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额外牙也叫多生牙,最多见于“正中牙”,位于上颌两中切牙之间,上颌第四磨牙也较常见,位于第三磨牙远中侧。此外额外牙还可于下颌前磨牙区、上颌侧切牙区内、上颌磨牙腭侧出现。笔者于临床上发现6例额外牙萌出位置异常,现报告如下。见3例额外牙位于上颌第二、三磨牙之间,从颊侧倾斜萌出。2例额外牙从上颌第二磨牙颊侧根分叉区处萌出,形态似磨牙,拍X线片示根短融合呈锥形,对侧及同侧下颌无类似牙。1例额外牙位于左下颌第一、二磨牙之间,从舌侧倾斜萌出,牙冠形态似前磨牙,拍X线片示其根长而扁,并与第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CBCT技术观察未经正畸治疗的成年人上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方法选择在唐山市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无缺失牙齿,无反咬合,有轻度拥挤的59名成年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44人,平均年龄41.2岁。对于每个受试者拍CBCT,确定每颗第一磨牙的牙体长轴,并测量每颗磨牙的倾斜度,即牙体长轴与水平面所成夹角。结果测量的118颗下颌第一磨牙中有117颗呈舌向倾斜,其均值为12.60±4.55°。而118颗上颌第一磨牙中有107颗呈颊向倾斜,其均值为4.85±2.62°。结论未经治疗的成人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存在差异,其上颌第一磨牙呈轻度颊向倾斜,下颌第一磨牙呈轻度的舌侧倾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18例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内提升和上颌窦外提升进行人工牙种植患者,在术前均拍摄锥形束CT,测量和观察上颌后牙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及上颌窦的形态,完成上颌窦提升和牙种植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结果:18例手术均按术前设计完成了上颌窦提升和种植体植入,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现均已完成永久性冠修复,短期效果满意.结论:CBCT三维成像及测量技术为上颌窦提升的术前检查,术后手术效果评价提供了更准确的分析资料,有助于规避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应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的正畸临床效果.[方法]下颌第一磨牙严重龋坏而拔除无前突畸形且牙列轻度拥挤的患者17例,牙弓排齐整平后0.019×0.025方丝作主弓丝,分别在下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或下颌尖牙与第一前磨牙牙根间植入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前牙结扎,颊侧以支抗钉近中牵引同时尖牙舌侧黏膜舌扣近中牵引下颌第二磨牙.[结果]17位患者经19~27个月的正畸治疗,下颌第二磨牙均达到预期位置并与对颌磨牙建立了良好的功能(牙合)关系,X线片示下颌第二磨牙根直立根无吸收.[结论]应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能较好的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  相似文献   

5.
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上颌磨牙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奉晓斌 《现代医院》2006,6(10):49-50
目的观察微种植体远移上颌磨牙的作用及效果。方法患者10例,均为安氏Ⅱ类错,下颌牙弓排列基本正常。共植入20枚微种植体于上颌颊侧牙槽骨内,将Ni-Ti螺旋推簧置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在近远中方向、水平方向的位置变化及上切牙位置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平均移动距离5.4mm(p<0.01),平均移动速度(1.27±0.50)mm/月,平均远移时间为3~6个月;上颌中切牙平均舌侧移动2.3mm(p<0.05);上颌第一磨牙颊向移动距离及旋转角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种植体在推上颌磨牙远移过程中,发挥了绝对强支抗作用,未见前牙支抗丢失,有效的远中整体移动上颌磨牙。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了解并分析人下颌第二磨牙根分叉区解剖形态,为临床根分叉病变的诊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调取于2020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口腔科就医患者的156颗(其中男性89颗,女性67颗)下颌第二磨牙的CBCT影像学资料。通过测量以下数据:(1)男女颊、舌侧根柱长度;(2)颊、舌侧根分叉开口下2mm的宽度;(3)近远中向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骨的距离,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颊侧根柱长度(2.08±0.43)mm,女性(1.95±0.43)mm,男性舌侧根柱长度(2.32±0.52)mm,女性(2.19±0.54)mm,男性与女性颊舌侧根柱长度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下颌第二磨牙根分叉开口下2 mm颊侧宽度为(1.72±0.73)mm,舌侧为(1.54±0.53)mm,颊舌侧宽度相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柱长度与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骨的距离呈正相关性(P <0.05),而根柱长度与根分叉开口下2 mm宽度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在下颌后牙区术前诊断及治疗计划的制订中的应用。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的178例,356个位点下颌后牙游离及非游离端缺失的患者,在术前分别进行全颌曲面断层及CBCT影像学检查,然后计算两种方法的可接受种植的位点及可植入率,进行比较分析。以后牙区牙槽骨量≥12mm为可接受种植的位点标准。结果全颌曲面断层可接受种植的位点为223个,可植入率为62.64%。CBCT可接受种植的位点289个,可植入率为81.1 8%。结论与曲面断层片相比,CBCT可以更准确的评估下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更有利于诊断治疗计划的制订。但是曲面断层片对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的评估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摄影(CBCT)在评价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4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牙周炎疾病患者230例,使用CBCT测量患者左下第一磨牙,分别测量4次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患者近远中、颊舌侧四个位点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和近远中牙槽间隔顶及颊舌侧牙槽嵴顶至根尖水平牙槽骨的高度和密度,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后牙槽骨的变化。