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和后外侧角韧带结构联合损伤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外侧副韧带结构损伤患者采用自体四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交叉韧带,双股半腱肌腱或股薄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结构。关节镜下于前或后交叉韧带止点处分别钻隧道,四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或后交叉韧带;半腱或股薄肌肌腱用Aesculap聚乙烯缝线编织缝合肌腱两端,在腓骨及股骨外侧副韧带附着点处钻骨隧道,用缝线钢板悬吊固定;加固肌腱股骨止点,同时修复腓韧带。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和活动度进行至少1年(12~26个月,平均19.4个月)随访,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1]评价膝关节术前、术后功能。结果: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中,膝关节完全伸直位无膝内翻不稳定者;屈膝30°位,无膝内翻不稳定者10例,膝内翻Ⅰ度不稳定者2例;俯卧位膝关节屈膝30°,所有患者小腿外旋活动均与对侧相同;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平均38.1分,术后平均87.3分。结论:自体四股半腱肌腱联合双股半腱或股薄肌腱移植联合重建合并有交叉韧带断裂的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具有移植肌腱创伤小、材料理想、解剖等长重建及固定强...  相似文献   

2.
尹振春  庞清江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62-1564
目的 探讨自体同侧腘绳肌腱联合部分腓骨长肌腱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效果.方法 15例经证实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伴后外侧复合体损伤患者,均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部分腓骨长肌腱加强后外侧复合体的手术方法.术前、末次随访时均记录膝关节后侧、后外侧不稳定程度,膝关节IKDC、Lysholm功能评分,以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术后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患者膝关节后侧、后外侧不稳定程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P< 0.05);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腘绳肌肌腱及部分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后外侧复合体的手术方法能够恢复膝关节后侧及后外侧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石展英  韦盛旺 《广西医学》2014,(10):1401-1403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前内侧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单束重建ACL前内侧束损伤患者18例,对比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Lysholm、IKDC评分及KT-1000双侧膝关节胫骨结节前移差。结果 18例患者术后伸膝无受限,4周膝关节屈曲均达到110°,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120°-140°,平均124°。术后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12.5±5.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IKDC、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屈膝30°位KT-1000双侧膝关节胫骨结节前移差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前内侧束损伤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张焱  杨滨  杨柳 《重庆医学》2011,40(10):961-963
目的对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的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研究,评价其恢复膝关节后外侧稳定性的作用。方法应用半腱肌肌腱对8例新鲜尸体膝关节进行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对胫骨施加外旋及内翻扭距,测量膝关节外旋及内翻变化。结果膝关节后外侧角切断后膝关节外旋内翻均明显增加,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术后在屈膝0°、30°、60°、90°外旋及内翻大于完整膝关节,但与完整膝关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能有效恢复膝关节静力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结构陈旧性损伤的手术治疗意义及方法的选择。方法自2004年1月始收治膝关节后内侧结构陈旧性损伤11例,患者均表现有膝部打软、关节不稳,伸膝位和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II°的阳性,Slocum试验阳性。2例患者曾行保守治疗,9例患者曾行手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修补缝合术。2次手术间隔时间10~14个月。全部患者均一期重建内侧副韧带和后斜韧带,同时将内侧关节囊紧缩缝合,4例患者交叉韧带松弛,行RF紧缩。结果 11例患者1例术后3个月失访,余10例患者随访13~27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行关节功能评定。外翻应力试验0°和屈膝30°位均正常8例;0°位正常,屈膝30°位表现为I°不稳2例。关节屈膝活动术后6个月(114±12)°,术后12个月(121±19)°。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88.26±4.37)分,术后12个月(92.03±0.9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级:A级4例,B级5例,C级1例。术后12个月疗效评定:优良8例,中2例。结论膝关节后内侧结构的陈旧性损伤可导致膝关节的严重不稳定。选用同种异体肌腱加强手术重建后内...  相似文献   

6.
应用同种异体韧带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应用同种异体韧带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我院确诊为膝前、后十字韧带损伤并应用同种异体韧带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的患者 12例 ,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髌韧带 8例、同种异体跟腱 4例 ,术中均采用缝线钮扣钢板悬吊式固定。其中 2例还行后外侧韧带结构重建 ,1例行后内侧韧带结构重建。术后随访 2 4~ 39个月 (平均 2 8个月 ) ,采用国际膝文件委员会韧带标准评价表 (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膝功能 ,通过KT 10 0 0检查膝关节前后松弛度。结果 术后高热 3例 ,约 2周恢复正常 ,无感染发生 ;术后均无伸膝受限 ,屈膝活动度为 10 0°~ 135° ,平均 12 6°。终末随访时IKDC评分为A者 4例(33.3% ) ,B者 7例 (5 8.3% ) ,C者 1例 (8.3% )。屈膝 2 5°位KT 10 0 0检查 ,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 <2mm7例 ,3~ 5mm 4例 ,7mm 1例 ;屈膝 70°位检查 ,双侧胫骨结节后坠差异 <2mm 9例 ,2~ 4mm 3例。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 (6 5 .5± 3.2 )分 (4 8~ 72分 ) ,终末随访时为 (90 .2± 3.4 )分 (86~ 97分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应用同种异体韧带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 ,能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方法治疗ACL断裂25例.手术采用腰麻或连硬外麻,常规入路进入后行膝关节清理术,并植入同种异体肌腱.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采取IKDC(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膝关节主观功能进行评分;采用kt2000在屈膝30°、90°134 N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胫骨前后移动距离.结果 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平均10个月.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IKDC、Lysholm、Teg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t2000屈膝30°、90°134 N下胫骨前后移动距离术前、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ACL疗效确切.同种异体材料取材及使用方便,可避免因取自体材料所造成的局部损伤和对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断裂的手术方法,观察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完成PLC合并交叉韧带断裂的重建手术34例。其中8例行ACL+PCL+PLC重建,10例行PCL+PLC重建,16例行ACL+PLC重建。根据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5.8个月。IKDC评分人院时均为C或D,术后随访时A级22例(65%)、B级10例(29%)、C级2例(6%)。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45.3±3.8)分,术后随访(88.4±2.7)分,差异有显著性(t=7.521,P<0.01)。结论早期关节镜下联合重建PLC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能较好地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重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LC)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接收的50例PLC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PLC合并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手术,其中,实施PLC结合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和后交叉韧带(PCL)断裂患者12例,PLC结合ACL患者17例,PLC结合PCL患者21例。