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 D-二聚体对评价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价值及意义。  方法 :2 9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组 (n=2 1) ,未溶栓组 (n=8) ;溶栓组根据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 (冠脉 )是否开通又分为溶栓再通组 (n=12 ) ,溶栓未通组 (n=9)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检测血浆 D-二聚体的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 (n=2 0 )进行比较。  结果 :AMI未溶栓组血浆 D-二聚体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 ) ;溶栓组血浆 D-二聚体较未溶栓组显著升高(P<0 .0 5 ) ,溶栓后血浆 D-二聚体较溶栓前显著升高 (P<0 .0 1) ,于溶栓后 6小时达高峰 ;溶栓再通组血浆 D-二聚体较溶栓未通组显著升高 ,溶栓前及溶栓后 6小时两组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 (P<0 .0 1)。  结论 :AMI早期已有纤溶系统亢进 ,应用溶栓药后进一步激活纤溶系统而发挥作用 ,且以溶栓再通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D-二聚体检测在判定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血栓成分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住院按亚型诊断、分组的 UAP患者 5 6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16例 ,稳定性心绞痛 (SAP)患者 2 3例 ,采用胶体金方法动态检测患者静脉血中的 D-二聚体含量。结果 :UAP亚组中 D-二聚体含量 :初发型 0 .73± 0 .31mg/ L ;恶化型 1.0 8± 0 .36 mg/ L ;混合型 0 .49± 0 .10 mg/ L ;梗死后 0 .76± 0 .2 1mg/ L ;AMI组 1.83± 0 .6 4m g/ L。与 SAP组 D-二聚体含量 0 .38± 0 .16 m g/ L比较 ,均存在显著差异 (P<0 .0 5 )。恶化组、AMI组与 SAP组比较 ,差异最为显著 (P<0 .0 1)。结论 :D-二聚体定量检测是判定 U AP血栓形成、血栓成分相对特异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于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作为脑梗死组,根据脑梗死面积、是否合并意识障碍、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死亡分别进行分析。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血浆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2564.8±125.2)ng/L vs(124.6±52.1)ng/L,P=0.00;(375.9±121.2)ng/L vs(129.6±64.9)ng/L,P=0.0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患者、合并高血压患者及死亡患者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分别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168.5±412.9)ng/L vs(394.3±164.5)ng/L,(522.6±164.3)μg/L vs(146.8±46.9)μg/L]、无意识障碍患者[(5136.8±515.6)ng/L vs(649.2±109.7)ng/L,(649.2±109.7)μg/Lvs(155.9±56.9)μg/L]、无高血压患者[(4296.4±168.7)ng/L vs(302.9±132.2)ng/L,(565.3±104.6)μg/L vs(132.5±76.9)μg/L]及存活患者[(7649.5±542.6)ng/L vs(559.7±124.5)ng/L,(997.4±213.4)μg/L vs(206.9±104.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 2(F1 2)和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lSA),对45例发病6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2、3、6、12、24、48、72和96h末梢血的血浆F1 2和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溶栓后24h内CT、MRI检查结果,再将45例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溶栓不成功组和出血组,并选择45名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F1 2和D-二聚体变化与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患者血浆F1 2和D-二聚体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变化如下:①溶栓成功组:F1 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分别为(5.5±0.9)μg/L和(5.2±0.9)mg/L,然后迅速下降,用药后24h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然是用药前的4倍,约72h恢复至用药前水平。②溶栓不成功组:F1 2峰值出现在溶栓后6h左右,为(5.0±0.8)μg/L;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为(3.7±0.9)mg/L,峰值明显低于溶栓成功组。③出血组:F1 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迅速达高峰,分别为(5.0±0.7)μg/L和(5.5±0.5)mg/L。结论血浆F1 2和D-二聚体溶栓前后的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判断和溶栓后出血风险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5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链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6 h、24 h凝血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及冠状动脉再通率,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时间与方法在Fg、D-二聚体、t-PA、PAI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Fg、D-二聚体、t-PA、PAI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Fg、D-二聚体、t-PA、PAI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后2 h、6 h、24 h观察组患者Fg、PAI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t-PA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结论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AMI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hs-CRP、Hcy、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150例,根据患者的发作类型分为AMI组、UAP组和SAP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以上四组的血清hs-CRP、Hcy、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AMI组患者50例,D-二聚体为(853.4±35.6)μg/L,,UAP组患者50例,D-二聚体为(436.5±39.5)μg/L,SAP组患者50例,D-二聚体为(189.5±32.4)μg/L,对照组患者50例,D-二聚体为(45.2±10.6)μg/L。