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眩晕证在临床多见,其病因较多。古人有“风眩”、“火眩”、“痰眩”、“虚眩”等等之说。风眩始见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孙思邈、沈芊绿也都认为肝风能引起眩晕;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曰:“胖人停饮而眩”;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认为火致目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见痰火者,不过一二,但卢搏导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临证指南》曰:“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气,风阳上冒,中虚下虚”。我认为眩晕证,病况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痰所致。故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直达清空之窍而引起眩晕证。善治上者,必求其下。滋其苗者,必灌其根。治病必求于本。因而风、火、痰,则为产生“眩晕”之根本。脾居中洲,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其性主升,升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痰饮型眩晕之治法与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康 《中医研究》2006,19(7):9-11
眩晕是内科临床的常见病证。目前多以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论治。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特别重视痰饮内阻所致的眩晕,其辨证和方药自成一体。后世朱丹溪对此十分推崇,提出“无痰不作眩”,并从仲景侧重于寒性痰饮发展为痰火,使痰眩证治更趋完备。故  相似文献   

3.
我院王多让主任医师从医近40年,学验具丰,潜心研究气血学说,善以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治疗各种内科病,被国家卫生部指定为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前贤对眩晕病机的认识不外“风、火、痰、虚”四端。《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有“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有“无虚则不能作眩”等说;治法无非平肝潜阳、补肾滋阴、化痰除眩、益气养血补虚。然要知肝阳上亢既可化火伤阴而致血燥血凝,同时又可致肝失疏泄而致气结,继而出现气滞血瘀。而痰浊阻滞又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痰瘀同源,可相互转化。气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 ,眩晕症可出现于很多疾病中 ,内耳眩晕症是以发作性旋转性眩晕 ,伴呕吐恶心、耳鸣及听力逐渐减退为主要症状的内耳疾患 ,属中医眩晕范畴。对本病发生的原因 ,历代医籍论述颇多。《内经》谓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又谓 :“上虚则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所致 ;朱丹溪则认为“无痰不作眩”。从脏腑病理辨证 ,本病病因是由于肾虚引起的肝脾功能失调。肾主藏精 ,主骨生髓 ,髓通于脑 ,脑为髓海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肾阴不足 ,肝失所养 ,肝阳上亢 ;阳动则风生 ,肝阳气逆 ,风生火动 ,上冲巅顶而发…  相似文献   

5.
辨治眩晕尚须考虑瘀作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恒芳 《中医杂志》2001,42(1):59-6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状,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对于眩晕的病因及治疗,历代医籍的论述,主要有主风、主火、主痰、主虚之说。如《内经》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因属风、属虚;金元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朱丹溪则认为“无痰则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宗《内经》上虚作眩之说强调“无虚不能作眩”。现今对眩晕的辨证论治亦从以上理论。但从临床实践中可知,由血瘀所致眩晕者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6.
眩晕一证,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等记载。以后《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倡“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自《内经》以下,主风、火、痰、虚者较多,但临床所见,因瘀而致眩晕者,亦复不少,兹将临床常见证治方法分…  相似文献   

7.
陈宝贵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娲 《河北中医》2010,32(10):1445-1446
<正>眩晕一证为《内经》最早论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晕"、"目眩"等。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关于病因病机,风、火、痰、虚自古各有所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常见于中老年人,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发病率较高,约占颈椎病40%,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的增加,颈性眩晕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病因病机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为“眩晕”范畴,有关“眩晕”的记载,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最具代表性的有3家,即金·刘完素的《河问六书》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无痰不作眩”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的“无虚不作眩”论。《灵枢·海论》中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描述;《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记载;《灵枢·卫气》则提出“上虚则眩”的理论。而后世医家张介宾在《眩晕论》中不但提出“无虚不作眩”的理论,并着重指出“上虚则眩”。其《灵枢》和张介宾的“上虚则眩”,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2临床分型刘佳林[1]将颈性眩晕分为5型,即肝阳上亢型、气血两虚型、肾阴不足型、痰浊上蒙型及肝胆郁热型。苏...  相似文献   

9.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男女老少都可能发生。眩是目眩眼花,晕是头脑晕转。眩晕之症,虚者居多,而痰火者少。《黄帝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总之,不外乎风、痰、火、虚多种因素所致。治疗上采取科学饮食分型辨证施治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诊余随记     
一、眩晕与泽泻汤:眩晕主症为头目昏晕,轻者闭目憩坐,即可改善,重者视物旋转,如坐舟中,不能起床。《素问》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早就指出眩与肝病的关系。目为肝窍,而应风木,故肝阳上亢,阳化内风,肝阴不足,均可出现眩晕。朱丹溪鉴于眩晕与痰浊有关,故创“无痰则不作眩”之说。他如气血亏虚,肾伤精衰,亦可导致眩晕。在临床上痰浊引起眩晕者甚为多见,常以头目昏晕,视物旋转,甚则恶心呕吐,吐出痰涎,舌苔薄白或腻等症为临床特征。在病理上多由痰浊中阻,上逆而蒙蔽清阳所致,并常兼肝阳,表现为肝阳夹痰浊上扰之证。  相似文献   

