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 从罗汉果Siraitia grosuenorii根中分离纯化多糖组分,初步分析其结构特征并研究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干燥罗汉果根经95%乙醇脱脂,用70 ℃水提醇沉得到粗多糖,再经Cellulose D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LGP-A。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与PMP柱前衍生化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和单糖组成;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NMR)、刚果红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方法对LGP-A的初步结构进行分析。利用CCK法、ELISA试剂盒、中性红实验对RAW264.7细胞的增殖、一氧化氮(NO)、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吞噬能力进行检测,评价LGP-A的免疫活性。结果 LGP-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3×106,主要由半乳糖(Galp,51.23%)和阿拉伯糖(Araf,44.68%)组成。红外光谱及核磁波共振波谱对其结构分析证明,LGP-A可能主要含有T-α-L-Araf(A)、→3)-α-L-Araf-(1→(B)、→5)-α-L-Araf-(1→(C)、→3,5)-α-L-Araf-(1→(D)、→3)-β-D-Galp-(1→(E)、→3,6)-β-D-Galp-(1→(F)、→6)-β-D-Galp-(1→(G)和→3)-α-D-Galp-(1→(H)片段。质量浓度在0.625~5.0 μg/mL时,LGP-A能促进RAW264.7细胞的增殖,并能明显促进细胞分泌NO、IL-6和TNF-α,提高细胞吞噬率,表明LGP-A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活性。结论 LGP-A是从罗汉果根中得到的天然均一多糖,其初步结构和活性的研究为罗汉果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丹参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中药丹参中多糖进行研究。方法:丹参药材经过水提醇沉得到丹参粗多糖,以DEAE-Sepharose Fast Flow 纯化后,以H2O2脱色,流水透析,冷冻干燥后得到2个浅黄色均一多糖SMP 1,SMP 0.5,经13C-NMR,DEPT,IR谱,单糖组分分析、部分酸水解等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SMP 1,SMP 0.5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1.39×106,4.03×105,SMP 1主要以α-(1→6)D-Glc聚合而成,有少量的α-(1→2)D-Glc聚合;SMP 0.5主要由α-(1→6)D-Glc聚合而成。结论:SMP 1,SMP 0.5为从丹参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中性均一多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松木层孔菌胞外多糖(PPE)的结构性质。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纯度并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气相色谱、红外光谱、完全酸水解、高碘酸氧化及Smith降解、甲基化反应及其产物的GC-MS联机分析、13C-核磁共振对松木层孔菌胞外多糖进行结构性质研究。结果 松木层孔菌胞外多糖为均一组分,多糖含量为92.84%,相对分子质量为3.9×104,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38.4∶1.76∶1,由α型糖苷键构成,主链部分由α-(1→2)-Man构成,在O-6处形成分支点,支链部分由α-(1→3)-Man和α-(1→6)-Man构成,Man构成松木层孔菌胞外多糖的末端。结论 首次对松木层孔菌胞外多糖的化学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穿山龙中甾体皂苷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离、鉴定穿山龙即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根茎中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方法采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通过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种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Ⅰ),纤细薯蓣皂苷(Ⅱ),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R)-22-羟基-呋甾-△5(6)-烯- 3β,26-二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Ⅲ),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R)-22-羟基-呋甾-△5(6)-烯-3β,26-二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Ⅳ)。结论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穿龙薯蓣中分离得到的呋喃甾烷型皂苷。  相似文献   

5.
泰山赤灵芝肽多糖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泰山赤灵芝中分离得到7个肽多糖,对主要成分化学研究证明TGLP-2分子量20.9×104,为β-(1→3)(1→4)连接的甘露葡聚糖肽,TGLP-3分子量4.5×104,为β-(1→3)(1→4)(1→6)甙键连接的葡聚糖肽,并有α-甙键存在,TGLP-6分子量32×104,为β-(1→3)(1→4)甙键相连的葡聚糖肽,TGLP-7分子量10×104,为β-(1→3)(1→4)(1→6)糖甙键的半乳聚糖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ma(Sieb. et Zucc.)Miq]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对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利用ESI-MS、1H-NMR、13C-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Ⅰ),胡萝卜苷(Ⅱ),伞形花内酯(Ⅲ),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Ⅳ),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苷(Ⅵ),芹菜素-6-C-葡萄糖基-8-C-木糖苷(Ⅶ),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3)-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半乳糖苷(Ⅷ)。结论化合物Ⅰ-Ⅷ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7.
采用硅胶柱色谱、MPLC、制备与半制备HPLC等分离技术从蝉翼藤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乙酰化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蝉翼藤皂苷A(1),蝉翼藤皂苷B(2),3-O-β-D-glucopyranosyl presenegenin 28-O-β-D-xyl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4-O- [(E)-3,4-dimethoxycinnamoyl]-β-D-fucopyranosyl ester (3), 3-O-β-D-glucopyranosyl presenegenin 28-O-β-D-xyl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 glucopyranosyl-(1→3)]-4-O- [(E/Z)-3,4-dimethoxycinnamoyl]-β-D-fucopyranosyl ester(3/4),3-O-β-D-glucopyranosyl presenegenin 28-O-α-L-arabinopyranosyl-(1→3)-β-D-xyl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4-O-[(E)-3,4-dimethoxycinnamoyl]-β-D-fucopyranosyl ester(5),远志皂苷XLV(6),远志皂苷XLVI(7)。其中化合物 5~7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3,3/4 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获得。采用MTT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 2,3/4,5 对肺癌细胞株LLC具有中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41.10, 38.17, 48.92 μmol·L-1;化合物 2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有中等抑制作用,其IC50为47.93 μmol·L-1。  相似文献   

