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残胃炎和吻合口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纤维胃镜检查胃大部切除术后288例.其中,以残胃炎和吻合口炎为主,共230例(79.9%),吻合口溃疡20例(6.9%),残胃癌3例和胃癌术后复发癌35例(13.2%).作者讨论了残胃炎及/和吻合口炎的诊断、发病因素以及和吻合口溃疡、残胃癌的关系.并指出对胆汁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胃胃镜的随访均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残胃癌65例     
目的了解胃切除术后残胃癌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内镜检查对287例因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等行胃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并了解术后病变发生时间、癌灶好发部位及主要症状、癌旁粘膜病理特征.结果共发现残胃癌65例,男44例,女21例;年龄37岁~71岁,平均46.4岁±13.5岁.距初次手术时间4a~26a,平均13.7a,其中术后4a~5a发生10例,5a~10a27例,10a以上28例.初次行毕Ⅰ式胃大部切除者11例,毕Ⅱ式者54例.因残胃癌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各异,发生于吻合口及残胃小弯侧的癌多以上腹部疼痛、纳差、贫血、消瘦为主;发生于贲门胃底部的癌多表现为胸骨后异物感、吞咽困难、呕吐.内镜下见癌灶发生于吻合口部35例、残胃小弯侧20例、贲门胃底部10例.以粘膜肿胀、出血、糜烂21例,结节状29例,溃疡型15例.65例残胃癌中低分化腺癌34例、未分化癌16例、粘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1例、腺鳞癌10例.癌旁粘膜特点:病变部位之癌旁粘膜2/3以上伴有萎缩性炎或萎缩增生性炎,特别是吻合口部及残胃粘膜常见息肉样增生,粘膜深层或粘膜下腺管囊性扩张,伴有中、重度粘膜异型增生,尤其是腺瘤型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者占84.6%.结论需加强对胃切除术后尤其是良性疾病胃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3.
宋光莹  李俊玲  曲红梅 《山东医药》2007,47(27):121-122
回顾性460例残胃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在残胃病变中残胃及吻合口炎79.7%,多发生于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及吻合口溃疡22.6%;残胃癌8.7%,BillrothⅡ式术后为主;缝线残留4.8%;息肉4.3%。残胃及吻合口炎内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混浊灰白色渗出物,皱襞消失,残留胃变形,息肉样增生;溃疡为吻合口胃侧单发、孤立、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黏膜缺损,表面覆盖白苔,周围黏膜水肿糜烂;残胃癌呈深凹陷性溃疡,表面灰白色坏死组织覆盖,边缘有结节向周围侵入,或呈息肉样隆起,凸入胃腔,表面不光滑。残胃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纳差、消瘦、呕血、黑便等,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的炎症、溃疡和癌的发生是受关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残胃癌的发生更引起普遍重视[1],为进一步探讨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发生的有关因素及预防发生措施,本文对698例残胃临床资料给予收集整理,并加以分析、讨论.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残胃698例,其中因胃或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后残留386例,包括胃溃疡术后残胃18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术后残胃168例,其他良性胃病术后残胃20例,毕Ⅰ式术后残胃300例,毕Ⅱ式术后残胃86例;胃癌术后残胃312例,其中胃癌行毕Ⅰ式手术后残胃216例,毕Ⅱ式手术后残留96例.1.2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发生情况。方法 10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进行胃镜与病理检查。结果 残胃炎50例,占49%;吻合口炎20例,占19.6%;吻合口溃疡7例占6.9%;残胃复发性肿瘤10例,占9.8%;残胃癌5例,占4.9%;吻合口狭窄10例占9.8%;以残胃炎与吻合口炎为多见,占68.3%。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均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病变,必须及时作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残胃复发癌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方法对胃癌根治术后252例患者进行内镜随访,术后2a每3mo一次,2a后每6mo~9mo一次,持续5a以上.结果检出残胃再发癌36例,检出率4.00%,胃癌术后内镜随访患者中胃癌检出率与一般人群内镜检查时的胃癌检出率相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胃癌术后患者密切随访内镜,有利于早期发现诊断残胃复发癌,是提高胃癌治愈率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们1992-03/1995-05采用胃大部切除鲁空肠R0ux.Y吻合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21例,术后通过随访观察,发现该术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可以减少十二指肠残端假的发生;保证残胃在无张力下的吻合;避免碱性十二指肠液的反流,预防残胃癌的发生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疗效满意,报道如下:回对象和方法回.