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正常成年人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厚度,为建立正常参考值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38岁的正常成年人180例,超声观察其关节软骨,排除15例超声回声不均或图像表面欠光滑者,余165例经超声测量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厚度,测量位点包括股骨内侧髁、髁间沟、外侧髁。结果男性股骨内侧髁、髁间沟、外侧髁的软骨厚度测量值分别为(2.23±0.28)mm、(2.67±0.49)mm和(2.55±0.26)mm;女性分别为(1.91±0.25)mm、(2.48±0.43) mm、(2.25±0.26) mm。膝关节外髁面的关节软骨厚度大于内髁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左、右膝关节软骨厚度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男性关节软骨厚度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经超声技术测量正常成年人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厚度具有可行性,可为建立正常标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章跃滨  傅跃先  唐毅 《重庆医学》2007,36(15):1476-147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应用于儿童皮肤厚度测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应用13mHz的高频超声对34例儿童的7个部位皮肤进行厚度测定.结果 13 mHz的高频超声能较精确地测量所扫查部位的表皮和真皮的厚度,并清晰地显示真皮-皮下的分界线.结论 13 mHz的高频超声可以使皮肤结构清晰显像,将其用于儿童皮肤厚度的检测切实可行,数据可靠,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无创测量儿童皮肤厚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场MRI测量踝关节软骨厚度的可行性及软骨厚度与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左踝关节无外伤、无任何临床症状的健康自愿者160例,依据年龄分为8个组,每组20例,用SE-T1WI和WFT1WI序列行冠状位、矢状位扫描,每个踝关节选取5个测量点,测量厚度为关节软骨面至软骨下低信号。结果踝关节软骨厚度分布呈现非均匀性,外踝侧软骨平均厚度为1.82mm,顶前软骨1.84mm,顶中软骨1.82mm,顶后软骨1.81mm,顶前平均厚度大于顶后。男性软骨平均厚度大于女性,分别为(1.81±0.30)mm与(1.79±0.25)mm。15岁以前,身高140cm,体重45kg,踝关节软骨厚度与年龄、体重、身高呈负相关;15岁以后,身高140cm,体重45kg,软骨厚度与年龄、体重、身高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正常踝关节距骨软骨厚度分布呈非均匀性,男性软骨厚度大于女性,15岁以前踝关节软骨厚度与身高、体重、年龄呈负相关;15岁以后软骨厚度与三者无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MRI测量正常成人距骨表面软骨厚度,得出正常成人距骨软骨厚度的参数以及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的关系。  方法  选择踝关节无关节炎、无外伤史的成人100名,男、女各50名,18~60岁,行MRI检查,通过MRI测量前、中、后距骨关节面软骨厚度,测量结果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男性前、中、后距骨关节面软骨厚度分别为(1.00±0.18)mm、(1.40±0.21)mm、(0.87±0.18)mm;女性前、中、后距骨关节面软骨厚度分别为(0.96±0.19)mm、(1.29±0.20)mm、(0.86±0.15)mm;男性和女性距骨前、后关节软骨面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距骨中关节面软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与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男性距骨中关节面平均软骨厚度大于女性;前后关节面软骨厚度无差异;男、女性身高、体重、年龄与前、中、后关节面软骨厚度均无相关性;在距骨软骨损伤时对需要修复的软骨量提供依据,在距骨解剖假体设计时加入相应软骨厚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通过超声测量观察正常成年男性膀胱逼尿肌厚度(detrusor wall thickness,DWT),探讨膀胱容量(bladder capacity,BC)、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年龄对逼尿肌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41例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正常男性志愿者,把BC分成8个等级:1级45~55 ml,2级90~110 ml,3级140~160 ml,4级190~200 ml,5级240~260 ml,6级290~310ml,7级390~410 ml,8级为强烈尿意时的最大膀胱容量(max bladder capacity,MBC)。分别于以上8个阶段时采用8~13 MHz线阵超声探头测定膀胱前壁的DWT。结果:BC在5级之前时,DWT下降明显,而BC从5级增加至8级时DWT虽然下降轻微,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在MBC时,DWT为(0.59±0.07)mm,变异性最小。BMI和年龄对DWT无显著影响。结论:正常成年男性DWT与BC负相关。