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引江济巢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为论证该工程是否会导致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引江济巢工程拟选择的白荡湖、菜子湖和凤凰颈引江线路,分别调查每条线路引江段、途经地区和入湖段血吸虫病历史和当前流行状况。结果 2007年引江段现有钉螺面积13.1~327.7hm2,占总面积的92.5%,人群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1.9%~22.6%,耕牛感染率为3.2%~6.3%;工程渠道途经地区仅菜子湖线路有螺,面积为38.6hm2,占总面积的7.5%,人群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0.3%~5.2%,耕牛感染率为0~4.2%;工程线路入湖段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结论 3条线路均经过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面积及人畜感染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各线路引江段。结合历史螺情和当前的流行状况,单纯从血吸虫病防治角度出发,白荡湖线路为最佳选择线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在“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地区钉螺生存情况。 方法 选择居巢区马尾河、肥西县大柏店、寿县瓦埠湖为实验观察点 ,无为县刘渡作对照点 ,观察钉螺在放养不同时间后存活率及生殖腺发育情况 ;记录各观察点月平均气温、月日照时数及月降雨量。 结果  1)各实验点的月平均气温 (瓦埠河除外 )及日照时数与对照点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但月降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点。 2 )计算X2 M -H表明居巢马尾河、肥西县大柏店的钉螺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点 ;寿县瓦埠湖钉螺放养 7个月后的钉螺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点。 3 )实验点与对照点相比 ,钉螺生殖腺丰满度的月份变化不相一致。 结论 “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地区钉螺能够生存。  相似文献   

3.
"引江济淮"工程对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论证“引江济淮”工程能否造成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 方法 调查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包括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居民血清中血吸虫抗体,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现场螺笼放养,定期观察巢湖实验区钉螺的生存繁殖情况,为期1年,同时设立对照区。 结果 工程引水口附近江外滩钉螺密度最高达326只/框。工程途经的无为县、和县钉螺分布广,居民IHA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1%(168/760)和18.6%(37/199),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4%(9/371)和0.2%(2/997)。工程沿线巢湖市居巢区和芜湖市裕溪口地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3%(46/3 598)和10.5%(310/2 960)。在巢湖2个实验区放养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各100只,1年后回收活螺分别为6~189只和20~47只,放养期间查见幼螺;2个实验区和对照区肋壳钉螺的产卵季节存活率分别为11.3%(6/53)~16.7%(10/60)、 3.0%(1/33)~20.8%(11/53)和4.7%(2/43)~14.7%(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93,0.760,P>0.05; χ2 =0.647,0,P>0.05);光壳钉螺分别为24.1%(14/58)~44.4%(32/72)、 37.8%(17/45)~67.3%(37/55)和86.3%(44/51)~93.1%(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575,5.302,P<0.05;χ2 =56.863,36.218,P<0.05)。产卵季节(放养1个月)的雌螺卵巢含卵量,2个实验区和对照区肋壳钉螺为5.90±1.64个、3.00±2.41个和4.44±2.65个(t=1.396,1.460,P>0.05);光壳钉螺同地卵巢含卵量为3.52±3.90个、2.92±3.36个和3.42±2.40个(t=0.656,0.201,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钉螺可在巢湖环境中存活、繁殖;“引江济淮”工程可引起钉螺扩散,相关地区开始具备血吸虫病传播条件。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沿线钉螺生存能力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在“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地区钉螺生存情况。方法 选择居巢区马尾河、肥西县大柏店、寿县瓦埠湖为实验观察点,无为县刘渡作对照点,观察钉螺在放养不同时间后存活率及生殖腺发育情况;记录各观察点月平均气温、月日照时数及月降雨量。结果 1)各实验点的月平均气温(瓦埠河除外)及日照时数与对照点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月降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点。