回对象本组男14例,女7例,年龄30岁~62岁,平均43岁,病程2a~20a,平均5.5a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鲁十二指肠复合溃疡3例,胃溃疡2例,胃癌5例回.Z方法术中根据需要,先做胃大部切除,胃癌则做根治性切除,闭合残胃小弯侧及…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早期胃癌71例术后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老年人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预后及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 分析1973~1999年我院收治的71例早期胃部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随诊资料。结果 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早期胃癌46例,占64.8%。71例中粘膜癌53例,占74.6%,无淋巴结转移;粘膜下癌18例,占25.4%,淋巴结转移2例,病变部位以胃窦部最多,为32例(45.1%)。组织学分型:管头腺癌43例(60.6%),多原发癌5例(7.0%)。一残胃吻合口炎31例(43.7%),残胃排空障碍7例,吻合口糜烂6例,吻合口溃疡4例,反流性食管炎3例,残胃癌3例,体重下降14例,贫血9例,近端胃切除患得术后并发症多于远端胃切除者。结论 增加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随诊频度,胃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多于远端胃切除者。结论不增加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103例可行根治性远端胃癌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采用胃镜活组织病理、13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Hp感染,在进行胃癌根治手术(毕Ⅱ式)术后继续监测Hp感染状态,同时胃镜观察吻合口、残余胃组织,诊断是否存在吻合口炎、吻合口糜烂、吻合口溃疡、慢性胃炎及糜烂、胃黏膜肠化等病理改变,随访患者消化道症状。对术后4周仍存在Hp感染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临床观察,实验组30例给予根除Hp治疗;术后随访观察3年,术后每6个月随访胃镜、CT,记录消化道症状和胃镜结果,检查肿瘤是否复发转移。结果该组胃癌患者术前Hp感染率为73.8%(76/103),术后4周残胃Hp感染率58.3%(60/103),术后6个月Hp持续感染率为41.7%(43/103),术后6个月内残胃吻合口溃疡发生率为11.7%(12/103),吻合口炎发生率为80.0%(82/103)。其中,实验组(抗Hp治疗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残胃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残胃癌复发率、吻合口溃疡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术后Hp持续阳性患者残胃癌发生率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残胃Hp感染率下降,对于术后残胃Hp感染持续阳性者,抗Hp治疗可改善其症状,是否降低残胃复发率及残胃癌发生率,仍需扩大病例进行观察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十二指肠择期手术是否使用胃肠减压出现吻合口瘘的机率比较.方法全组共131例患者,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2例,胃溃疡54例,胃癌35例.男102例,女29例.年龄为20岁~72岁.病史为1mo~26mo.如系术前诊断为胃癌,则按胃癌根治术进行处理.所有手术均按毕Ⅱ式或毕Ⅰ式胃肠吻合方式,并特意从相应疾病病例中采用同一手术方式作同步对照.各分成一半在术前、术中、术后使用胃肠减压和不使用胃肠减压,对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概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胃十二指肠择期手术的131例患者中,未使用胃肠减压66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3/66),阳性率为4.55%.其中胃癌患者行毕Ⅰ式和毕Ⅱ式吻合各一例,胃溃疡患者行毕Ⅰ式吻合一例.而使用胃肠减压的病例共65例,出现吻合口瘘2例(2/65),阳性率3.08%,而且均为胃癌患者,采用毕Ⅰ式或毕Ⅱ式吻合各1例,按医学统计结果示:胃十二指肠疾病择期手术是否进行胃肠减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379例胃癌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1993年1月至1998年3月,我院共检查胃镜8718例,检出胃癌379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379例中,男275例,女104例,年龄21~98岁,中位数60.7岁,379例胃癌中青年人胃癌25例,中老年胃癌354例。2.胃癌部位:贲门215例(其中青年人胃癌4例,并发食管癌1例),胃底20例,胃体61例,胃角30例(其中青年人胃癌9例),胃窦53例(其中青年人胃癌12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复发4例,食管癌食管中下段及贲门切除术后残胃复发癌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毕Ⅱ型术后残胃癌…  相似文献   

12.
