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的护理.[方法]对60例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呼吸功能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护理.[结果]经3~12个月的随访,60例患者均获得稳定骨性融合,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因手术复杂,风险大,所以术前术后进行正确严密的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20例经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及颈椎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即刻获得稳定,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获得恢复,平均12周获得骨性融合,无骨块移位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除1例术后死亡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充分减压、复位、获得良好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脊髓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入路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滑脱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1994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28例外伤性颈椎滑脱患者,C32例、C411例、C59例、C66例,全部采用前入路进行滑脱椎体的椎间盘切除、滑脱椎体开槽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固定术.采用螺纹式笼状固定器3例.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病椎植骨融合稳定,滑脱椎体完全复位24例、部分复位3例,未复位1例,未见钢板螺钉松脱.结论 应用前入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滑脱具有颈椎前路减压彻底、术后颈椎即可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ASI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6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ASI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6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访12例(9例四节段,3例三节段)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评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植骨融合率、 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该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植骨完全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目的、术后融合率高、稳定性好、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黄菁  李琴  万琴  罗小英  黄正  黄菊  赖娟 《医疗装备》2023,(7):124-126
目的 探讨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医院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脊椎损伤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由专科护士及手术室护士分别按病区护理常规与手术室护理常规各自施护),观察组接受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比较两组焦虑程度、术时气管推移有效配合率和体位正确配合率、术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前、术后访视结束时,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时气管推移有效配合率和体位正确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护理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施加干预,可显著降低焦虑程度,提高术时有效正确配合度,降低术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以总结经验,促进康复。方法对20例颈椎骨折患者行术前心理护理,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做好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练。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结论颈椎骨折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围手术期给予正确的指导及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69-37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骨植骨、锁定钛板或加钛网内固定手术,评估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植骨融合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24个月,定期X线检查,发现术后颈椎Cobb角测量结果比术前明显改善。按照Lenke标准分级,椎间植骨在术后6个月内均得到有效融合。根据Frankel分级显示,绝大部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患者的JOA得分均有明显提高。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可早期稳定脊柱,恢复颈椎正常弯度及高度,能有效解除脊髓压迫,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36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呼吸功能和气管食管推移练习;术后实施体位护理、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结果2例患者因合并肺部感染于术后3~6w死亡,26例颈髓不完全损伤患者有17例恢复行走能力,8例颈髓完全损伤患者术后部分感觉功能改善。经8~16个月随访,34例患者均获稳定骨性融合,无手术和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科学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于1995年3月-200年8月间应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8-72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爱行变突出25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育合并后纵韧带钙化7例;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年龄58.9岁。平均随访24.3月。32例患者术后3月,6月,1年,3年,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8.1%,65.9%,69.1%,68.4%;优良率分别为71.9%,81.3%,78.1%,77.3%。颈部轴性症状减轻,随访时X线检查未见不稳,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一种疗效好且稳定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技巧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椎动脉的保护。方法6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行CT、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根据不同病因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7例,钩椎关节切除减压术8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8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9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12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0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7例。结果全部患者手术经过顺利,疗效满意,总优良率为93.4%。术中误伤2例各1支椎动脉,分别行缝扎及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术前应准备必须的显微器械,掌握手术技巧,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应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技巧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椎动脉的保护。方法6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行CT、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根据不同病因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7例,钩椎关节切除减压术8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8例,椎间隙植骨融合术9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12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0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7例。结果全部患者手术经过顺利,疗效满意,总优良率为93.4%。术中误伤2例各1支椎动脉,分别行缝扎及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术前应准备必须的显微器械,掌握手术技巧,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应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005.03~2006.12收治的9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病人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减压/椎板切除减压,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结果]8例骨折脱位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反屈畸形得到纠正。前路钢板及螺钉未见松动、断裂、移位,本组术中无神经、血管、气管及食管损伤,术后未出现与呼吸道相关的并发症,未出现与手术固定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本组9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月。椎间植骨3月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2例由B级恢复到C级,2例由B级恢复到D级,1例由B级恢复到E级,2例由C级恢复到D级,1例由C级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并颈脊髓损伤,脊髓前后方均受到压迫时,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达到减压充分、稳定脊柱、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后入路联合I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及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I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5例,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先后路减压复位,植入后路侧块钉棒内固定系统,再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及钢板内固定。结果:5例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植骨全部牢固融合,损伤节段稳定,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均获得良好的重建和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及食道损伤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I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减压充分,损伤节段稳定,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结合钛笼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Uniplate钛板结合钛笼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结果 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无钛笼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按Odom评分标准:优27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32/32).结论 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结合钛笼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按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6例获随访4个月-3年,平均14个月,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2周.植骨融合率100%。随访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1.6%、93.8%和96.6%,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3.1%、72.6%和76.7%。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异体骨移植对颈椎椎体融合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留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分析1997~2003年103例颈椎前路手术异体骨移植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同期手术的145例自体骨移植患者比较。结果 异体骨移植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留院时间短,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少于自体骨移植者。结论 异体骨移植风险小,医疗资源消耗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