11.
历代医家对眩晕有主风、主痰、主火、主虚之说.<内经>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脑为之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本病在肝在脑,病因属风属虚.后世在此基础上有所阐发,金元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朱丹溪则认为"无痰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宗<内经>上虚作眩之说,强调无虚不作眩.在临床实践中,眩晕常以虚中夹实而以虚为主者多见.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笔者归纳眩晕治疗三法,即清上,补虚,逐痰.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眩者言其黑,晕者言其转,冒者言其昏”。眩晕细分有所不同,在临床上总称为眩晕。病人眩晕发作严重时,常被描写为“其状目闭眼眩,身转耳聋,如登车舟之上,起则欲倒”。眩晕发生的原因有肝阳上亢,肝郁化火,肾阴不足,痰浊中阻,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水湿不化,血虚气弱等,其中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较为多见。我们用郭士魁老中医治疗眩晕之清肝汤加减,治疗阴虚肝阳上亢眩晕21例,并以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由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1]。《内经》有对眩晕病脏腑、病性归属方面的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有关“上虚则眩”和《灵枢·海论》之“髓海不足”的论述则指出因虚致眩的理论。综合自1974年以来的文献报道,笔者归纳出名老中医对眩晕病的辨证思维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张晓羽 《新中医》2011,(12):160-161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内经》早有论述,《素问》称之为“头眩”、“掉眩”,《灵枢经》谓之“眩晕”、“目眩”。关于其病因病机之风、火、痰、虚,自古以来论述纷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 ,古有“薄厥”、“偏枯”等名称。《内经·生气通天论》云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强调了郁怒伤肝 ,肝失条达在中风病发病上的重要性。现代多数学者一致认为 ,本病有痰、火、风、瘀、虚五端 ,痰瘀互阻为主要病机。风指病势而言 ,说明起病急骤 ,而痰热血瘀互阻为生风之源。生活历程多坎坷 ,抑郁恼怒之情无时不有。郁怒伤肝 ,肝郁化火 ,火盛伤阴 ,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阳化而风动。肝失条达 ,气滞则血瘀。肝气郁结 ,风木过动易克脾土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云 :“更有风木过动…  相似文献   

16.
董菊萍主任医师认为痰瘀痹阻脑络为眩晕病机之关键。又因风、火、痰、瘀、虚引起清窍失养,而将眩晕分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浊蒙窍、肝肾阴虚五型。以七味眩晕汤为基础方药,各证型合用相应方药治之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7.
眩晕,前人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说。现今教材也仅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四型,至于因阳虚致眩者,则少有论及。笔者临证,深感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有关眩晕的论述,《素问》主要有2篇,《灵枢》主要有3篇。由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句,成为"病机十九条"第一条,而对后世影响巨大,形成刘完素、朱丹溪、张介宾二大半学派。而《灵枢》则唯张介宾"上虚则眩"一句,形成《灵枢》半派之局面。《素问》所论之眩晕与《灵枢》所论之眩晕有何区别?我们认为:在病因上,《素问》以"风"、"郁"为因;《灵柩》以"气"、"虚"为因。在病理上,《素问》所论之眩晕表现为"肝火上炎"、"肝郁化火"和"肝阳上亢"之证;《灵枢》所论之眩晕表现为"上气不足"、"脑为不满"、"髓海不足"之证。在治疗上,《素问》以平肝、潜阳、熄风为治则;而《灵枢》则以补虚、补气为治则。可见同论眩晕,《素问》与《灵枢》在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探讨眩晕的证治。因风致眩,有肝阳化风、阴虚生风之别;因火致眩,有肝郁化火、痰火上扰之分;因痰致眩,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之异;因瘀致眩,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差;因虚致眩,有气虚清阳不升、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之不同。治疗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分清标本,权衡缓急;动态观察,圆机活法: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沈燕君 《四川中医》2000,18(1):9-10
眩晕是一个证,在内科范畴内涉及面广,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但又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前代诸贤对眩晕的病因及治疗论述颇多,如(内经》云:“诸风掉眩告属于肝”,“说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胜酸眩冒”;《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景岳全书·眩运》又强调“无虚不作眩一。现今教科书把眩晕分为气血亏虚、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和疾浊中用四型,其重心在“虚”字上。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将眩晕证按外感眩晕、内伤眩晕、不内外因导致眩晕三大类进行辨治,观介绍如下。!外虔眩晕外感眩晕为六建邪气度及头目,清房失它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