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中医学中,郁证是指由于精神情志异常变动而引起的以气机阻滞为核心病机的一类病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郁证泛指六淫外感、七情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包括气、血、火、痰、湿等病邪壅塞气机所致病证;狭义则特指情志不舒、七情所伤而致气机郁滞的病证。关于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载有属郁证  相似文献   

2.
柴丽  徐航 《国医论坛》2010,25(5):5-5
<正>郁证,古谓之"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均属广义之郁证,正如  相似文献   

3.
"火郁发之"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为邪气遏伏不得透发。后世常以情志不遂、火邪郁滞立论。《伤寒论》中"火郁"非独指火邪郁滞,其以六经统百病,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涵"火郁"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中。除见气机郁滞外,兼有伤阴、耗气、化瘀、成痰之象,遂立汗而开之、宣而清之、和而解之、寒热调之、行而散之、补而升之、泻而逐之诸法,体现了张仲景"随证治之"之义。从治法角度探析《伤寒论》"发之"诸法,丰富了"火郁发之"内涵。  相似文献   

4.
于志强教授从医40余载,取法先贤,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取法"五郁""六郁"之说,认为"郁滞"有"无形之郁"和"有形之郁",百病皆以"无形之郁"为先,继以"有形之郁"从之。世人治病多重有形,而轻无形,大谬也。"无形之郁"者,以气郁为首,进而衍生为火郁、寒郁、情志之郁等。"有形之郁",以痰郁、湿郁、饮郁、浊郁、食郁、血郁、络郁等为主。于教授认为病之所生,无论外感内伤,多与"郁滞"相关。此中"郁滞"囊括了所有关于气血津液的运行的失常,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而在诸郁之中,又以气机之郁为先导及核心,故而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出自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五郁治疗大法之一。"火郁"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凡是有热邪郁滞气机表现的,都可以称之为"火郁",治疗上应遵循"发之"原则,采用清解、宣散、透表、升发等治疗方法开郁清热,调畅气机。本文主要探讨"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郁证琐谈     
<正>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其表现: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疼,或多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症状。“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此。狭义的郁,是指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如《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相似文献   

8.
张景岳七情致病学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张景岳 ,博学多闻 ,精研《内经》,阐发经旨 ,结合临证 ,撰有《类经》、《景岳全书》等 ,其中对七情致病理论论述颇多 ,现撷其精华 ,浅述如下。1 心主情志 ,郁分 3类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惊、恐。张景岳认为“凡情志之属 ,惟心所统。”七情为病 ,发为郁证。郁者 ,滞而不通也 ,指的是气行不畅。“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郁 ,指的是在病变过程中存在气机郁滞的病理机制 ,即“因病而郁”。狭义之郁 ,主要指情志抑郁所引起的证候 ,多见于郁怒伤肝 ,肝气不舒所致的肝气郁结证 ,即所谓“因郁而病”。前人有六郁之说 ,即气郁…  相似文献   

9.
郁证的含义有二:一为病机,指疾病过程中人体气血郁滞不畅的状态,为广义郁证;二为郁病,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一类病证,为狭义郁证。金元之前,二者无明确之分,郁多指病机。明代以后,张景岳首次提出“因郁致病”,明确了狭义郁证。二者从相互渗透到层次分明,狭义郁证最终被定义为“郁病”。郁病的范畴广泛,包括多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病、强迫症等。从秦汉时期至近现代,郁病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姬越越  田露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94-1398
“火郁”作为疾病之机要,能够反映当下的疾病状态,贴近于疾病本质。张仲景根据火邪郁滞在体内的不同阶段和部位,利用汗、散、和、补之法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此外,在论治过程中还注意把控“发之”的程度,防止“发之”太过,提倡气机得通则止。《伤寒论》熔理论与实践为一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推动了“火郁发之”理论的发展。文章从“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火郁发之”的具体应用3个方面探讨“火郁发之”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火郁"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许多病证共同的病理基础,涵盖范围相当广泛。由于致郁因素不同,所郁部位有异,郁闭程度不等,正气强弱之别,兼杂邪气之殊,因而表现纷纭繁杂。"火郁发之"是针对"火郁"病证的治疗大法。火郁治疗的关键在于宣畅气机,清透郁热。六腑以通为用,故肠腑气机以通降下行为顺。邪至于  相似文献   

12.
许爱英  党炳林 《陕西中医》2003,24(9):850-850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歧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后世认为 ,“火郁发之”中的火郁不仅单指心郁 ,而对火热所致诸多病证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故就火郁发之理论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讨。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  相似文献   

13.
张志国  黄兴 《新中医》2020,52(19):174-177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纵观“火郁发之”之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无论寒热虚实,只要是气机逆乱,都可采用升降散加减变化来调整脏腑功能气机,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失眠症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因此从火郁发之论治升降散治疗失眠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郁病是一个广泛的涵义,泛指因积滞、蕴结而不得发越所致的病证。而临床所见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病概括了五脏六腑因气血、经络之气郁滞而发生的各种病证;狭义的郁病则仅指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郁结为基本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掌握郁病的辨证施治,应全面认识郁病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诸病皆起于郁,五脏六腑皆令人郁。正如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前贤张景岳说:“凡诸郁滞,如气、血、痰、食、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景岳全书·郁证》)。明确指出郁为五脏六腑,表里内外之病,临床所见这种理论是成立的,符合实际。为了疏通该理论与  相似文献   

15.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16.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原文是针对六气变异、五郁病机提出的治则,如王冰注云:"达、发、夺、泄、折五法,为汗吐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将"发之"解释为"发汗",经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提升,抑郁、焦虑等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此类疾病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广义郁证范围较广,包括五脏之郁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等,狭义郁证主要指由于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症状。王新志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对狭义郁证有较深刻的认识,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本病“六化、九的、十二状”的症状规律,认为基本病机为肝郁气滞,涉及脾、心、肾三脏,并将疾病过程分为肝期、肝脾期、心肝期、肝肾期4期,概括了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8.
<正> 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郁证的形成,《证治汇补》提出“……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侵淫,或酒食之积聚,而为留饮湿郁之候”。可见郁证有因外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不通而成郁者,亦有因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者。从疾病形成的原因来看,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说:“凡病之起也,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火郁发之"在《黄帝内经》中的本义进行了探讨。火郁,与运气的火郁有关,既有火运之郁,也有火气之郁;寒水之制外,多种气化运动失常皆可造成。火郁"发之"的治法,是在自然界"火郁之发"的启示之下,对人体气机郁滞状态加以疏导,使之流畅。"发之"的用药,是"以苦发之""辛苦发之",且"发不远热",以辛味药、苦温药为主。治疗火郁,需注意清热与透热并行。  相似文献   

20.
“火郁发之”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经文谓:“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火郁发之”的意思,王冰注:“发谓汗之,令其疏散”[1],后世多衍为发汗法、升阳散火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