AMI组患者50例,hs-CRP为(21.6±8.2)mg/L,UAP组患者50例,hs-CRP为(13.5±6.4)mg/L,SAP组患者50例,hs-CRP为(6.8±2.4)mg/L,对照组患者50例,hs-CRP为(2.7±0.6)mg/d L。AMI组患者50例,血BNP为(235.6±46.1)pg/m L,UAP组患者50例,血BNP为(128.5±32.4)pg/m L,SAP组患者50例,血BNP为(63.7±21.6)pg/m L,对照组患者50例,血BNP为(26.8±5.7)pg/m L。AMI组患者50例,血Hcy为(28.6±9.7)μmol/L,UAP组患者50例,血Hcy为(16.5±6.2)μmol/L,SAP组患者50例,血Hcy为(8.6±3.1)μmol/L,对照组患者50例,血Hcy为(4.9±2.0)μmol/L。四组血hs-CRP、Hcy、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测定hs-CRP、Hcy、BNP、D-二聚体水平可为临床评价病情的变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检测水平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的发作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四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75例,hs-CRP为(16.8±6.2)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为(468.9±58.2)mg/L,D-二聚体为(235.8±36.7)μ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70例,hs-CRP为(8.5±2.6)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为(218.5±38.4)mg/L,D-二聚体为(124.8±24.9)μg/L,稳定型心绞痛组55例,hs-CRP为(4.2±1.5)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为(105.7±23.1)mg/L,D-二聚体为(60.3±16.4)μg/L,对照组100例,hs-CRP为(2.0±0.3)mg/L,血清脂蛋白α水平为(50.3±8.5)mg/L,D-二聚体为(31.8±16.9)μg/L,由以上结果可知,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α及D-二聚体水平,对于冠心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 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且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患者110例,同期入住并行冠脉造影检查阴性的非急性心肌梗死组(非AMI组)患者100例,观察两组间D-二聚体差别,同时根据造影结果,计算 AMI组冠脉病变支数以及Gensini评分,观察其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结果:①AMI组D-二聚体水平0.77±0.34(mg/L)明显高于非AMI组0.30±0.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脉三支病变组D-二聚体水平0.97±0.37(mg/L)高于单支0.52±0.25(mg/L)以及双支病变组0.75±0.2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双支病变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MI组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16,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AMI患者中要高于非AMI患者,同时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选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患者于入院24 h内、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型(0~15分)组129例、中型(16~25分)组92例、重型(26~33分)组38例。按预后(即住院4周时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好转组182例和无好转组77例。比较对照组与梗死组、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异常率。结果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6±0.52)mg/L、D-二聚体异常率43.2%,均高于对照组的(0.13±0.29)mg/L、1.0%(P0.05)。轻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27±0.13)mg/L、D-二聚体异常率30.5%,分别低于中型组的(0.42±0.28)mg/L、47.8%,中型组又低于重型组的(0.65±0.32)mg/L、76.3%(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26)mg/L、D-二聚体异常率32.9%,低于无好转组的(0.57±0.29)mg/L、67.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我院50岁以上中老年人血浆D-二聚体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到昆明市延安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对象,其中20~49岁健康青年人135例为健康青年组。将50岁以上中老年人按年龄分为A组(50~59岁) 134例、B组(60~69岁) 142例、C组(70~79岁) 155例、D组(≥80岁)143例。使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95百分位数(P_(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结果中老年人中同一年龄组内不同性别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青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健康青年组、A组、B组、C组、D组的血浆D-二聚体参考范围分别为≤0.48 mg/L,≤0.64 mg/L,≤0.74 mg/L,≤0.76 mg/L,≤0.94 mg/L。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我院中老年人血浆D-二聚体参考范围,有助于临床医生在中老年人群血栓性疾病的诊疗中根据年龄段选择相应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97例老年AMI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PC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AMI患者根据血清PCT水平分为正常组(<0.5μg/L)23例、轻度升高组(0.51.9μg/L)41例和明显升高组(≥2.0μg/L)33例。随访患者30d心源性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4±1.59)μg/L vs(0.15±0.04)μg/L,(95.21±20.17)mg/L vs(11.32±9.30)mg/L,P<0.01]。