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CML患者16例,其中初诊CML即给予甲磺酸IM治疗者7例,诊断CML超过12个月后再给予甲磺酸IM治疗者9例,所有患者均长期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400 mg,qd。治疗后3个月通过检测所有患者血常规、骨髓细胞学、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评估疗效,并观察外周血Bcr-Abl/Abl融合基因突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6例患者均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2例患者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y R),2例患者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 R),2例患者无细胞遗传学缓解;15例患者Bcr-Abl/Abl转录水平<10%,仅1例>10%。16例患者均未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早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我院近年来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29例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情况,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急变期CML患者血液学缓解率为28.6%,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0,均明显低于加速期CML患者的73.3%和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多主,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可有恶心、呕吐、水肿、骨骼肌酸痛、乏力、头昏、头痛、皮疹等。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急变期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耐受且加速期疗效优于急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小剂量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 (CML -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例经α -干扰素、羟基脲联合治疗 (部分结合阿糖胞苷 )发生急变的CML患者 ,口服伊马替尼 2 0 0~ 30 0mg·d-1,维持治疗 18~ 94周。结果 血液学完全缓解 4例 ,部分缓解 2例。细胞遗传学主要缓解 2例 ,改善 2例。不良反应少且耐受好。结论 小剂量伊马替尼对α-干扰素、羟基脲等联合治疗失败的CML -BC具有较好的近期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效应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通过伊马替尼治疗.结果:治疗后,完全血液学缓解CHR、部分血液学缓解PHR、未缓解NR分别为90%、6.67%、3.33%;完全遗传学缓解CCR、部分遗传学缓解PCR、未缓解NR分别为83.33%、10%、6.67%.随访6个月,复发率3.33%(1/30).结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经伊马替尼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但应结合病情变化、耐受情况,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以便充分发挥伊马替尼的药效,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谢周涛  李德秀 《医药导报》2011,30(7):963-964
目的 根据国内临床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资料,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3~2009年国内关于甲磺酸伊马替尼致不良反应(ADR)报告29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1 893例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其中663例产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发生率较高为:水肿203例(30.6%),白细胞减少146例(22.0%),恶心呕吐115例(17.3%),血小板减少107例(16.1%),关节肌肉疼痛72例(10.9%). 结论 临床应重视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的不良反应,用药时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以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冯秋生  李怡红 《河北医药》2011,33(3):370-37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临床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收治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患者6例,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术后复发,首次服用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400 mg,1次/d。服药1个月后,观察患者病症改善情况,病症有改善患者,减量至300 mg,1次/d。患者服药1~24个月。结果患者1年生存率为83.33%,2年生存率为66.67%。服药1个月后疗效评价,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PR)患者3例(50.0%),稳定(CD)患者2例(33.33%),进展(PD)患者1例(16.67%),总有效率为50.00%,总获益(CR+PR+SD)率83.33%。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起效时间短,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慢性期67例,非慢性期23例(加速期14例,急变期9例),每天应用剂量分别为400,600mg。每周复查血常规,每3个月进行骨髓象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根据血象和骨髓象调整剂量。结果:观察截止时,84例(93.3%)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68例可评价遗传学效应,35例(51.5%)发生主要遗传学效应(慢性期30例,加速期3例,急变期2例),其中31例(88.6%)为遗传学完全缓解(慢性期27例,加速期2例,急变期2例)。11例(12.2%)患者发生严重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但可通过调整剂量控制。严重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结论:伊马替尼治疗Ph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较好,可获得较高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起效迅速,且不良反应较少,可耐受或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8.
高文庆  颜福根  沈彬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807-1808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的中晚期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患者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经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8例,稳定(SD)13例,有效率达76.2%(29/42),无肿瘤进展病例.化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Ⅱb期患者新辅助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Ⅲa期和Ⅲb期患者(P<0.05).27例肿瘤切除患者均恢复良好,未见肿瘤转移病例.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方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50例,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根据具体临床分期等情况给予不同化疗方案.观察组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评定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缓解率为96.0%,对照组缓解率为76.0%,观察组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下肢浮肿发生率、皮疹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口服的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其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水肿和水钠潴留、肌痛及肌痉挛等。本文就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所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和防治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Chronic hepatit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