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囊性子宫腺肌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11至2017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收治的5例囊性子宫腺肌瘤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囊性子宫腺肌瘤中,2例为原发的青少年囊性子宫腺肌瘤(JCA),3例继发于子宫手术史。患者均表现为渐进性严重痛经、超声或核磁共振中发现子宫肌壁间的孤立囊肿(直径10mm)。子宫手术史是区分原发及继发的主要依据。手术切除病灶为首选治疗,术后无需辅助药物治疗,痛经均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对于以痛经为主诉,影像学发现子宫肌壁间的孤立囊肿,应考虑囊性子宫腺肌瘤的可能,手术切除病灶为首选治疗,术后无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子宫腺肌病痛灶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及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探讨AQP1在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行子宫切除或子宫腺肌病腺肌瘤切除的25例患者(子宫腺肌病组)和25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腺肌瘤组织中MVD和Western Blot检测其AQP1相对积分光密度值(OD)进行蛋白定量.结果:子宫腺肌病组腺肌瘤组织中MVD值57.21±14.95 个/HP(每高倍视野),明显高于对照组25.07±11.76个/HP,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0.124,P=0.001).子宫腺肌病组腺肌瘤中AQP1表达强度OD值0.7957±0.2039明显高于对照组OD值0.6629±0.193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0.452,P=0.000).结论:AQP1在子宫腺肌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与其MVD增高相一致,推测AQP1可能参与腺肌瘤中微血管的形成,其高表达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射频热凝固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概念及治疗机制   本文所及子宫良性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子宫腺肌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及宫颈糜烂(现已改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等,是妇科常见疾病,其中育龄妇女中子宫肌瘤、腺肌瘤和功血的发病率约为25%,不孕妇女中达40%.[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①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细胞增生相关核抗原ki6 7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增殖能力对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影响。②研究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 5升高的来源和意义。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共 5 9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简称 :腺肌病 ) 2 7例 ,子宫肌瘤 (简称 :肌瘤 ) 32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12 5、ki6 7在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A12 5水平。结果 :两组在位内膜腺体ki6 7表达强度增生期较分泌期显著增强 ,P <0 .0 5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ki6 7表达无周期性变化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体ki6 7的表达在分泌期强于其自身在位内膜 ,P <0 .0 5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与肌瘤组子宫内膜ki6 7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腺肌病组血清CA12 5水平显著高于肌瘤组 ,P <0 .0 0 1,两组血清CA12 5水平增生期与分泌期差异均无显著性。腺肌病组与肌瘤组内膜间及腺肌病组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腺上皮间CA12 5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并且均无周期性变化。结论 :①腺肌病异位内膜ki6 7表达增多 ,增生能力较在位内膜增强 ,说明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后 ,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②血清CA12 5水平腺肌病组明显高于肌瘤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CD68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巨噬细胞CD68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合并肌瘤患者病灶及结合带中的表达。结果巨噬细胞CD68在各组病灶及结合带组织的表达情况见表1~表3。①腺肌病组结合带巨噬细胞CD68表达明显高于肌瘤组及正常组结合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组与正常组结合带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腺肌病组病灶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较肌瘤组病灶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组腺肌瘤病灶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较肌瘤病灶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子宫腺肌病病灶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较其结合带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可能与局部的免疫改变、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问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子宫肌层增生性病变,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0%不等。对无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或者子宫内膜切除(或破坏)术,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子宫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由于子宫腺肌病病变广泛且与正常肌层无明显界限,故手术切除难以彻底,失败率及复发率高。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有效改善子宫腺肌病的症状,但由于子宫腺肌病常常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因此仍有近20%的病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无效。本研究对比了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uterine artery blockage,UAB)与单纯子宫腺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旨在评价UAB在子宫腺肌病痛经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以痛经、月经量增多、慢性盆腔痛及不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有囊性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腺肌病恶变等少见特殊情况,易导致临床误诊。治疗方法由患者年龄、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病变部位及范围决定,常需要以手术为主的多种治疗方式结合运用,才能达到缓解症状和延缓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芳  段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34(2):158-159