结果第2次和第3次复诊时,牙槽骨高度、骨密度明显比首次治疗、第1次复诊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可清楚地显示牙、牙槽窝及上下颌骨等之间的解剖关系,对颊舌侧骨密度的观测非常精准,能更加清晰、便捷、准确地观察到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的变化情况,具有积极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CBCT测量下颌尖牙和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弓宽度的可靠性。方法选择未经正畸治疗的研究样本78人,其中男性37名,女性41名;平均年龄为13.2±0.96岁。测量在CBCT冠状面上牙体长轴与水平线间的颊舌倾斜度以及下颌尖牙间和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结果下颌尖牙颊舌向倾斜度为98.0±15.45°,下颌磨牙颊舌向倾斜度为74.6±16.32°;下颌尖牙间牙弓宽度为26.0±6.57mm;下颌磨牙间牙弓宽度为40.9±15.48mm。与应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在石膏模型上获得的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BCT和DICOM测量软件测量下颌尖牙和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和牙弓宽度是一种可靠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影像技术锥形束CT在口腔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462例口腔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骨折患者均接受X-ray(X射线)和CBCT(锥形束CT)检查,除骨折外门诊病人.分析在不同疾病中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CBCT检查对于牙槽骨缺损是否在颊侧、根分叉、舌侧中的判断情况优于牙片机(p<0.05);CBCT对埋伏牙位置的判断准确率高于X-ray(p<0.05);CBCT还能清晰的观察到根尖周炎的范围和程度;CBCT还能够清晰显示颌骨骨折位置、骨折片大小、形态、移位情况能,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有用信息.结论:锥形束CT能提供清晰的三维立体影像,帮助医生了解病变位置、范围、程度等情况,大大提高了口腔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图像测量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的变化,探究拔牙前后骨量的变化,最终评价在牙周炎患者的治疗中位点保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周炎患者100例,患者均接受拔牙治疗,其中50例为中度牙周炎,50例为重度牙周炎。在治疗之前拍摄锥形束CT,拔牙治疗6个月之后再拍摄牙周和牙齿图像,对比各位点牙槽的变化。结果:比较100位患者的拔牙位点牙槽骨高度在各个观察点的术前术后锥形束CT测量结果,差异在范围内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牙槽骨高度均较术前有增加,中度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密度高于重度患者。结论:在中度牙周炎患者运用位点保存方法手术拔牙后,CBCT测量牙槽骨变化,可以初步得出位点保存术应用于中度牙周炎拔牙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正畸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内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28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完整拔除下颌左侧第一磨牙,同时植入Bio-Oss骨粉加Bio-Gide膜,建立骨缺损修复模型。8周后,随机选取4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制作组织学切片,评价成骨效果。将剩余24只兔随机分为两组:CTGF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2只。以下颌中切牙为支抗牵引左侧下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将CTGF及生理盐水每隔1 d分别注射到实验组及对照组的骨缺损修复区域的舌侧骨粘膜下,分别在加力后的第7、14、21、28 d每组各随机处死3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制作组织学切片,采用TRAP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的数目。结果: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在第7、14、21、28 d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牙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在第14 d达到高峰,在第14、21和28 d实验组破骨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能够增加压力侧破骨细胞的数量,有利于正畸牙齿的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颏孔周使用盐酸阿替卡因和计算机控制下的局部麻醉传输系统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下颌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在行龈下刮治时的麻醉效果和局部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左右前磨牙和磨牙均确诊为慢性牙周炎中度以上的患者20例,随机选择一侧在颏孔周(实验组),而另一侧在下颌第一磨牙颊侧(对照组),均使用盐酸阿替卡因和计算机控制下的局部麻醉传输系统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后,行下颌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的龈下刮治术,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 A组的麻醉效果:颊侧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均为优;舌侧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为良;第一前磨牙为可。B组的麻醉效果:颊侧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为优;第二磨牙为可;舌侧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均为差。结论在颏孔周使用盐酸阿替卡因和计算机控制下的局部麻醉传输系统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基本上可满足下颌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行龈下刮治术所需要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测及分析阻生齿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第三磨牙拔除术前摄曲面断层X线片检查,对于与下牙槽神经管接触或部分重叠的病例35例,进行锥形束CT检查.结果:锥形束CT对阻生齿拔除术能更好的进行阻力分析.结论:锥形束CT检查对于第三磨牙拔除术手术方案的选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6,(5):559-560