2)计算XM^2-H表明居巢马尾河、肥西县大柏店的钉螺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点;寿县瓦埠湖钉螺放养7个月后的钉螺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点。3)实验点与对照点相比,钉螺生殖腺丰满度的月份变化不相一致。结论“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地区钉螺能够生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前后,国内学者围绕工程建设是否会导致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播北移扩散、钉螺在北方能否生存繁殖、北移并存活的钉螺能否传播血吸虫病,以及气候影响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主要在东线工程江苏段及中线引江济汉工程相关区域。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泵站抽引调水的方式及输水河道生态条件不会造成钉螺北移扩散和血吸虫病向北方传播,东线工程及中线引江济汉工程通水前后监测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蔓延扩散迹象。持续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相关区域钉螺监测可为后续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科学支撑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泾县自1952年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至今已经50个春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疫区干群与“瘟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曾取得巨大成就,1981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1982年起,转入巩固监测阶段。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局部地区疫情回升,为进一步了解疫情现状,2002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我们对全县螺情开展了普查,10月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大理州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准确掌握本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流行特点,为调整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作调查,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钉螺进行调查.结果人群粪检阳性率为3.89%,其中山区为6.10%,坝区为2.98%;男性为3.10%,女性为4.60%,山区高于坝区,女性高于男性;5岁以下儿童粪检阳性率为1.87%,病人EPG算术均数为7.76,几何均数为1.62;人群EPG算术均数为0.30,几何均数为0.04.家畜平均粪检阳性率为4.36%,山区为6.06%,坝区为2.51%,其中黄牛为7.25%,水牛为3.84%.有螺框出现率,山区为5.70%,坝区为1.82%;钉螺自然感染率山区为0.72%,坝区为1.94%.由本次抽样调查的人畜粪检阳性率,推算全州现有病人3.21万人,病牛8 100头左右.结论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相对稳定,传播控制地区疫情反复,未控制地区疫情依然严重,人群感染率和感染度有所下降,但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与1989、1995年抽样调查相比,并无改变,疫情态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引江济淮”工程运行前巢湖地区人群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4年5-10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安徽省合肥市居巢区部分学生、渔民、船民和村民进行血防知识问卷调查。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差异,不同职业人群接触江、河、湖水情况,以及血防知识教育途径和人粪处理情况。 结果 共发放问卷1 140份,回收1 096份,其中有效问卷1 032份,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1.72%~71.71%,其中“是否听说过血吸虫病”知晓率最高,“是否知道血吸虫病传播的中间环节”知晓率最低。生产性接触江、河、湖水的主要方式是捕鱼捉虾(39.05%),生活性接触江、河、湖水的主要方式是下河游泳或玩水(63.18%)。血防知识平均受教率为41.47%,其中血防人员下乡宣传是最主要的教育方式(49.53%)。在接受调查的渔、船民中,船上粪便直接排入水中占91.14%。结论 “引江济淮”工程运行前有必要在巢湖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以增强人群预防血吸虫感染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查清全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落实省、市“十五”血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样调查20%的流行村。结果 传播阻断地区,无人、牛、螺感染。传播控制地区,人群感染率0.04%,无牛和螺感染。传播末控制地区,人群感染率0.99%,牛感染率1.55%,钉螺感染率0.0281%。结论 传播阻断地区防治成果巩固,仅部分县(区)残留钉螺面积较多。传播控制地区存在人群感染。传播末控制地区较1991年流调疫情有明显下降,但人、牛、螺感染仍较多。  相似文献   

10.