正1术前诊断(1)子宫壁间囊性肿物性质待查:子宫肌瘤囊性变?囊性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壁囊肿?子宫肉瘤囊性变?(2)轻度贫血。2病例特点及鉴别诊断2.1病例特点患者36岁育龄期女性,平素月经规律,经量稍多,无痛经;病史仅有经间期阴道流血1次。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壁囊性肿物6.4 cm×5.7 cm×4.6 cm,周界欠光滑;诊刮子宫内膜病理无特殊,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正常范围;妇科检查子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各部位血管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和腺肌病病灶部位血管形态的改变。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 6 2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32例 ,无症状子宫肌瘤 30例。用凝血Ⅷ因子 (VWF)标记腺肌病和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腺肌病病灶及子宫肌瘤的血管形态 ,采用MPIAS 5 0 0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血管数量和面积较肌瘤组显著增加 (P <0 0 1) ,并呈现周期性变化。异位内膜的血管数量及面积显著大于在位内膜 (P <0 0 1) ,但无周期性变化。腺肌病组正常子宫肌层血管与肌瘤组相比显著扩张 (P<0 0 1) ,腺肌病病灶周围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和面积较正常子宫肌层显著增加 (P <0 0 1)。腺肌病组中 ,月经过多者子宫内膜的血管数量 (P <0 0 5 )和面积 (P <0 0 5 )较月经正常者增加 ,而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 (P <0 0 1)和面积 (P <0 0 1)与子宫大小呈正相关。结论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血管形态发生改变 ,并可能导致月经过多、子宫增大等临床症状。血管生成可能在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育龄期妇女,常见症状为月经过多、痛经、盆腔痛、子宫异常出血及宫体增大~([1-3])。子宫腺肌病在某些方面可表现出恶性特征,如血管生成和侵袭行为。子宫腺肌病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切除标本中常见~([4])。子宫腺肌病可恶变为子宫内膜癌~([4])。本文就目前子宫腺肌病恶变的高危因素及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文献进展予以荟萃分析。1子宫腺肌病恶变发病率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1.
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病变或者局限性病变(子宫腺肌瘤)。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不等[1]。痛经和月经量过多为主要表现。对药物无效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性手术即为子宫切除术,保守手术包括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层电凝术等。由于子宫腺肌病病变广泛且与正常肌层无明显界限,保守性手术一般难以切净或者消除病灶,失败率或者复发率高。手术方式的…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异位内膜浸润正常的子宫肌层,周围平滑肌细胞增生包裹异位的内膜上皮和基质而形成病灶,通常是发生在内膜-肌层交界下2.5mm位置,病变弥漫[1]。如果增生的异位内膜组织和平滑肌细胞结集成团,即为子宫腺肌瘤。腺肌病患者中,子宫壁各部位均可受累,后壁尤为常见。不同报道中腺肌病的发生率在5%~70%,全子宫切除的病理研究发现总体上腺肌病的比例在20%~30%。腺肌病多在30岁后起病,70%~80%是40岁以上的患者。北京协和医院2000-2009年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分布与腺肌病发病以及痛经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手术切除子宫的患者74例,其中腺肌病组32例(包括有痛经22例,无痛经10例),子宫肌瘤(肌瘤)组42例(包括有痛经15例,无痛经27例).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神经纤维的分布,分别用抗神经微丝蛋白(NF)抗体与抗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抗体检测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结果 腺肌病和肌瘤组有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分别为64%(14/22)和67%(10/15),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6(0~9.4)和0.6(0~6.0)条/mm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和肌瘤组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均无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64%(14/22)和1.1(0~12.0)条/mm2、50%(5/10)和0.6(0~3.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23%(5/22)和0(0~0.6)条/mm2、20%(2/10)和0(0~1.0)条/mm2.肌瘤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80%(12/15)和1.6(0~10.0)条/mm2、44%(12/27)和0(0~5.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0%(6/15)和0(0~0.4)条/mm2、15%(4/27)和0(0~1.0)条/mm2;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和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腺肌病和肌瘤组痛经者间以及在无痛经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痛经者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同组无痛经者(P均<0.05).结论 子宫内膜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参与痛经的发生;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与痛经的发生无关;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增生可能与疾病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分布与腺肌病发病以及痛经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手术切除子宫的患者74例,其中腺肌病组32例(包括有痛经22例,无痛经10例),子宫肌瘤(肌瘤)组42例(包括有痛经15例,无痛经27例).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神经纤维的分布,分别用抗神经微丝蛋白(NF)抗体与抗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抗体检测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结果 腺肌病和肌瘤组有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分别为64%(14/22)和67%(10/15),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6(0~9.4)和0.6(0~6.0)条/mm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和肌瘤组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均无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64%(14/22)和1.1(0~12.0)条/mm2、50%(5/10)和0.6(0~3.