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骶髂关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lex),包括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SIJ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Harrison等提出SIJ整体系统。SIJ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高能损伤的骨盆骨折多合并SIJ骨折脱位,损伤骶髂复合体。许多下腰痛由单侧或双侧SIJ综合征引起,亦称为SIJ功能紊乱;妊娠后妇女因SIJ半脱位或全脱位,易患妊娠相关性骨盆痛。骶髂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上优于外固定,等同于骶骨棒和张力带钢板固定,能达到与完整骨盆相似的生物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2.
骶髂螺钉固定在骶髂关节脱位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 0具成人干燥骨盆标本 ,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并作CT扫描 ,对进针点与不同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进针的方向、进针的深度以及S1骶孔上方的骶骨翼的前后径和上下径进行测量。结果 :进针点距臀肌线的距离为 ( 2 0 70± 3 2 7)mm ,距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 3 5 0 0± 1 91)mm ;轴位及冠状位CT测量进针与髂骨外板的交角分别为 ( 90 18± 2 69)°和 ( 90 40± 2 87)° ;进针深度为 ( 67 77± 3 63 )mm ;S1骶孔上方骶骨翼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 ( 18 2 6± 2 0 6)mm和 ( 18 74± 1 5 1)mm。结论 :临床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需选择恰当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术中需行骨盆正位、入口位和出口位的透视以确定螺钉植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枚螺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9例,均为Tile分型C型,均采用术前CT扫描、术中C臂机监护下多枚螺钉固定治疗。结果:本组9例随访8例(1例因脑出血死亡),所有随访患者均无神经损伤、腰骶部疼痛不适,X线检查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复位丢失。结论:多枚螺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骶髂关节复合体是联系躯干和下肢的重要枢纽,高能量骨盆损伤常影响骶髂关节复合体稳定性,恢复其稳定性对骨盆损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手术内固定治疗方法众多,疗效不一.该文就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手术内固定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微创导向器辅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准确性。方法 2011年 1月至 5月, 采用 CT引导下微创导向器辅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 8例, 男 5例, 女 3例;年龄 26~56岁, 平均 32岁;均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术前对 6例骶髂关节移位超过 2 cm的患者行股骨髁上骨牵引, 牵引重量为体重的 1/8~1/7。在 CT操作台的计算机屏幕上进行定位、测量最佳进针轨道后, 在患侧臀部标记定位。根据 CT扫描确定的进针角度调节导向器角度, 沿导向器前 端套筒打入克氏针, 并顺克氏针拧入 7.3 mm的空心螺钉。结果 8例患者均一次操作成功。手术时间 10~20 min, 平均 14 min。术后即刻行 CT扫描, 确认所有螺钉均位于术前预计的位置并完全位于骨内无 穿出, 骶髂关节形态恢复满意并得到确切固定。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诉患侧下肢麻木或放射样疼痛, 术后患肢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 导向器可避免 CT引导下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时术者仅凭感觉判断进针角度而造成的偏差, 提高了CT引导下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安全性和简便性。  相似文献   

6.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结合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用脊柱内固定系统(TSRH)之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进行固定,该组患者涉及骶髂关节的垂直移位及旋转的骨盆环变形,归于Tile分型的B类或C类骨盆损伤。11例患者均伴有前环损伤,其中9例予以加压钢板(smith nephew)内固定,余2例患者单纯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垂直移位完全复位,9例旋转畸形纠正,未发现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稳定性并良好地维持了复位的效果.这一混合技术对于涉及垂直及旋转损伤的骨盆环损伤有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数字技术对骨盆后环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为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68例成人骨盆(136个半骨盆)的16排螺旋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利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测量S1椎弓根宽度、高度、进钉点的位置、进钉方向,以及螺钉的长度和直径,并比较男女性、左右侧及 <5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 S1椎弓根宽度、高度平均分别为(21.17±2.69)、(23.65 ±2.70) mm.螺钉进钉点、位于髂后上棘和髂前上棘连线前3/4或后1/4点的上方平均(10.90±5.14) mm处,螺钉在冠状面的夹角平均为32.74°±6.34°,螺钉在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57.08°±6.11°,螺钉长度平均为(75.92±6.82) mm.左、右侧上述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之间螺钉在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年龄组和≥50岁年龄组螺钉进钉点位置及螺钉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测得的S1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位置、螺钉长度及方向等可作为临床于术的参考依据.男女性之间、不同年龄组间上述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工作中需实行个体化置钉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经S_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收集50个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经皮托力螺钉固定.测量S_1椎弓根的宽和高、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针点至S_1椎体对侧前皮质和髂后上棘的距离.结果 S_1椎弓根的宽和高分别为(20.43±1.63)mm和(20.26±0.99)mm;2枚螺钉的进针点均在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连线上方,至髂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49.87±6.80)mm和(51.11±7.15)mm.螺钉平行进入S_1椎弓根,与髂骨翼后外侧面垂直,与冠状面和欠状面的夹角分别为18.35°±5.20°和77.62°±3.98°.进针点到S1椎体对侧前皮质的距离分别为(76.08±4.32)mm和(77.62±3.98)mm.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长度、S_1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进针点到髂后上棘的距离、进针点与冠状面的夹角在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成人在S_1椎弓根水平均町置入2枚直径为6.5 mm的拉力螺钉,钉道参数的解剖学测量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固定手术导航模板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应用及CT与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CT扫描测量髂骨翼后外侧面至第 1骶椎 (S1)的距离和S1椎弓根宽 ,为临床上经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后骨盆环不稳定提供参考。方法 :对 2 2例中国成人的骨盆标本共 4 4侧骶髂关节进行CT和解剖学研究 ,测量S1椎弓根宽 ,髂骨翼后外侧面的进针点至S1椎弓根中心距离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 ,并对解剖测量值和CT测量值进行比较。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对 11例垂直不稳定后骨盆环骨折进行骶髂螺钉固定。结果 :髂骨翼后外侧面的进针点至椎弓根中心距离解剖和CT测量值分别为 4 9 5± 4 0mm和 4 9 2± 3 9mm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解剖和CT测量值分别为 86 9± 4 6mm和 86 4± 4 4mm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S1椎弓根宽解剖和CT测量值分别为 2 7 7± 2 0mm和 2 0 7± 2 5mm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临床 11例共 13枚骶髂螺钉均准确置入 ,无骨皮质穿破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CT扫描可准确地推算骶髂螺钉长度 ,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平方向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安全性。 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12月期间100例不伴骨性疾病的骨盆CT容积性数据,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43.1岁(15 ~91岁)。重建三维模型,获得标准骶骨矢状面。在各个矢状层面标记骨皮质的外缘,从而确定手术的安全区,水平方向模拟置入1枚安全区所能容纳的最大螺钉,记录其直径。根据螺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单侧固定和贯穿固定。结果根据骶骨形态学评价标准,形态正常80例,变异20例,变异率为20.0%。单侧固定时螺钉直径:变异组S2[(14.92±2.57) mm]>正常组S2[(12.37±1.84)rm] (P=0. 000)>正常组S1[(11.87±3.92) mm] (P=0.319)>变异组S3[(9.30±2.00) mm](P=0.000)。贯穿固定时螺钉直径:变异组S2[(13.63±2.68) mm]>正常组S2[(11.48±1.92) mm](P=0.002)>正常组S1[(10.40±4.05) mm](P=0.033)>变异组S3[(7.95±2.26)mm](P=0.001)。正常组S2所能容纳螺钉最大直径与S1呈弱负相关,而各骶椎所能容纳螺钉最大直径与髋臼直径无相关。男性S2椎体所能容纳螺钉的平均直径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椎体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绝大多数中国人可以在骨盆后环以水平方向固定2枚直径为6.5 mm的骶髂关节螺钉,但安全区较小。螺钉的入点、规格及所固定椎体[S1椎体和(或)S2椎体]必须严格按照影像学表现进行选择。骶骨变异并不是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1.
