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疣状胃炎81例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在X线、内窥镜和组织学上都具有特征性改变的胃粘膜病变.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此病已被众多的消化科医师所认识和重视.现将我院1991年1月~1994年7月经内镜诊断的81例VG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检出率:本组81例占同期内镜检查3639例中的2.2%.1.2 性别、年龄:男65例,女16例,男:女为4:1,20岁以下1例,21~30岁10例,31~40岁17例,41~  相似文献   

2.
疣状胃炎1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凡 《胃肠病学》2000,5(4):261-261
疣状胃炎(VG)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胃炎,其特点是胃粘膜上出单个或多个隆起性病变,病变表面中央凹陷,现将我院经内镜检查确诊的140例VG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疣状胃炎5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疣状胃炎(VG)又称痘疹样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其特征是胃粘膜糜烂处粘膜隆起,中心呈脐样凹陷,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检出VG患者539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了我院1981~1989年通过胃镜诊断的250例疣状胃炎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认为疣状胃炎是一类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理形态学变化的慢性胃炎.内镜观察与显微镜观察均有别于一般胃炎,病理工作者结合以上两种方法可作出符合疣状胃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内镜介入加中药治疗疣状胃炎2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镜介入和中药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经胃镜诊断明确的220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药组,各110例,两组均采用内镜介入方法,共治疗疣状隆起病变536枚,术后分别给予西药和中西药结合治疗,1~2个月后观察镜下病变形态学变化、幽门螺杆菌(Hp)转阴及腹痛、烧心、反酸等症状变化.[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后疣状隆起消失率达94.7%,西药组及中西药组分别为93.6%及94.6%,Hp转阴率分别为93.6%及95.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缓解率西药组为78.6%,中西药组为91.8%,中西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疣状胃炎采用内镜介入方法治疗安全、有效、可靠;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中西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疣状胃炎的人口学特征、内镜下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6年7月内镜下诊断为疣状胃炎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并对可疑患者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分析内镜特征与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3 676例患者中459例(10.61%)内镜下诊断疣状胃炎,40岁以上的患者显著多于40岁以下的患者。54例取活检,病理学诊断为慢性炎34例(62.96%),其中伴有腺体增生者11例(20.37%),其中1例呈绒毛管状增生;肠上皮化生者13例(24.10%);异型增生者10例(18.52%),其中轻度型增生3例(5.56%),中度异型增生3例(5.56%),高度异型增生4例(7.41%)。结论疣状胃炎的发生与性别无关,40岁以上的患者较多,有肠化与异性增生发生时,对可疑患者应行内镜下精查,电子染色及NBI放大内镜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蒋星晔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21-4022
疣状胃炎(VG)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胃部炎症,临床内镜检出率为0.3%~2.8%〔1〕,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免疫功能紊乱、IL-18分泌过多、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2〕。VG尤其是伴有肠化、不典型增生者易出现癌变〔3〕,老年患者身体功能衰退、基础疾病较多,其内镜检查、病理检测结果等是否与非老年VG患者不同,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我院资料完整的老年VG患者的情况,并与同时段的非老年患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用丽珠胃三联治疗疣状胃炎52例,并与雷尼替丁加阿莫西林治疗相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热极治疗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内镜下应用热极配合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治疗疣状胃炎;对照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和胃内疣状结节消失率显著高与对照组(P〈0.01)。结论 热极结合抗酸及粘膜保护剂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cxin Associated gene A,CagA)阳性株幽门螺杆菌感染在疣状胃炎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观察50例疣状胃炎伴有、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中CagA的阳性率。结果 疣状胃炎组CagA的阳性率为88%,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agA的阳性率为61.7%,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 CagA^ 的幽门螺杆菌在疣状胃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需进行HP的根治。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射频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病因尚不清楚,有一定恶变倾向,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本研究对射频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和胃内疣状隆起消失情况进行评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对疣状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对60例疣状胃炎患者行内镜下APC治疗,氩气流量设定为2L/min,功率40-60W,治疗1周后复查。结果60例病人共195枚病灶经1-2次治疗疣状胃炎病灶均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或减轻,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APC治疗疣状胃炎安全、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13.
疣状胃炎又称胃黏膜隆起性糜烂、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特征的胃黏膜病变,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依靠胃镜诊断,目前病因未明,在病理学上存在一定比例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部分有恶变可能。在世界第十次胃肠病大会上,已被列为胃癌前病变之。  相似文献   

14.
367例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病理关系的探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疣状胃炎是一种内镜下具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是慢性胃炎悉尼分类的一种,根据对本院9年来的资料分析,探索其病理及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具有难治性和易复发的特点,我们自1996年开始用微波热灼联合应用奥美拉唑治疗疣状胃炎2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对成熟型疣状胃炎的治疗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经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30例成熟型疣状胃炎,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治疗,直至疣状病灶灼除后黏膜平坦或略凹、病灶表面泛白或泛黄为止。1个月后行内镜复查和临床随访。结果 30例53枚疣状病灶均全部灼除,凝固次数依病灶大小而定。1个月后随访,28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内镜下疣状病灶平伏,胃黏膜炎症明显改善,2例临床症状好转,内镜下疣状病灶基本平伏,胃黏膜炎症改善。少数病例有腹胀和腹部隐痛,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APC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热效应方法,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射频消融联合西咪替丁和胃复春治疗幽门螺杆菌(H pylori)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符合标准确诊为H pylori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先采取胃镜下射频消融治疗, 将隆起病变灼平, 然后服用西咪替丁800 mg/次, 1次/d, 晚上睡前服, 连服30 d, 胃复春4片, 3次/d, 饭前服, 连服90 d, 对照组不予射频消融治疗, 用药同治疗组, 两组均于疗程结束及随访1年后分别复查胃镜以观察治愈率, 总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7.8% vs 45.5%, P<0.01; 98.1% vs 83.7%, P<0.05); 治疗组的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 vs 48.0%, P<0.01),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内镜下射频消融联合西咪替丁和胃复春治疗H pylori阴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是一种有效, 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疣状胃炎的历史、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疣状胃炎(varioliform gastritis)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但到目前为止,对其病因、病理本质、治疗手段及疗效、预后等都认识不清,存在很大疑问和分歧。近来对其与胃癌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结论没有统一,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疣状胃炎与H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胃镜确诊H pylori阳性的疣状胃炎患者112例随机分组,分别以雷贝拉唑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根除H pylori治疗(A组)和雷贝拉唑钠抑酸治疗(B组).治疗后1 mo评价症状、胃镜改善情况和H pylori根除情况.显效者随访至治疗后6 mo再次评价症状和胃镜改善情况、检测H pylori.结果:治疗1 mo后A组症状和胃镜改善情况明显好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89.3% vs 75.0%;91.1% vs 76.8%,P<0.05).所有显效者随访至治疗后6 mo,A组复发率11.1%,B组复发率50.0%,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复发者H pylori均为阳性,未复发者H pylori阳性率为37.7%,二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疣状胃炎与H pylori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胃镜下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内镜下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疣状胃炎采用内镜下热极治疗,术后给予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共4周。对照组仅给予奥美拉唑20mg.用法相同。两组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用阿莫西林1.0,每日2次,甲硝唑0.4,每日2次,共1周。结果治疗组疣状糜烂愈合和临床症状缓解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内镜下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