与正常组和轻度升高组比较,明显升高组心源性死亡和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0%和7.3%vs 24.2%,13.0%和22.0%vs 45.5%,P<0.05)。血清PCT与hs-CRP呈正相关(r=0.4721,P=0.032)。血清PCT可预测老年AMI患者30d心源性死亡和MACE发生率(OR=5.011,OR=4.312,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血清PCT水平升高,对预测近期心源性死亡和MACE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发生无复流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B型钠尿肽(BNP)、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关系。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AMI患者258例,分为无复流组(38例)和正常血流组(220例),比较2组患者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vWF、BNP、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与正常血流组比较,无复流组cTnI、hs-CRP、vWF、BNP显著升高[(8.2±1.2)μg/Lvs(3.1±1.0)μg/L,(31.6±4.9)mg/Lvs(23.3±4.0)mg/L,(738.0±94.7)μg/L vs(635.0±100.2)μg/L,(409.9±122.8)ng/Lvs(271.5±99.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10.5%vs 4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vWF、BNP是无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 hs-CRP、vWF、BNP是无复流现象的预测因子。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可以减少无复流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为该病的诊治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AMI患者103例(AMI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34例、2支病变36例和3支病变33例;同时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发生心血管事件31例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72例;另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2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2±0.06)g/L vs(0.28±0.06)g/L,P<0.05];对照组无前白蛋白异常,AMI组为33.01%(P<0.05);随病变支数增加,单支病变、2支病变和3支病变患者前白蛋白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4±0.06)g/L vs(0.22±0.06)g/L vs(0.19±0.05)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前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206,P<0.05)。结论 AMI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且病变越严重前白蛋白水平越低,其病变严重程度可能与其预后有关,可作为AMI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148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8例;另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并计算NLR,采用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6.47(1.49,19.94)mg/L vs 0.96(0.42,1.45)mg/L]、白细胞计数(7.03±2.68)×109 vs(6.01±1.36)×109、NLR[3.21(2.34,5.29)vs 1.90(1.34,2.53)]明显升高(P<0.01),UAP组hs-CRP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吸烟及血尿酸是U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s-CRP、NLR和吸烟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和N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给予80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前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入选STEMI的患者95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31例,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B组(34例,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c组(30例,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d)。分别于术前,术后24h、3d、7d测定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SAA)水平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结果:三组间术前血清hsCRP及SAA水平无明显差异;术后3d及7d,A组血清hsCRP及SAA水平明显低于B组、c组[7d:hsCRP(5.64±1.55)mg/L比(8.36±2.32)mg/L、(7.66±2.53)mg/L,SAA(7.31±3.61)mg/L比(10.13±5.13)mg/L、(12.86±4.98)mg/L,P〈0.051;而B组与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A组CK—MB峰值水平明显低于B、C组[(233.9±102.71)IU/L比(319.40±111.10)IU/L、(373.6±174.87)[U/L,P〈0.05],而B组与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在研究期间药物安全性与B、c两组比较亦无显著差异。结论:急诊PCI术前给予80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显著降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肌酸激酶一同工酶峰值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且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114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病史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s,ACS)组73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41例;另选择非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支数的相互关系。结果 ACS组和SAP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2±3.5)mg/L vs(1.6±4.1)mg/L vs(0.7±2.9)mg/L,P<0.01].