8.
香加皮中甾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香加皮中甾体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如反复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进行分离,利用现代NMR谱学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periplocogenin(1),21-O-methyl△5-pregnene-3β,14β,17β,21-tetraol-20-one(2),△5-pregnene-3β,16α,20(S)-triol20-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2)-β-D-digitalopyranoside(3),秦岭藤苷C[△5-pregnene-3β,20(S)-diol20-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4],△5-pregnene-3β,20(S)-diol20-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yranosyl-(1→2)-β-D-digitalopyranoside(5),秦岭藤苷D[△5-pregnene-3β,20(S)-diol3-O-β-D-glucopyranosyl-20-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6],△5-pregnene-3β,16β,20(R)-triol20-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2)-β-D-digital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为首次从香加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杠柳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何新阳  范海涛  孙萌  李洁  夏青  姜艳艳  刘斌 《中草药》2024,55(4):1089-1099
目的 对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中分离得到均一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调节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DEAE-纤维素、Sephadex G-75等柱色谱法,对防风多糖进行系统分离纯化,采用ESI-MSn、GC-MS、NMR等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防风多糖SP800203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寡糖片段、糖残基类型和糖苷键连接方式等进行分析,确定其结构。采用细胞实验和斑马鱼实验,研究防风多糖SP800203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 从防风中分离得到防风多糖SP800203,糖醛酸质量分数为75.73%,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14×104,由鼠李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醛酸组成,单糖物质的量比为2.8∶6.7∶6∶84.5。主链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2条支链分别由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鼠李糖,以及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聚合而成,二者分别通过β、α糖苷键与主链相连。防风多糖SP800203可以促进巨噬细胞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和白介素-6的释放,增加斑马鱼的免疫细胞密度和巨噬细胞数量。结论 防风多糖SP800203为从防风中分离得到的新的均一多糖,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结果为阐明防风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为防风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徐长卿多糖的分离纯化与化学结构研究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药徐长卿中一种葡聚糖的化学结构。方法:采用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并用甲基化分析和13C-NMR等方法阐明多糖CPB-2IG的化学结构。结果:该多糖分子量为17×104,由单一葡萄糖组成,比旋度为+1592°,构型为α型,单糖的连接方式为1,6连接。结论:CPB-2IG的化学结构为直链α-D--(1→6)葡聚糖。  相似文献   

11.
蒙药玉簪花中的甾体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玉簪[Hosta plantaginea (Lam.)Aschers]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分部,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利用理化鉴别及现代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甾体化合物,分别为(25R)-5α-螺旋甾烷-2α,3β-二醇(支脱皂苷元)(1), (25R)- 2α,3β-二醇-5α-螺旋甾烷-12-酮(曼诺皂苷元)(2),胡萝卜苷(3),支脱皂苷元-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4),支脱皂苷元-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5)和支脱皂苷元-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O-α-L-呋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半乳糖苷}(6)。结论 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2.
刺人参叶中两种三萜皂苷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刺人参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了各种层析分离技术,分得单体,经理化常数和光谱解析确定结构。结果:从刺人参叶中分得两种皂苷,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常春藤皂苷配基-28-氧-〖WTBX〗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A);3-表白桦脂酸-28-氧-〖WTBX〗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B)。结论:这两种皂苷均为首次从刺人参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过山蕨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宁  李铣  冯志国  杨世林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4):1049-1051
 目的研究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 Rupr.)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过山蕨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山柰酚(1);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结论化合物2,3,4,5,6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预知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预知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Ⅰ),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Ⅱ),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Ⅲ),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Ⅴ),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30-去甲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Ⅵ),胡萝卜苷(Ⅶ)。结论其中化合物Ⅱ、Ⅲ、Ⅳ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Ⅵ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胭脂花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胭脂花(Primula maximowiczii Regel)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胭脂花全草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苷(1),山柰酚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半乳糖苷(2),槲皮素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半乳糖苷(3),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4),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5),杨梅素3-O-β-D-半乳糖苷(6),山柰酚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8),樱草苷(9)。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胭脂花中分离得到,同时本实验将化合物9的13C-NMR数据补充完整。  相似文献   

16.
黑刺菝葜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黑刺菝葜茎的化学成分,为充分利用黑刺菝葜药用植物资源鉴定基础。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黑刺菝葜茎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反式白藜芦醇(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3)、拉克索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4)、拉克索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结论化合物1~3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桑叶中多糖的结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从桑叶中分离纯化获得的均一多糖SDC的结构。方法综合各种手段包括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NMR、IR等确定SDC的化学结构。结果该均一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8.0×103,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组成。主链由α-1,4-半乳糖醛酸残基相互连接而成。其中部分半乳糖醛酸形成甲基酯。侧链包括末端、1,5-、1,3,5-连接的阿拉伯糖;末端的木糖;末端、1,6-连接的半乳糖。结论该多糖为首次从桑叶中分离获得的酸性杂多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