残胃癌12例     
目的探讨残胃癌变机制.方法以“溃疡病”而作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306例,以内镜检查发现残胃癌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42岁~70岁,平均59岁.首次手术距发生胃癌时间5a~30a,平均13.1a.手术方式:毕Ⅰ式4例,毕Ⅱ式8例;对以上二种不同手术术式发生残胃癌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手术后胃内细菌过度生长(IBO)是导致残胃癌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残胃IBO使胃内N-亚硝酸化合物和次级游离胆酸等致癌物的浓度增高(比一般人高8倍以上)促成残胃癌变.不同胃手术方式所致的IBO及胃环境改变有轻有重,使胃癌变率也有变.本组毕Ⅱ式手术8例(占66.7%)发现残胃癌.结论残胃癌变与胃内细菌过度生长有关,胃切除术按毕Ⅱ式重建的消化道.其IBO和胃癌变趋势最明显.早期发现,积极手术,残胃癌的预后没有不利之处;同时,积极预防,改变手术方式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胃神经鞘瘤术后残胃癌一例严正朱家沂患者男,77岁。9年前因胃底部神经鞘瘤行上半胃切除术,术后康复良好。近一月上腹不适,食纳减少,消瘦,进而出现黑便住院。胃镜检查发现残胃吻合口下小弯侧有一2.5cm之不规则溃疡,病检为腺癌分化Ⅰ级。手术于残胃小弯侧扪及...  相似文献   

14.
袁有凯 《山东医药》1995,35(1):17-18
经纤维胃镜(下称内镜)诊断胃术后复发性溃疡43例,占消化性溃疡手术者的4.1%,男女之比为20.5:1。以球部溃疡多见,一般在术后2年左右发病。本病多发于吻合口肠端(65.3%),其次为吻合口残胃端。发病因素为Billrath-Ⅱ式手术33例(76.7%),胆汁反流29例(67.4%),缝线残留16例(37.2%)。认为内镜检查是确诊本病最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例1男 ,58岁 ,因上腹部阵发性隐痛1年余 ,加重1个月而来我院作电子胃镜检查。病人曾于16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内镜下见吻合口残胃小弯侧有一约0.8cm×0.6cm不规则扁平状粘膜隆起 ,其顶端附有糜烂。病理报告低分化腺癌 ,与术后病理一致 ,癌细胞仅侵及粘膜下层。内镜诊断 :Ⅱa Ⅱc型早期残胃癌。例2男 ,67岁 ,因复合性溃疡行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23年而来我院作内镜检查。内镜下见残胃小弯侧有一小豆粒大小息肉样粘膜隆起 ,其表面伴有糜烂。病理报告高分化腺癌 ,与术后病理一致 ,癌细胞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双重或低张胃双重造影检查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常规取水平仰卧半立左前斜位和俯卧右前斜位观察.胃底病变结合仰卧半立左前斜位.对吻合口病变可结合头低半卧左、右前斜位观察;对前壁早期凹陷性病变结合半立俯卧第一斜位,后壁病变则结合半立仰卧第二斜位观察.均行多轴位摄片.结果本组25例中原发疾病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复合溃疡4例.BillorthⅡ式手术17例,BillrothⅠ式手术7例,RouX-y式手术1例.初次手术到确诊为残胃癌时间7a~41a,平均21.3a.根据X线表现发病部位分残胃责门癌、残胃体癌、残胃吻合口癌并就残胃癌与手术术式的关系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论钡餐检查可显示胃肠功能和动力,对大范围病变的定位、定形、定数准确,除常规仰卧半立左前斜位和俯卧右前斜位观察外,对责门部早期凹陷性前壁病变以半立俯卧第一斜位观察为佳,后壁病变以半立仰卧第二斜位显示病变最佳,对吻合口区域病变结合头低半卧位左右前斜位观察为佳;与内镜结合可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大部份切除术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致吻合口溃疡的发生因素,为术后Hp感染和吻合口溃疡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2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36例职业司机组,其他患者87例患者对照组)进行胃镜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及Hp免疫印迹检测,检查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吻合口溃疡的发生情况、胃内Hp感染及Hp抗体,以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宿主抗Hp免疫反应强度,免疫分型,Hp的菌型(尤其是CagA和VacA)和感染时间的长短,进一步研究Hp的致病作用。