MBC时,DWT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鲜红斑痣患儿不同性别、部位、年龄段正常皮肤的厚度,以及患儿皮损皮肤厚度,比较正常皮肤不同性别、部位、年龄段间的差异及皮损皮肤厚度与正常皮肤厚度的差异.方法 纳入我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门诊鲜红斑痣患儿60例,分组:①按性别分为2组:男性组30例、女性组30例,2组再分别分为皮损组和正常组(皮损对侧正常皮肤);②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0~2岁)、学龄前组(3~6岁)、学龄组(7~12岁),每组再分为皮损组和正常组(皮损对侧正常皮肤).采用高频超声(丹麦高特司科技公司DermaLab Combo皮肤生理检测仪)测量患儿正常皮肤厚度,比较不同性别、部位、年龄段患儿皮肤厚度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正常组和皮损组皮肤厚度差异.结果 ①男性正常组皮肤厚度为(855.34±100.63) μm,女性正常组皮肤厚度为(861.58±100.84)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部位正常组皮肤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区(1 083.23±76.44) μm最厚,颈部(716.70±56.67)μm最薄.③正常组皮肤厚度0~2岁为(822.09±106.99) μm,3~6岁为(895.79±101.97) μm,7~12岁为(962.49±107.50) μm,不同年龄段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加皮肤厚度增厚.④皮损组皮肤厚度0~2岁为(885.85±96.84) μm,3~6岁为(988.43±94.64) μm,7~12岁为(1 100.55±153.98) μm,不同年龄段皮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加皮肤厚度增厚.⑤同一年龄段皮损组皮肤较正常组厚(P<0.05).结论 高频超声能精确测量鲜红斑痣患儿皮损皮肤厚度及正常皮肤厚度.正常皮肤厚度与部位、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鲜红斑痣患儿皮损皮肤厚度较正常皮肤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报告了134名7~14岁正常儿童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儿童按年龄分为7~9岁、10~12岁,13~14岁三组。测量指标包括。AO、PA、LV、RV、LA、IVS、LVPW、LAA、RAA。提出了上述指标各年龄组的正常值标准,并讨论了该期小儿心脏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正常成人髋关节不同部位软骨厚度的MR测量值分析,明确正常成人髋关节软骨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志愿者30例(共60髋),年龄范围23-54岁,平均年龄37.7岁,应用3.0T磁共振3D-FS-SPGR序列进行双髋关节轴位扫描。利用MPR得到股骨头正中冠状面图像,选取4个测量点即冠状位-45°、冠状位45°、冠状位90°和冠状位135°进行软骨厚度测量,对不同位置所测关节软骨厚度进行比较,并对髋关节软骨厚度与受检者年龄、身高、体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髋关节软骨厚度分布不均匀,冠状位-45°、冠状位45°、冠状位90°和冠状位135°髋关节软骨厚度分别为1.380±0.077mm、1.645±0.094mm、1.640±0.094mm、1.350±0.089mm;四个测量点之间软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73,P=0.000)。冠状位-45°与45°、冠状位-45°与90°、冠状位135°与45°、冠状位135°与90°两两之间软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两两之间软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软骨厚度与年龄、身高、体重无相关性,r=-0.005、-0.321、-0.255(P0.05)。结论正常成人髋关节负重区和非负重区软骨厚度不同,负重区髋关节软骨较非负重区厚。健康成人髋关节软骨厚度与年龄、身高、体重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龄前儿童肾脏正常参数的超声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超声测量学龄前儿童肾脏正常参数,为儿童肾脏病提供健康对照。方法 对198便3-6岁健康儿童进行肾脏长、宽、厚、实质和锥体厚、肾柱宽、肾面积、肾窦面积的全面观察测量,并计算体表面积,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同一年龄组、肾脏的长径、厚径、肾实质厚度、锥体在最度、肾柱宽、肾面积的平均值左侧大于右侧,宽径右侧大于左侧。各参数3岁组分别与5岁、6岁组比较、4岁组与6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锥体占肾实质比较较大(50.8%-52.4%)。肾面积与肾窦面积的比值范围1.75-2.39。结论 利用超声测量获得的学龄前儿童肾脏参数,可作为监测儿童肾脏病发展、转归的重要超声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兔骨骺软组织的冷冻保存和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模拟研究,为临床骨骺软骨的保存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个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的髂骨骨骺24份。用10%二甲亚砜(DMSO)冷冻保护液保护后,用温度速 降仪使骨骺软骨的环境温度逐渐降至-80℃,然后迅速放入液氮中保存1、3、6周。取出后在室温下置入等渗盐水中复温。其中12份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另12份作为供体,植入同种成年兔股骨头部分缺损中,分别观察4、12和24周。