目的探讨在牙移植术中应用锥形束C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术前锥形束CT检查确定行牙移植术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对受植区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在锥形束CT影像的指导下设计手术方案,对比术前测量数据与术中实际测量数据,观察预后情况。结果术前锥形束CT测量的受植区长度、颈宽、牙槽骨厚度同术中实际测量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34颗移植牙,成功24颗(70.59%),有效7颗(20.59%),失败3颗(8.82%),成功率为91.18%。随访结果显示移植牙均未出现松动,美学效果良好。结论锥形束CT在牙移植术中应用,能提供精确、直观的影像资料,提高移植牙定位的准确性,为牙拔出、置入及受植区制备进行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微钉种植体用于正畸支抗的临床经验,评价微钉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有效性。方法:从临床病例中选择6例双颌前突患者,矫治设计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以微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种植体植入上下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或上下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以每侧150g~200g力滑动法关闭间隙。比较6例双颌前突患者拔牙间隙关闭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6例双颌前突患者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上颌切牙切端在治疗前后平均内收6.6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抗磨牙在治疗前后平均前移0.42mm,其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微钉种植体起到了磨牙强支抗的效果。治疗过程中,微小种植体均保持了稳定,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结论:初步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微种植体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近期疗效的观察,评估Anthogyr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内蒙古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采用Anthogyr种植的53枚种植体,全部为二期潜入式种植方法,金属烤瓷冠修复,临床随诊观察半年到1年。结果随诊期间无种植体脱落,2例因为中央螺丝松动导致金属烤瓷冠松动,1例发生牙龈轻度退缩,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水平吸收小于0.2mm/年。结论Anthogyr种植体适合于常见牙列缺损的种植修复,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14例牙种植体早期松动情况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临床资料:见附表二、松动原因 1、骨支持不足:牙槽骨薄弱,牙槽嵴坡度大而陡峭,舌前庭径较小。 2、骨隙预备超量:钻头直径大于种植体的直径,或术者手抖动,钻头轻微弯曲,手机卡具偏心。 3、骨板穿破:钻头入路偏斜,上颌偏于前庭侧,下颌偏向舌侧。 4、骨板涨烈:骨孔直径偏小,种植体强行旋入,压入或敲击所致。 5、骨质愈合不良:一般情况下种植手术应在缺牙后3个月以上进行,最好骨皮质形成完好,X线显示光滑质密,呈一条白线状,骨懂的密度良好。骨愈合时间个体差异较大,有的病人需半度以上才能达到种植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微螺钉种植支抗压低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微螺钉种植种植体为支抗压低33例患者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共计53颗。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被压低牙齿颌面中点到腭平面的垂直距离,对比治疗前后结果的差异。结果经过3~7(平均4.47)个月的治疗,头影测量结果显示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压低了2~5.5(平均3.17)mm,X线片示磨牙根尖无明显吸收,牙槽骨高度无改变。结论以微螺钉种植体为支抗压低伸长的上颌第一磨牙是一种较好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准确识别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关键点,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关键点识别方法。方法:首先,收集158例成人患者种植牙术后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资料,选择436张种植体的冠状位、矢状位的切片图像;其次,采用高分辨力网络(high-resolution network,HRNet)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属性分解热图实现单阶段牙槽骨关键点检测,并采用局部估计精化(refinement with local estimation,LE Refinement)方法减小由于热图分辨力低引起的量化误差;最后,将LE Refinement方法与None、Upsample、Offset regression方法进行对比,以验证其对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关键点的识别效果。结果:LE Refinement方法识别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关键点的平均精度均值为85.6%,均优于None、Upsample、Offset regression方法。结论:基于CNN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关键点识别方法能够较好地识别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关键点,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