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斜肌折叠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上斜肌折叠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病人20例,其中14例联合同侧下斜肌后徙术;3例联合同侧下斜肌后徙与对侧下直肌后徙术;3例联合同侧下斜肌后徙与同侧上直肌后徙术。多数病例手术效果满意,仅一例出现Brown综合征。因而上斜肌折叠术在治疗上斜肌麻痹时仍不失为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各种手术方法与疗效及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分别行患眼下斜肌断腱、下斜肌部分切除、下斜肌后徙转位、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的术后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2月(7~36月),下斜肌断腱术22例,术后满意率86.36%,下斜肌部分切除术16例,术后满意率87.5%,两者治疗效果相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下斜肌后徙转位54例,术后满意率88.89%;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20例,术后满意率80%。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应根据术前垂直斜视度的大小选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且应该早期治疗。下斜肌断腱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15~△者;下斜肌后徙转位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15~△~25~△者;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25~△者。  相似文献   

3.
下斜肌断腱术治疗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价长期单侧上斜肌麻痹病人下斜肌断腱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 44例单侧上斜肌麻痹病人均行下斜肌断腱术 ,随访 1~ 6年 ,平均年龄 9 9岁 (范围 4 5~ 42岁 ) ,所有病人有长期单侧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下斜肌功能过强 ,术前和术后垂直斜视度 ,再手术率和症状减轻情况。结果 :术后平均垂直斜视减少 6~ 15 8△ ,88 6 4%病人术后满意 ,明显欠矫需再手术 5例占 11 36 % ,2例配三棱镜 ,无一例过矫 ,再手术病人选择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结论 :下斜肌断腱术对治疗单侧上斜肌麻痹是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上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直肌后徙术联合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的30例(50眼)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效果。结果近期治疗效果满意率为83.33%,远期治疗效果满意率为75.00%。结论上直肌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患者12例,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15△,麻痹眼侧歪头试验阳性,向麻痹眼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比第一眼位〉5△,上方所有注视眼位均上斜,对侧眼上斜肌功能过强。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手术将下斜肌后徙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后3mm,上直肌后徙3-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予以矫正。结果术前患者均有代偿头位,中度9例,重度3例;术后所有患者代偿头位均有改善,头位消失者6例,轻度倾斜者4例,中度倾斜者2例;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24.8±5.2)△,术后(6.0±2.8)△;术后歪头试验10例阴性,2例轻阳性;术后术眼有轻度上转受限,无双眼复视。结论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未引起明显上转受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斜肌麻痹合并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27眼DVD根据双眼视力状况、上斜程度及合并其他类型斜视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手术,均先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术后半年9眼二次行上直肌后徙术。结果治疗效果23眼满意(85.19%),4眼好转(14.81%),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下斜肌后徙转位术联合上直肌大量后徙术分次治疗是矫正上斜肌麻痹合并DVD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患眼上斜视和代偿头位为特征,常合并DVD,手术设计以减弱患眼亢进的下斜肌为主,如垂直斜视在10△~15△选用下斜肌后徙术,15△~25△选用下斜肌前转位术,大于25△,联合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本文总结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4年间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斜视度在15△~25△的患者,采取下斜肌前转位术的资料齐全的51例患者,随访发现,有10例出现抗上转综合征(发生率19%),经随访观察6个月,症状无好转,7例行下斜肌探查+断腱+部分切除术,术后眼位满意,达到改善外观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斜肌减弱术不同术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斜肌减弱术是上斜肌麻痹首选的术式,也常用于合并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 型斜视及双下转肌麻痹等疾病。下斜肌减弱术的术式有:下斜肌后徙术、肌肉部分切除术、断睫术及肌肉边缘切开术,其中以后徙术与肌肉部分切除术最常选用,对以上各种术式,各家看法不一,本文对我科1976年3月至1991年8月期间资料完整的103例下斜肌减弱术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对各种术式提出了我们的观点。对象和方法本文103例127只眼,男性57例、女性46例.其中单侧上斜肌麻痹76例、双侧11例、双下转肌麻痹4例、上直肌麻痹1例、内斜视V型3例、外斜视V 型8例,V 型斜视因伴有双下斜肌功能亢进,而行双下斜肌减弱术。  相似文献   

9.
