护心肌作用更强,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不同成分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血脂不同成分的改变,探讨其在冠心病的进展及恶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67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一般资料,血脂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结果ACS组268例,对照组99例,ACS组脂蛋白a[Lp(a)]水平为(225.3±171.2)mg/L,显著高于对照组(182.8±180.1)mg/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1)水平分别为(1.0±0.2)mmol/L和(1142.4±189.7)mg/L,显著低于对照组(1.1±0.3)mmol/L和(1273.9±187.5)mg/L(P〈0.05),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a),HDL—C和ApoA1的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我们在重视降低患者的TC、TG和LDL—C水平的同时,也应该关注HDL—C、ApoA1和Lp(a)水平对冠心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园园  龙明智  陈磊磊 《心脏杂志》2007,19(4):441-444,45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是否相关。方法入选2006年5月至2006年11月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8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IL-18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Killip分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按Gensini评分,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S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ACS组P-选择素和IL-18水平高于SAP组,且与Gensini法评分呈线性正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P-选择素、IL-18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8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并探讨其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ACS患者7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1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2例(对照组l)血清IL18,同时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hsCRP,微粒子捕捉法检测cTnI。结果①ACS患者血清IL18、hsCRP与SAP组及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hsCRP较UAP患者显著升高(P<0.01),而IL18在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ACS患者hsCRP与IL18显著正相关。④AMI患者cTnI与IL18无显著相关。结论IL18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血清标志物。血清IL18及hsCRP正相关,提示多种炎症因子共同参与或相互作用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Th17细胞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 help,Th)17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将85例患者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不稳定型绞痛(UA)组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2例和胸痛综合征(CPS)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浆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3的表达.结果:AMI组和UA组患者外周血Th17/CD4 T细胞比例分别为(2.3±1.3)%、(2.1±1.1)%,明显高于SA组(0.5±0.3)%和CPS组的(0.3±0.2)%(P<0.01).AMI组和UA组患者IL-17和IL-23水平[IL-17:AMI组(72.3±50.2)ng/L、UA组(64.6±38.7)ng/L;IL-23:AMI组(615±254)ng/L,UA组(571±252)ng/L]亦明显高于SA组[IL-17;(24.2±15.3)ng/L,IL-23:(136±67)ng/L]和CPS组[IL-17:(20.8±13.3)ng/L,IL-23:(128±70)ng/L],P<0.05;而SA组和CP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浆IL-17水平与血浆IL-23水平呈正相关(r=0.631,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增加,IL-17、IL-23水平升高,Th17细胞可能参与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清microRNA-224(miR-224)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21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n=42)和非狭窄组(n=170).采用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87例ACS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44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3例,其中根据瑞舒伐他汀剂量又分为瑞舒伐他汀20 mg组22例和瑞舒伐他汀10 mg组22例,治疗6月;另选35例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斑块的形状和回声情况、大小、数量和厚度,同时测量分叉内膜厚度(IMT)。结果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在斑块厚度、IMT减少方面,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但瑞舒伐他汀20 mg组与瑞舒伐他汀10 mg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ACS患者早期服用小剂量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反应炎症,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从而降低严重心血管病发生率,改善AC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Apelin表达水平及其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75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6例,另取1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Apelin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分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分析Apelin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Apelin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346.38±61.93)ng/L]、UA组[(231.37±67.28)ng/L]、NSTEMI组[(146.59±73.77)ng/L]和STEMI组[(93.46±42.40)ng/L],4组间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相关性检验显示,Apelin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成负相关(r=-0.426,P<0.001)。结论:血清Apelin水平可能参与了ACS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水平越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