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关于膝关节功能评分表(Lysholm)和膝关节评估表(IKDC)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患者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膝关节IKDC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合并前后交叉韧带断裂进行早期重建手术后能明显提高患者关节功能,提示患者生活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李战宁  焦杨  李毅 《陕西医学杂志》2013,(11):1487-148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与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并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并采用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IKDC评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估。结果:3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周期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不稳症状均消失,无伸膝受限;屈膝90°时前抽屉试验均阴性,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20°。Lachman试验术前阳性30例,阴性5例;术后阳性2例,阴性33例。术后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取自体半腱肌与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并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能够重建关节稳定性,恢复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后外侧小切口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康复训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韩琳  杨柳  邓姝  陈光兴  段小军  郭林  王凤玲 《重庆医学》2006,35(13):1174-1175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12月~2005年5月本中心采用后外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99例207髋,并根据该切口手术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套早期康复训练程序并对其进行术后康复训练。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周内未观察到皮肤坏死、静脉栓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1.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X线显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有3例3髋在术后1个月内出现脱位(后脱位2例,前脱位1例),复位后未见复发;所有患者术后初次扶拐下床活动时间为2.8d。191例术后6周内弃拐负重行走,其余8例术后12周弃拐负重行走,步态正常。6~26个月随访Harris评分改善(39±8.2)分〔术前平均(48±11.7)分,术后平均(85±7.6)分〕。结论术后短期的冰敷、正确的康复训练和主动锻炼是康复训练要点。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在术后给予正确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在训练中应严格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后外侧入路行病灶切除。椎管环状减压、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椎转移癌效果。方法:13例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切除受累椎体、附件、硬膜外肿瘤实现环状减压;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及骨水泥重建脊柱稳定性。通过疼痛缓解及神经症状改善的程度来分析临床结果。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6例有神经症状患者术后均有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结论:对多节段或三柱均受累及既往放疗、胸部手术史不能行前路手术的脊柱转移癌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行病灶切除、环状减压、脊柱重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A patient with both a femoral attachment injury (peel-off injury) and musculotendinous junction avulsion of the popliteus, a so-called “floating popliteus tendon injury”, received arthroscopy-assisted popliteus reconstruction. The injured ligaments were addressed in the same procedure, including mini-open direct repair of the femoral avulsed fibular collateral ligament (FCL), suture repair of the grade 3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MRI诊断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的MRI表现,分析肌腱韧带形态和信号的改变及伴随征象。结果19侧MRI均有异常表现,外侧副韧带完全撕裂7例,部分撕裂9例,胭肌腱完全撕裂3例,部分撕裂9例,膊腓韧带部分撕裂1例,MRI表现为韧带/肌腱连续性中断或部分中断,撕裂处不同程度的信号增高。结论MR检查可以较好地显示及评估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判断是否存在损伤及其有无其它的并发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确诊的20例后外侧角损伤患者的MRI表现,分析韧带、肌腱等形态、走行、信号强度改变以及伴随征象。结果所有的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均伴有其他结构的损伤,尤其是交叉韧带的撕裂。MRI诊断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4%、66.7%、80%;腘肌腱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85.7%、50%、75%。结论MRI是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理想的检查方法。熟悉后外侧角复杂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MRI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外侧小切口微创方式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常规后外侧切口TH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6月,采用外侧微创小切口(A组)THA治疗髋部疾病26例,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B组)THA治疗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外展肌力、住院时间、术后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 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两组间的切口长度、手术失血量、术后2周外展肌力、住院时间及术后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大致相同,小切口微创方式THA具有损伤小、失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的优点,适用于体形中等及偏瘦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畸形合并寰枢脱位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将85例颅底凹陷畸形合并寰枢脱位的患者分为A、B组,A组行后方入路枕下减压术和/或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后外侧入路枕下减压加齿状突切除术和枕颈植骨融合术.结果两组病例疗效明显,A组总有效率87.5%,显效率31.2%.B组总有效率81.1%,显效率24.5%,病死率3.8%.结论后方入路枕下减压术后外侧入路枕下减压加齿状突切除术并枕颈植骨融合术皆是治疗颅底凹陷畸形合并寰枢脱位的有效方法,但各有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的8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48例行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32例行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对2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侧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6.6±2.2)周,与后外侧入路组的(15.4±3.0)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44.3±1.5)分,优于外侧入路组的(41.2±1.0)分,步态异常发生率低于外侧入路组。后外侧入路组有3例出现并发症,少于外侧入路组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入路对外踝骨折有一定的优越性,而后外侧入路对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应用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同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椎板间隙入路在局麻下行经皮内镜下钬激光/射频辅助椎间盘切除术。结果 160例术后随访平均15个月(7~24个月),根据MacNab评价标准,结果为优117例,良19例,可12例,差12例,优良率为85%。结论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有效的。尤其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开放手术复发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