结果 司机组吻合口溃疡的发生率和Hp的检出率分别为47.2%和41.7%,而对照组为25.3%和21.8%。司机组吻合口溃疡的发生率和Hp感染率显著增高于对照组。结论 司机组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溃疡的发生率和Hp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司机组,提示胃大部切除术后Hp感染和工作紧张、饮食不规律对吻合口溃疡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术后行Hp根除治疗、避免精神紧张和饮食不节是降低吻合口溃疡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查Hp与残胃癌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了解Hp与残胃癌的关系.方法选择不同时期的胃癌术后患者73例为研究组,其中胃癌病例27例,男18例,女9例;贲门癌21例,男14例,女7例;食管癌25例,男21例,女4例。采用QPentexEC—2930F型电子激光内镜用ELISA检测血清抗Hp-IgG抗体,药盒为上海益生研究所提供,将Hp抗体水平分为2个等级,Hp-IgG抗体浓度升高提示胃癌的危险性随之增加,复发的可能性增大.结果经内镜检查及病理证实的高分化型胃腺癌11例,Hp阳性率为41%(11/27);低分化型胃腺癌7例,Hp阳性率25.3%(7/27);胃粘液细胞癌9例,Hp阳性率为33.3%(9/27);贲门癌(术后)8例,Hp阳性率为38.5%;食管癌术后10例,Hp阳性率为40%(10/25).残胃癌研究组患者抗HP-IgG抗体水平检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4有显著差异.结论Hp的感染能诱发冒粘膜上皮细胞的一系列反应,导致粘膜腺体萎缩与肠上皮化生,Hp感染后,尤其胃癌手术后残胃粘膜诱导多形核白细胞与Hp及其分泌物相作用,引起氧化反应,吞噬细胞产生的氧化剂在癌的发生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病因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17例.男15例,女2例.胃切除病变性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3例,贲门癌4例.胃切除术式:BⅠ式2例,BⅡ式11例,胃近切端大部切除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至发生食管癌的间隔时间:良性7a~27a,平均16.2a;恶性1a3例,4a1例;吻合口再发癌为2a和11a.上段3例,中段10例,下段4例.手术组13例,右后外开胸,上腹正中开腹,及左颈(三切口),食管癌切除,移植结肠至颈部与食管吻合,腹腔结肠与残胃吻合5例;腹腹联合切口,食管癌切除,将残胃、脾、胰体尾移入左胸内,行食管残胃弓上吻合,空肠Roux-Y重建消化道3例;食管残胃弓上吻合1例;食管空肠Roux-en-Y重建消化道3例;探查1例.非手术组4例化疗+放疗.结果非手术组1例病变早期存活4a;3例均在1a内死于癌转移.手术组13例,已死亡7例,其中手术死亡2例(肺部严重感染,霉菌性肺炎和ARDS);3例存活18mo;1例存活3a;1例存活74mo.现还存活6例,其中3例生存超过2a;1例生存超过109mo;2例已生存超过10a.疗效满意.结论胃大部切除后食管癌发病率为5.54%(17/307),胃大部切除术与食管癌,二者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患者存在着致癌易感性,也取决于致癌物的量变正相  相似文献   

20.
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残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取快速尿素酶法及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残胃活检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结果 毕Ⅰ式术后残胃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毕Ⅱ式术后残胃患者 (P <0 .0 5 ) ,因消化性溃疡行手术切除后的残胃患者HP检出率高于因胃癌行胃部分切除者 (P <0 .0 1) ,残胃合并吻合口溃疡或胃癌者比残胃炎患者的HP检出率高(P <0 .0 1,P <0 .0 5 )。结论 不同术式、不同手术原因、不同病理表现的残胃患者HP检出率不同 ,合并HP感染的残胃患者应行HP根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