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应用静脉留置针封管期间或输液过程中采集血标本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即在封管期间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为A组,在输液过程中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为B组,并同时用负压采血管在A、B两组患者对侧肢体采集血标本做自身对照,对比检测结果有无差异。结果:应用静脉留置针封管期间或输液过程中采集血标本与其自身对照组检测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作为采血路径,可在封管期间或输液过程中采集血标本,以减少多次穿刺给患者的痛苦,但要注意方法必须正确。  相似文献   

2.
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取血标本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为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及取血检验的恐惧心理,减轻家长对患儿取血困难、引志疼痛的顾虑并保护血管,提供最佳的治疗与服务,减轻护理工作量。经过体外试验并对30例10个月 ̄11岁患儿采用留置针输液并取血标本。结果:输液前取血不影响检验及输液。封管期间及血需停止输液1min后抽取含封管液及药液的1ml血液,废弃后再取血,同时在对侧肢体用注射器直接取血将其检验值对对照分析。其结果无明显差异。证实对小和采用静  相似文献   

3.
浅静脉留置针滴血法与抽血法采集血标本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丽英  李凯 《护理研究》2007,21(4):339-340
[目的]为减少婴幼儿采集血标本而引起的痛苦,分析静脉留置针滴血法采集血标本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采用静脉留置针时对480例患儿入院后分别用滴血法、抽血法进行血标本采集。[结果]采用留置针滴血法采集血标本成功率高(P<0.01),溶血、凝血、血小板破坏率低。[结论]采用留置针滴血法采集血标本不仅可提高采血成功率,提高血标本的合格率,而且可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何丽英  李凯 《护理研究》2007,21(2):339-340
[目的]为减少婴幼儿采集血标本而引起的痛苦,分析静脉留置针滴血法采集血标本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采用静脉留置针时对480例患儿入院后分别用滴血法、抽血法进行血标本采集。[结果]采用留置针滴血法采集血标本成功率高(P〈0.01),溶血、凝血、血小板破坏率低。[结论]采用留置针滴血法采集血标本不仅可提高采血成功率,提高血标本的合格率,而且可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6.
婴幼儿抽血时定位困难,操作技术要求高。传统采集血标本多选用股静脉、颈静脉空针采血法。而股静脉穿刺,周围有股神经、股动脉、腹股沟下深淋巴结等。穿刺易伤及周围组织,特别是冬季,暴露过多,时间过久,患儿容易受凉。而颈外静脉穿刺需使患儿头部下垂,又因颈部皮肤松弛,而穿刺固定难,常造成穿刺失败。此方法不但技术要求高,采血难度大,而且经常出现溶血现象而影响检验。2005年9月-2006年3月,我们对94例住院的婴幼儿采用浅静脉留置针滴血法采集血标本,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取血标本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为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及取血检验的恐惧心理 ,减轻家长对患儿取血困难、引起疼痛的顾虑并保护血管 ,提供最佳的治疗与服务 ,减轻护理工作量。经过体外试验并对 30例 10个月~ 11岁患儿采用留置针输液并取血标本。结果 :输液前取血不影响检验及输液。封管期间及输液中取血需停止输液 1min后抽取含封管液及药液的 1ml血液 ,废弃后再取血 ,同时在对侧肢体用注射器直接取血将其检验值对照分析 ,其结果无明显差异。证实对小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可同时用于取血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用留置针采集静脉血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晓燕  刘晓卉 《护理研究》2004,18(9):1551-1551
静脉留置针因其操作简便、易学、安全,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及独特的弹性功能,对血管刺激性小,不易穿破血管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输血。现经过临床实践,认为静脉留置针用于采集静脉血标本,方法简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5月,我院儿科对住院的婴幼儿采用浅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采集血标本,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月琴 《全科护理》2012,(34):3196-3197
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近年来在国内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特别是在儿科疾病的治疗、抢救中尤为重要。在儿科新人院、危重患儿中,由于病情需要,既需要急查有关检验结果,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又需要进行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11.
徐永琼  熊恒玉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1):824-825,854
目的探讨减轻化疗患者留置针穿刺疼痛的方法。方法选择87例需化疗3d以上的肿瘤患者,在化疗的第1天、第2天、第3天分别以不同方法进行留置针穿刺。第1天以无菌生理盐水喷涂留置针软导管后穿刺(A法);第2天以使用微量利多卡因喷涂留置针软导管后穿刺(B法);第3天在进行心理暗示后使用微量利多卡因喷涂留置针软导管后穿刺(C法)。观察3种方法穿刺过程中患者疼痛的程度,并进行疼痛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3种方法行留置针穿刺,患者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81.6%、40.2%、18.4%;C法较B法和A法在减轻患者穿刺疼痛方面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量利多卡因喷涂联合适当心理暗示能有效减轻患者对留置针穿刺的疼痛感,尤其适用于穿刺疼痛耐受差、心理惧怕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金小云 《护理研究》2002,16(2):90-91
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 ,既解决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 ,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 ,同时也是保护病人静脉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静脉穿刺成功后需退出针芯 ,然后将外套管与输液装置连接 ,此时常常出现血液外溢造成污染和增加病人恐惧感。现运用按压与不按压留置针外套管口顶端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   40 0例均为我科 2 0 0 1年 1月— 2 0 0 1年 4月收治的普外科和妇科手术病人 ,全部使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的B·D 2 0GA静脉留置针。按随机化原则分为A组和B组 ,穿刺部位选用前臂及下肢粗直静脉。A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经锁骨下静脉导管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 5 4例患者随机分成 3组 ,分别在去除导管内液体 1ml、3ml、8ml后采血 ,并与外周静脉采集的血液同时进行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测定。结果 锁骨下静脉导管中去除液体 1ml时 ,血细胞检测结果较外周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显著减低 (P <0 .0 1) ;从锁骨下静脉导管去除 3ml和 8ml液量时与外周静脉血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 ,在去除导管内液体 3ml后采血 ,得到的化验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胃癌患者术后不常规留置导尿管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 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麻醉诱导期插入导尿管, 手术结束时即刻拔除导尿管并以此时间为观察起始点, 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重插尿管的比例, 分析首次排尿延迟及重插尿管的危险因素。  结果  13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其中男性90例(65.7%), 女性47例(34.3%), 平均年龄(58.9±10.1)岁, 术后首次排尿时间为(5.3±2.1)h, 首次自解尿量(298.9±101.3)ml, 重置尿管比例为11.7%(16/137);相比开腹组, 机器人组自主排尿率高, 诱导排尿率、重置导尿管及尿路刺激征发生率均较低(P均 < 0.05);以术后6 h首次排尿时间作为分界, 与≤ 6 h组相比, >6 h组术中输液量、尿量及术后首次自解尿量均较多,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延迟(P均 < 0.01)。  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胃癌患者术后即刻拔除尿管是可行的, 术中控制性输液、多模式镇痛是不常规留置导尿管的基础条件, 机器人手术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自主排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胃癌患者术后不常规留置导尿管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麻醉诱导期插入导尿管,手术结束时即刻拔除导尿管并以此时间为观察起始点,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重插尿管的比例,分析首次排尿延迟及重插尿管的危险因素。结果 13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90例(65. 7%),女性47例(34. 3%),平均年龄(58. 9±10. 1)岁,术后首次排尿时间为(5. 3±2. 1) h,首次自解尿量(298. 9±101. 3) ml,重置尿管比例为11. 7%(16/137);相比开腹组,机器人组自主排尿率高,诱导排尿率、重置导尿管及尿路刺激征发生率均较低(P均<0. 05);以术后6 h首次排尿时间作为分界,与≤6 h组相比,>6 h组术中输液量、尿量及术后首次自解尿量均较多,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延迟(P均<0. 01)。结论加速康复外科胃癌患者术后即刻拔除尿管是可行的,术中控制性输液、多模式镇痛是不常规留置导尿管的基础条件,机器人手术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自主排尿。  相似文献   