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23%(5/22)和0(0~0.6)条/mm2、20%(2/10)和0(0~1.0)条/mm2.肌瘤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80%(12/15)和1.6(0~10.0)条/mm2、44%(12/27)和0(0~5.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0%(6/15)和0(0~0.4)条/mm2、15%(4/27)和0(0~1.0)条/mm2;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和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腺肌病和肌瘤组痛经者间以及在无痛经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痛经者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同组无痛经者(P均<0.05).结论 子宫内膜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参与痛经的发生;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与痛经的发生无关;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增生可能与疾病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分布与腺肌病发病以及痛经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手术切除子宫的患者74例,其中腺肌病组32例(包括有痛经22例,无痛经10例),子宫肌瘤(肌瘤)组42例(包括有痛经15例,无痛经27例).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神经纤维的分布,分别用抗神经微丝蛋白(NF)抗体与抗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抗体检测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结果 腺肌病和肌瘤组有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分别为64%(14/22)和67%(10/15),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6(0~9.4)和0.6(0~6.0)条/mm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和肌瘤组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均无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64%(14/22)和1.1(0~12.0)条/mm2、50%(5/10)和0.6(0~3.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23%(5/22)和0(0~0.6)条/mm2、20%(2/10)和0(0~1.0)条/mm2.肌瘤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80%(12/15)和1.6(0~10.0)条/mm2、44%(12/27)和0(0~5.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0%(6/15)和0(0~0.4)条/mm2、15%(4/27)和0(0~1.0)条/mm2;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和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腺肌病和肌瘤组痛经者间以及在无痛经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痛经者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同组无痛经者(P均<0.05).结论 子宫内膜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参与痛经的发生;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与痛经的发生无关;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增生可能与疾病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神经纤维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分布与腺肌病发病以及痛经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手术切除子宫的患者74例,其中腺肌病组32例(包括有痛经22例,无痛经10例),子宫肌瘤(肌瘤)组42例(包括有痛经15例,无痛经27例).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神经纤维的分布,分别用抗神经微丝蛋白(NF)抗体与抗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抗体检测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结果 腺肌病和肌瘤组有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分别为64%(14/22)和67%(10/15),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6(0~9.4)和0.6(0~6.0)条/mm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和肌瘤组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均无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64%(14/22)和1.1(0~12.0)条/mm2、50%(5/10)和0.6(0~3.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23%(5/22)和0(0~0.6)条/mm2、20%(2/10)和0(0~1.0)条/mm2.肌瘤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80%(12/15)和1.6(0~10.0)条/mm2、44%(12/27)和0(0~5.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0%(6/15)和0(0~0.4)条/mm2、15%(4/27)和0(0~1.0)条/mm2;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和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腺肌病和肌瘤组痛经者间以及在无痛经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痛经者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同组无痛经者(P均<0.05).结论 子宫内膜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参与痛经的发生;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与痛经的发生无关;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增生可能与疾病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分布与腺肌病发病以及痛经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手术切除子宫的患者74例,其中腺肌病组32例(包括有痛经22例,无痛经10例),子宫肌瘤(肌瘤)组42例(包括有痛经15例,无痛经27例).