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痞证"为中医临床常见病,张国骏教授认为"痞证"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与肝脾两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脾两脏功能失调易致气机壅滞,湿邪停聚,气郁湿滞于胃脘部则会出现胃脘部胀满不舒的症状,临证时运用健脾和胃疏肝法治疗痞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柴术消痞汤治疗胃痞病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胃痞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胃痞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柴术消痞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每次10 mg,每日3次治疗,两组用药均为4周,在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统计主症、次症积分,研究"柴术消痞汤"临床疗效。结果柴术消痞汤治疗胃痞病的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2.88%)(P<0.01)。在中医证候疗效和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嗳气、反酸、嘈杂、恶心呕吐、便溏、便秘、食少纳呆、肢体困重、胸闷、喜太息、胁肋胀痛及小便短黄等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主证组中,肝胃不和证治疗组在缓解胃脘胀满、嗳气、反酸、嘈杂、食少纳呆及胁肋胀痛症状上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疗效(P<0.05~0.01);脾虚气滞证组在治疗胃脘疼痛及嗳气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0.01);脾胃虚弱证组患者中,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显著缓解胃脘疼痛及便溏症状(P<0.05~0.01)。结论柴术消痞汤是治疗胃痞病的有效经验方,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改善胃脘胀满、嗳气、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胃运动功能障碍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人群中25%~50%曾出现胃运动功能障碍,其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疼痛、嗳气、反酸、早饱、食欲不振等。胃镜检查无肿瘤、溃疡、糜烂等胃部器质性病变,综合检查也无胃外消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因此临床上常把胃运动功能障碍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该病属中医“痞证”、“嘈杂”、“胃脘痛”范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肝郁脾虚,胃失通降为其病机。近年笔者采用胃新胶囊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骆洪道 《四川中医》1993,11(10):28-29
心下痞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实用中医内科学》以“痞满”列证。心下即胃脘部,痞乃阻塞之意。心下痞是指胃脘部有胀满堵塞感,触之无形而不痛的证候。心下痞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笔者自1989年9月至1992年6月  相似文献   

5.
陈宏  吴小飞 《光明中医》2008,23(9):1266-1267
"胃脘胀满",是临床中多种慢性病常见病症,可出现于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等多脏腑病变过程中。其病机在于邪气留滞胃脘,营卫滞塞,正邪相搏。治疗遵循"中满者泻之于内"、"病在里,则下之而已"之原则,故采用下法。  相似文献   