12.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单节段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5岁,平均3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5d,平均3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2例,爆裂型骨折9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骨折部位:T5骨折l例,马骨折2例,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8例,L1骨折5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内固定失败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2.9±1.5、93.8±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伤椎单侧置钉方法安全可靠,并且可提高骨折椎体复位效果和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弥散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3.
伤椎单侧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4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TLICS评分均>3分)患者,经伤椎5钉固定(A组)18例,跨伤椎4钉固定(B组)29例.分析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 角的变化.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 角:术后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5钉固定与跨伤椎椎弓根4钉固定相比,胸腰椎爆裂骨折伤椎可获得良好的复位与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出血量约450 mL。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Accuracy of computer-guided screw fixation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Computer-assisted image guidance allows precise preoperative planning and intraoperative localization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The technique recently was validated for the insertion of pedicle screws. In the laboratory, the precision of a surface-matching algorithm was evaluated for registration and accuracy and safety of screw placement into the vertebral bodies of S1 and S2 for fixation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Using six plastic pelves, 24 screw holes were made through the sacroiliac joint into the vertebral body of S1, and 12 holes were made through the sacroiliac joint into S2. The accuracy of the hole posi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a post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examination. The safety factor was assessed by analysis of the remaining bone stock around the holes calculating a theoretical cylindrical volume being outside bone with increasing bore hole diameters. The registration was accurate with a mean error less than 1.4 mm in the posterior parts of the pelvis. The drilling followed precisely the preoperatively planned trajectories; perforation of the cortex of the sacrum was not observed.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S1 vertebral bod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2 allowing larger diameter screw insertion into S1.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a safe and precise guide for transcutaneous or open insertion of iliosacral screws in cases of iliosacral dislocation or sacral fracture.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o determine whether posterior-only approach using pedicle screws in neuromuscular scoliosis population adequately addresses the correction of scoliosis and maintains the correction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8.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退行性腰椎疾病是常见的骨科疾患,手术治疗多采取减压、融合、内固定方法。1992年在传统手术方法的基础上Kabins等[1]首先报告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对于腰椎融合理想的内固定刚度目前尚不清楚,国内外学者对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否既可促进固定节段融合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邻近节段退变进行了许多探讨。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在近年来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已有了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置钉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2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1±10.6)岁;单节段20例,双节段2例。22例患者均采取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术结合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年,平均18个月。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第3天出现减压侧下肢疼痛麻木1例。22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与关节突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及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腰椎VAS从术前的8.24±0.72减少至末次随访的3.18±0.66,ODI 从术前的36.72±6.84下降至末次随访的4.36 ±1.12.患者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CT引导经皮置钉治疗病理性骶髂关节疼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勇  Ebraheim NA  徐荣明  薛波 《中国骨伤》2005,18(11):644-645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治疗病理性骶髂关节疼痛。方法:骶髂关节转移肿瘤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2~83岁,平均53岁。单侧转移5例,双侧3例。肺癌2例,乳腺癌1例,卵巢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骨髓瘤1例,前列腺癌1例。试行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空心拉力螺钉稳定病理性骶髂关节不稳。术前和术后通过Ennek—ing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29个月,平均18.2个月。均1周内疼痛缓解,无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6个月内死亡,余5例疼痛明显减轻。结论:CT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能有效缓解病理性骶髂关节不稳所致的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