云南高原山区急性血吸虫病流行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云南高原山区急性血吸虫病(急感)流行因素,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急感确诊病例作追踪调查,对疫水接触地点螺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 急感以青少年为主,女性高于男性,以农业人口为多,感染者中非疫区人群占35.91%。全年发病高峰期为6~7月,占89.38%。感染方式以生产活动为主,生活活动次之。感染环境:平坝型以沟渠内为主,田次之;峡谷型则以梯田内为主。疫水接触环境螺情调查表明,平坝型疫区感染性钉螺的数量以居民点周围200m范围内为高,并随远离居民点逐步下降。在峡谷型疫区则呈现两头高(即在居民点周围200m内及远离居民点500m以上为高)、中间低似“马鞍型”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相应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引江济汉工程潜江境内沿线血吸虫病疫情及相关流行因素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工程区沿线有流行村33个,非流行村48个,流行村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42%和0.68%。流行村现有钉螺面积17.28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043只/0.1m^2,非流行村未发现钉螺。结论引江济汉工程建成后,应长期开展疫情监测,及时对相邻的兴隆河、汉南河等水系进行改造,从源头上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及河口水利血防工程钉螺控制效果。方法选择老便民河、潘家河和新便民河3项水利血防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河岸硬化+河口溢流坝工程、河岸硬化+河口建闸工程和主河道及部分支流河岸硬化工程。现场观察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变化,比较不同水利血防工程对通江河道钉螺控制的效果。结果在实施常规药物灭螺条件下,老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即被消除,但目标保护区(支流河道及灌区)钉螺仍未能消除;潘家河工程实施后即消除了主河道及支流和灌区钉螺;新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面积下降89.22%,支流及灌区钉螺面积则维持不变。结论通江河道河口建闸或溢流坝更有利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控制,在水位不稳定的通江河道实施水利血防工程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和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通江河道采用主河道深埋有螺土、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健康教育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措施综合治理。以便民河句容段为实验区,监测人畜血吸虫病疫情、河道螺情、支河道药浸灭螺效果、人群接触疫水、水体感染性及野粪污染等。结果经8年监测,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病畜和急感病例;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90.73%、57.98%和94.04%,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增加了53.14%,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85%、83.80%和100%;陈甸河与东山河上游药浸灭螺后已连续2年和4年未查到钉螺;河水感染性监测为阴性;野粪平均密度0.75份/50m^2,未发现血吸虫毛蚴。结论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了血吸虫病;混凝土护坡改变了河坡环境,有利于实施支流内陆灭螺,但仍存在钉螺的迁移和扩散。建议定期清除沉积土,加强螺(病)情监测,以巩固综合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 (GIS)分析江苏、安徽、江西 3省血吸虫病疫情空间分布规律。 方法 收集 3省近 2 0年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 ,建立 GIS空间数据库。在 Arc View3.x,S- PL U S及 Spatial Statistics软件 (模块 )支持下对建立的血吸虫病 GIS数据库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结果 安徽及江西省血吸虫病患者总数及钉螺总面积不同代表年份中 ,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总体上钉螺分布的相关系数 (Moran′I )大于患者的相关系数 ,并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江苏省钉螺总面积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 ,其空间聚集性显著高于血吸虫病患者数 ,两者间缺乏空间聚集性。 结论 空间自相关分析可用于血吸虫病患者、钉螺分布的地域聚集性的研究 ,以揭示该病的分布规律和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15.
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和传播风险。方法采取查阅文献、现场勘察法了解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布局、水位变化、行洪情况。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5个固定点和5个可疑环境点开展钉螺监测:在金湖站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开展钉螺扩散监测。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渔船民和集散地人员进行血吸虫病监测,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血吸虫病原学检查。采用问卷法对受检人员开展人口学特征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年均行洪4.84次93.62 d,具有冬陆夏水的特征。2012—2014年共调查有螺面积1 256.68 ha(1 ha=10 000 m~2),查螺127035框,工日1 528个,打捞漂浮物1 470 kg,投放稻草帘320块,调查119条船,结果均未发现钉螺。血清学检测1 809人,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ipstick dye immunoassay,DDIA)检测阳性23人,阳性率为1.27%。其中,检测渔船民1 509人,阳性率为1.26%;检测施工、种植、养殖等人员300人,阳性率为1.3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男性阳性率1.38%,女性阳性率1.08%,两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阳性者主要集中在20~60年龄组,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P0.05)。粪检21例,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DDI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5,P0.05)。1 623人有疫区工作史,占调查人数的67.61%;21人有既往病史,占调查人数的1.16%;血防知识知晓率为61.63%,渔船民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χ~2=16.13,P0.01)。结论淮河入江水道上段(新三河)存在血吸虫病传播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需建立长期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开展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可能对血吸虫病传播造成的风险,提出工程建设中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干预措施。方法搜集工程建设相关资料,调查工程区3个县(市、区)近年血吸虫病疫情,并在工程取水口现场开展漂浮物观测实验与船只携带钉螺现场调查。结果在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区存在引水、输水、供水及航运等引起钉螺扩散的4大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了渠道硬化、增设沉螺池和拦漂网或筛孔墙、规范有螺区的取土处理、以及加强工程区监测等减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结论虽然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存在可能引起或增加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但只要在工程建设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