上斜肌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上斜肌折叠或肌腱切断手术的特殊性,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施行上斜肌折叠术;对7例外斜视A征和7例动眼神经麻痹施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观察手术中上斜肌解剖的特点及手术前后眼位、斜视角和临床特征的改变。结果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单侧12例、双侧6例行上斜肌折叠手术,均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术中见上斜肌异常者9/18(50.00%),表现为肌腱松弛、肌止端附着点位于上直肌的鼻侧止端。手术矫正了原在位上斜视15^△~25^△,矫正鼻侧方向最大上斜视15^△~40^△。术后眼位恢复正位15眼,欠矫3眼,无过矫。外斜视A征伴双上斜肌亢进7例行双眼上斜肌肌腱切断术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了上下外斜角之差别20^△~30^△,消除了A征,未发现过矫,术后4例恢复双眼视觉。单侧动眼神经麻痹7例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矫正了原在位下斜视平均15^△,术后垂直斜视矫正6例,欠矫1例。结论 上斜肌肌止端解剖异常是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发病原因之一;上斜肌折叠或肌腱切断术主要改善旋转功能和矫正鼻下方垂直斜角,宜联合下斜肌或水平直肌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单侧上斜肌麻痹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124例单侧上斜肌麻痹患者,据Knapp上斜肌麻痹手术方案,结合眼球运动及眼球旋转情况选择术式。垂直斜视角在5△~20△之间行单纯上斜肌折叠或单纯下斜肌后徙术;垂直斜视角>25△者,除上、下斜肌手术外,若麻痹眼为主眼,则同时选择对侧下直肌后徙术;若非麻痹眼为主眼,则同时选择同侧上直肌后徙术。若伴水平斜视,据常规手术量设计,同时予以矫正。结果垂直斜视治愈109例占87.90%,头消失107例占86.29%。其中单纯上斜肌折叠和单纯下斜肌后徙的垂直斜视治愈率分别为84.21%和92.31%,无统计学意义(x2=1.03,p>0.25);头位消失率分别为84.21和86.54%,无统计学意义(x2=0.062,p>0.75)。结论合理选择术式是矫正单侧上斜肌麻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上斜肌麻痹的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对316例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几种不同手术方式治愈率分别为90.48%,80.65%,47.37%,33.3%,84%和81.7%.结论斜视≤10.的患者,行单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效果最好;斜视>10°的患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对侧眼下直肌徙后术效果较好;上斜肌麻痹伴有内、外斜患者1次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内、外斜矫正效果亦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上斜肌麻痹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上斜肌麻痹手术76例(78眼),并对术式选择进行了探讨。其中先天性53例、后天性23例。行下斜肌减弱术56眼,其中联合健眼下直肌或患眼上直肌后徙术34眼;上斜肌前部前徙术15眼;健眼下直肌后徙术3眼;患眼上直肌后徙术4眼。治愈61眼(78.2%)。提出有下斜肌功能过强的先天性麻痹首选下斜肌减弱术,以外旋转偏斜为主的后天性麻痹首选患眼上斜肌前部前徙术。二种方法均需酌情联合健眼下直肌或患眼上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3例,其中16例行患眼下斜肌后徙术,4例行患眼下斜肌后徙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3例患眼下斜肌后徙联合上直肌后徙术.结果术后15例治愈,7例改善.治愈率65.22%,改善率30.43%,总有效率为95.66%.结论术前准确地多次测量斜视角,术中根据眼外肌和节制韧带的解剖结构适当修正手术方案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上斜肌麻痹不同术式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180例上斜肌麻痹手术患者3~12岁儿童占73.33%。手术方法:斜视角在5~20△之间单纯下斜肌部分切除;斜视角>25△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对侧下直肌后徙或下斜肌部分切除+同侧上直肌后徙;伴有水平斜视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水平斜视矫正。结果:全愈147例占79.46%,其中以单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效果最好,全愈为92.54%。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下斜肌截除治疗上斜肌麻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上斜肌麻痹常继发产生下斜肌功能过强。临床上减弱下斜肌的术式有:下斜肌后徙术、肌肉部分切除术、断腱术及肌肉边缘切开术。本文分析总结了28例下斜肌截除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病例,并对这种术式提出我们的观点。对象和方法28例病人,男16例,女12例;年龄4~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5例,采用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或联合上斜肌折叠术,对侧下直肌后退术或同侧上直肌后退术治疗;如合并内、外斜视可联合内外直肌手术.结果垂直斜视完全矫正29例(82.85%),术后残留上斜度数1.7△~3.4△5例(14.28%),无效1例.术后随访1年,代偿头位完全消失16例(80%),代偿头位改善4例(20%).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矫正代偿头位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98例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垂直斜度≤15△时行单纯下斜肌切除术.垂直斜视度大于>15△时,如健眼为注视眼,则行下斜肌切除联合患眼上直肌减弱术;如患眼为注视眼.则行下斜肌切除联合健眼下直肌减弱术.结果 62例单纯下斜肌切除术:治愈46例,好转11例,无效5例.27例下斜肌切除联合患跟上直肌减弱术: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9例下斜肌切除联合健眼下直肌减弱术:治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均无过度矫正者.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按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加强间接拮抗肌的原则进行,根据患者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垂直斜视度大小和注视眼别选择不同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垂直斜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本病多发生于幼儿期,单眼发病较为多见,其临床特征常常表现为上斜视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及斜颈。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矫正.包括下斜肌断腱术、截除术及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前转位术等。本文对4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采用下斜肌后徙转位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19.
下斜肌转位术在上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对复杂上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68例患者,其中垂直分离斜视46例,下直肌麻痹4例,下直肌缺如2例,双下转肌麻痹3例,单眼上斜肌麻痹5例,限制性上斜视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2例,均直接采用下斜肌转位手术或作为补充治疗.结果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可矫正正前方上斜视15△~20△,下斜肌转位术 上直肌退后术,可矫正40△~50△,下斜肌转位术 上直肌退后术及下直肌缩短术,可矫正40△~60△,但对上方视野效果最明显.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治疗上斜视是有效可行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上主要以上斜视和代偿头位为特征,其治疗方法为早期手术矫正,手术设计以原在位垂直斜角≤15△行患眼下斜肌减弱手术,垂直斜角≥25△行患眼下斜肌减弱和健眼的下直肌后徙术[1].本文总结原在位垂直斜角在15△~25△之间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12例12眼行下斜肌转位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