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神经纤维的分布,分别用抗神经微丝蛋白(NF)抗体与抗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抗体检测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结果 腺肌病和肌瘤组有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分别为64%(14/22)和67%(10/15),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6(0~9.4)和0.6(0~6.0)条/mm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和肌瘤组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均无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64%(14/22)和1.1(0~12.0)条/mm2、50%(5/10)和0.6(0~3.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23%(5/22)和0(0~0.6)条/mm2、20%(2/10)和0(0~1.0)条/mm2.肌瘤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80%(12/15)和1.6(0~10.0)条/mm2、44%(12/27)和0(0~5.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0%(6/15)和0(0~0.4)条/mm2、15%(4/27)和0(0~1.0)条/mm2;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和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腺肌病和肌瘤组痛经者间以及在无痛经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痛经者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同组无痛经者(P均<0.05).结论 子宫内膜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参与痛经的发生;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与痛经的发生无关;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增生可能与疾病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分布与腺肌病发病以及痛经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手术切除子宫的患者74例,其中腺肌病组32例(包括有痛经22例,无痛经10例),子宫肌瘤(肌瘤)组42例(包括有痛经15例,无痛经27例).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神经纤维的分布,分别用抗神经微丝蛋白(NF)抗体与抗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抗体检测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结果 腺肌病和肌瘤组有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分别为64%(14/22)和67%(10/15),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6(0~9.4)和0.6(0~6.0)条/mm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和肌瘤组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均无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64%(14/22)和1.1(0~12.0)条/mm2、50%(5/10)和0.6(0~3.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23%(5/22)和0(0~0.6)条/mm2、20%(2/10)和0(0~1.0)条/mm2.肌瘤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80%(12/15)和1.6(0~10.0)条/mm2、44%(12/27)和0(0~5.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0%(6/15)和0(0~0.4)条/mm2、15%(4/27)和0(0~1.0)条/mm2;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和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腺肌病和肌瘤组痛经者间以及在无痛经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痛经者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同组无痛经者(P均<0.05).结论 子宫内膜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参与痛经的发生;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与痛经的发生无关;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增生可能与疾病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分布与腺肌病发病以及痛经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手术切除子宫的患者74例,其中腺肌病组32例(包括有痛经22例,无痛经10例),子宫肌瘤(肌瘤)组42例(包括有痛经15例,无痛经27例).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子宫内膜神经纤维的分布,分别用抗神经微丝蛋白(NF)抗体与抗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抗体检测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结果 腺肌病和肌瘤组有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分别为64%(14/22)和67%(10/15),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6(0~9.4)和0.6(0~6.0)条/mm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和肌瘤组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功能层均无神经纤维检出.腺肌病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64%(14/22)和1.1(0~12.0)条/mm2、50%(5/10)和0.6(0~3.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23%(5/22)和0(0~0.6)条/mm2、20%(2/10)和0(0~1.0)条/mm2.肌瘤组痛经者与无痛经者的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80%(12/15)和1.6(0~10.0)条/mm2、44%(12/27)和0(0~5.0)条/mm2;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检出率和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40%(6/15)和0(0~0.4)条/mm2、15%(4/27)和0(0~1.0)条/mm2;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和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腺肌病和肌瘤组痛经者间以及在无痛经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痛经者子宫内膜基底层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同组无痛经者(P均<0.05).结论 子宫内膜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参与痛经的发生;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与痛经的发生无关;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增生可能与疾病本身无关.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以外的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症状的疾病。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也可局灶形成子宫腺肌瘤病灶。关于腺肌病,存在很多迷惑和问题,有很多模糊和争论。早在40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