且ACS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Gcnsini积分≥30分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Gensini积分<30分患者[(2.6±2.7)mg/L vs(1.8±5.2)mg/L,P<0.01]。3支病变患者血清胱抑紊C水平和Gensini积分较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患者明显增高[(2.8±1.8)mg/L vs(1.9±3.4)mg/L vs(2.1±4.1)mg/L;(49±16)分v5(17±9)分vs(28±1 8)分,P<0.05,P<0.01];双支病变患者Gensin积分较单支病变患者明显增高(P<0.01);而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73,P<0.01)。结论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支数显著相关,胱抑素C水平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冠心病与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异常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对三种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作血清脂蛋白、载脂蛋白的测定,以了解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脂质异常情况及异常类型。急性心肌梗死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7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正常对照组50例。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测定采用酶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亚组分以聚乙二醇沉淀后用酶法测定;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100以免疫火箭电泳法测定:脂蛋白(a)、载脂蛋白E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由Friedwald公式推算。结果发现三组的脂蛋白(a)、载脂蛋白B100和载脂蛋白E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亚组分和载脂蛋白A1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在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三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脂质异常检出率,以载脂蛋白B100、载脂蛋白E含量增高者最多见,次之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者;在三组的脂质异常类型方面,以脂蛋白(a)含量增高者为最多见。以上结果提示:应重视血清脂蛋白(a)、载脂蛋白B100、载脂蛋白E含量的增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下降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质异常中的重要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增高是冠心病的一个预告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ST段下降幅度(STR)和肌钙蛋白T峰值的影响。方法首次AMI的412例老年患者,根据其血糖水平分为3组:A组(血糖<7.0mmol/L)156例;B组(血糖7.0~11.1mmol/L)135例;C组(血糖>11.1mmol/L)121例;分析3组患者急诊PCI术后90minSTR与血浆肌钙蛋白T峰值的相关性。结果C组患者PCI术后90minSTR>70%较A组显著减少(17.96%vs51.49%,P<0.01),B组患者PCI术后90minSTR30%~70%与血糖水平的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PCI术后,STR>70%的患者肌钙蛋白T峰值低于STR<30%患者[(0.033±0.018)ng/Lvs(0.107±0.055)n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组肌钙蛋白T峰值升高与血糖的相关性最为密切(r=0.399,P=0.001)。入院时血糖水平与肌钙蛋白T峰值呈显著正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越高,血清肌钙蛋白T峰值升高越明显。结论入院时血糖升高的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较好的控制血糖对于此类患者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纤溶及抗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选择SCI患者53例(SCI组)和健康体检者55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活性(PLM: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D-二聚体(D-D)含量、_2α-纤溶酶抑制剂(α_2-P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结果 SCI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36±4.30)mg/L vs (10.26±2.61)mg/L,P<0.01],SCI组PLM:A、t-PA和D-D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5.84±10.23)% vs (68.74±18.41)%,(0.11±0.01)U/ml vs (0.49±0.12)U/mL(0.36±0.14)mg/L vs (0.68±0.16)mg/L,P<0.01)],SCI组PLG: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α_2-PI活性和PAI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128.46±23.75)% vs (96.36±19.34)%,(0.86±0.22)AU/ml vs (0.48±0.10)AU/ml.P<0.01]。结论炎症过程和纤溶及抗纤溶系统的功能失调与SCl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干预前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CS患者48例(A组),另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B组)。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分析其与血清IL-17的相关性;用瑞舒伐他汀对A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对比干预前后4周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A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B组[(34.41±6.37)ng/L vs(15.18±3.11)ng/L,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IL-17水平显著下降至(16.71±4.7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P=0.012,0.008,0.000)。结论 ACS患者血清IL-17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干预,可减轻机体炎性反应、降低血清IL-17水平,对稳定冠状动脉斑块、降低ACS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