17.
留置导尿时不同放尿方法对病人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留置导尿是常见的护理技术 ,而在留置导尿中 ,护士往往只注重无菌技术 ,却忽略了对膀胱功能的训练。只提出长期留置导尿病人应在拔管前间歇性夹闭尿管 ,以锻炼膀胱反射功能[1,2 ] ,应用较多的是定时开放和开放引流[3 ,4 ] 。而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尿频等异常情况者较多 ,有的甚至需要再次导尿。这说明单从预防尿路感染出发 ,只强调无菌技术已显然不足。为此 ,对临床常用的 3种放尿方法进行了观察。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将膀胱、尿道功能正常而因其它手术等留置导尿的180例女性病人作为观察对象 ,平均年龄 35 .5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无痛拔除尿管的方法。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兰州总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手术且术后短期(1~7d)留置尿管的3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7例。观察组在术毕麻醉清醒后,夹管训练2~3次,待膀胱再次充盈有尿意时,将气囊中的生理盐水抽尽,再往回注0.3ml生理盐水,在气囊壁保持光滑的状态下,嘱患者自行排尿,将尿管随尿液排出体外;对照组在膀胱充盈有尿意时,抽空气囊,在气囊壁塌陷状态下,嘱患者自行排尿,将尿管排出体外。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排尿情况及尿道疼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1.80%、19.16%,对照组拔管后的尿道刺激性疼痛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在膀胱充盈有尿意且气囊壁保持光滑的状态下,嘱患者自行排尿,让尿管随尿液一起排出尿道的方法拔除尿管,患者自行排尿成功率高,拔管后尿道疼痛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留置针置入中长导管在造血干细胞采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9月对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肘部静脉置入留置针失败者47例,改为使用18 G静脉留置针行颈外静脉穿刺后置入中长导管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果47例造血干细胞被采集者均成功置入中长导管,42例经右侧颈外静脉置管,5例经左侧颈外静脉置管,置管时间1~4 d,造血干细胞采集时全血流速达40~65 mL/min。结论经颈外静脉留置针置入中长导管,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满足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对血液流速的需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留置针(部位头皮浅静脉)肝素封管液对低体重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名0~12个月,体重1.5~5 kg低体重儿,以肝素(25μg/ml)2 ml封管液封管,分成两个时间段采血(采血部位均在四肢),做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一个时间为肝素封管后1~3 h,另一个时间为封管后24 h(期间未用任何药物)。结果:两个时间段患儿PT,APTT均有统计学意义,前段采血PT,APTT值明显长于24 h后采血值。结论:使用肝素封管液对低体重患儿凝血功能短时间内有很大影响,且随着置留针保留时间延长,影响会逐渐减小,在24 h后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