6.
急性胰腺炎经临床治疗痊愈后,患者易出现胃脘胀满、食欲差、恶心而不能恢复正常进食的状态,即中医之“胃痞”。《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扶正祛邪,使中焦得和,升降复常,胃气得复,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7.
王伟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32-2132
急性胰腺炎经临床治疗痊愈后,患者易出现胃脘胀满、食欲差、恶心而不能恢复正常进食的状态,即中医之“胃痞”。《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扶正祛邪,使中焦得和,升降复常,胃气得复,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8.
许可 《河北中医》2008,30(1):97-99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又称糖尿病胃麻痹或糖尿病胃潴留,是指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因胃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以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食后胀增、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吞酸等,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GP属中医学痞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广东省广州市510282) 杨 俊 孔炳耀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系粘膜固有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的一种退行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饱胀或隐痛不适、纳差、痞闷、胀满等症,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胃痞”等范畴。1989年全国第五届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上把CAG的中医病名拟为“胃痞”。临床上以中医治疗CAG,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而且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AG病变能够逆转。笔者仅就近几年CAG的中医药诊治作一综述。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分为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5型.对照组:口服替普瑞酮治疗,对以上腹饱胀、早饱,恶心或呕吐为主要症状者加服多潘立酮.分别观察治疗前后2组治疗后单项症状(胃脘疼痛、胃脘痞闷、饮食减少、嗳气呃逆)疗效以及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结果:在单项症状疗效上,治疗组能显著改善胃脘痞闷(胃脘或脘腹胀满)、饮食减少症状(P<0.05),而对于胃脘疼痛、嗳气呃逆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医证候临床总体疗效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能显著改善胃脘痞闷(胃脘或脘腹胀满)、饮食减少症状,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毛水泉 《光明中医》2005,20(1):17-18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是胃肠道常见疾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 ,病因是由外感邪气 ,内伤饮食 ,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 ,气机郁滞 ,胃失所养 ,胃络瘀阻 ,不通则痛 ,导致的上腹胃脘疼痛为主的病证。自2 0 0 1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 80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具有明显的胃脘痛、胃脘不适、胀满纳呆、嗳气、恶心等胃病症状 ,经本院纤维胃镜检查并活检病理证实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诊断根据卫生部制订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胃脘”及“胃痞”的辨证标准 ,对HP相…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疗胃酸逆流,可从"调脾胃"与"补虚"的方向着手。中医辨证常见症候,包括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脾胃阳虚、胃中虚热以及气虚血瘀。"肝胃不和"者,常见易紧张、精神压力大、自我要求高等问题。出现胃脘胀满、两胁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调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将7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调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调胃汤治疗,对患者病情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纳少等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耳穴压豆联合调胃汤可有效缓解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纳少等症状,减轻患者痛苦,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病证[1]。它的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如:"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2]。因此,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指胃脘部的痞塞、胀满不适感。结合临床可知痞满病发生的病位多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刘桂荣老师认为痞满病的本质是脾胃  相似文献   

15.
胃运动功能障碍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其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疼痛、嗳气、反酸、早饱、食欲不振等症状。胃镜检查无肿瘤、溃疡、糜烂等胃部器质性病变,综合检查也无胃外消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其属中医痞证、嘈杂、胃脘痛范畴。根据笔者的临床体会,胃运动功能障碍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肝郁脾虚,胃失通降为其病机。肝郁脾虚可以概括胃运动功能障碍的本质,抓住肝郁脾虚就等于抓住疾病的主线。基于上述理论研制出胃新胶囊,现将其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8例胃动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胃新胶囊治疗组55例中男…  相似文献   

16.
痞证,又称胃痞,系脾胃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以病人自觉心下(即胃脘部)痞塞,胸膈胀满,反复发作在2个月以上,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伴有食少纳呆、暖气、大便稀溏或排便不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按部位痞证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相似文献   

17.
夏季体内阳气相对不足,饮入大量冰冻饮品,寒饮犯胃,胃气上逆,较轻的会出现呃逆不止,心下痞硬,即旋覆代赭汤证;若损伤胃阳,水饮内停,会出现胃脘部痞闷,有振水音,四肢厥冷、下利的茯苓甘草汤证;或出现寒饮停聚、胃中虚寒,以吐涎沫、头痛为主症的吴茱萸汤证;若进一步损伤脾阳,则会导致脾阳虚水停,出现胃脘胀满、眩晕、胸胁支满的苓桂...  相似文献   

18.
李郑生教授是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胃痞又称痞满,是指以胃脘部胀满不适,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此病缠绵不愈,易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9.
<正> [胀满] 胀满和痞硬不一样。痞硬在触诊时有板硬、紧张的感觉,只局限在胃脘部。而胀满则是撑胀不堪,轻的也可能只局限在胃部,而重的则能全腹膨胀,腹皮绷急。由肠胃本身不健康所出现的胀满,都是肠胃充气。肠胃之所以充气,则是胃内或肠腔内的食物没有完全消化好,而且向消化道下端的传送力减弱,甚至停止,使胃肠内积存过量的气体或液体而膨胀。  相似文献   

20.
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中常见的一种,据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脘疼痛,上腹部痞满不适等,故属中医的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胃癌高发区 CAG发病率可高达28.1%,我国 CAG 多属 B 型,病变主要在胃窦部①。临床上浅表性胃炎常与 CAG 并存,是 CAG 的中间阶段,有人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