然后取出股骨头进行大体、 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实验显示,在上述冷冻条件下,大部分骨骼可存活并保存骨骺组织生长塑形,逐渐骨化和替代关节软骨的功能。结论:只要冷冻条件合适,骨骺软骨组织保存一定时间后仍具有生理功能,这为临床上修复骨骺损伤和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nteroposterior cricoid spliting interposition costal grafting for moderate and severe laryngotracheal stenosis in children. Methods: From 1995 to 2005, 87 children (aged 1.2 to 14 year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glottic and subglottic ste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hey were operated with cricoid spliting laryngotracheal reconstruction in our hospital. All of 87 patients were tracheostomy-dependent before surgery. Results; Eighty-five patients (95%) were successfully decannnulated and got an effective phonation. The follow-up time was more than 5 years. The effect of operation was satisfactory an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as normal. Conclusion: Anteroposterior cricoid split interposition costal cartilage graf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for moderate and severe glottic and subglottic stenosi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段健康儿童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和质量差异,并对其临床合理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84例健康儿童,按年龄阶段进行分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成人设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CK-MB活性,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CK-MB质量。结果各健康儿童组和成人组CK-MB活性和质量呈明显正相关;儿童组CK-MB活性和质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趋近成人水平;各组质量检测均在正常参考范围,而低年龄儿童组CK-MB活性略高于临床正常值。结论临床医生在参考CK-MB活性和质量检测结果进行病情判断时,要考虑年龄因素;在临床诊断中CK-MB质量测定更优于活性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骺板软骨移植修复骺板损伤。 方法:切除家兔左侧胫骨上端骺板软骨约1/3~1/2,制备人工骺板软骨构件移植入该骺板损伤处;右侧胫骨近端骺板损伤后不进行移植作为对照。连续观察家兔双下肢外观及运动状态,摄双侧下肢X线片,测量胫骨角进行比较。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移植8周时双下肢胫骨角,对照组为(38.80±13.50)°,人工骺板软骨移植组为(9.01±4.2)°;移植24周时对照组为(54.25±18.33)°,人工骺板软骨移植组为 (11.27±5.1)°,对照组与人工骺板软骨移植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术后2周,对照组胫骨近端骺板内侧缺损处有骨桥形成,无软骨修复组织;而实验组移植后2周时,骺板缺损区已由软骨修复充填,移植的骺板软骨细胞排列未见层次及柱状排列状态,与正常骺板软骨相邻处分界明显;移植4周以后的骺板软骨细胞开始出现柱状排列状态,层次较明显。移植的骺板软骨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人工骺板软骨应能够修复骺板软骨损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具有良好可塑性和生物特性的组织工程化骺软骨。 方法 制备胎牛骺软骨细胞外基质(cattlearticular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CACECM),复合藻酸钙( 加10% 葡萄糖酸钙) 制备成可注射性水凝胶材料,行DNA 及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 定量检测。再与体外扩增的2 周龄新西兰白兔第二代骺软骨细胞复合培养,并植于实验兔背部脊柱两旁皮下,8 周后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学检测。 结果 制备的可注射型水凝胶材料有较好的生物性能,培养出的组织工程化骺软骨组织细胞生长良好,具有分泌软骨基质功能。 结论 将异体脱细胞骺软骨细胞外基质与藻酸钙及葡萄糖酸钙结合,可以作为良好的可注射型水凝胶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化骺软骨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健康儿童左心室收缩期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并进行其不同年龄段正常参考值的初步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来本院超声科体检的330例健康儿童的超声临床资料.按年龄分成7组,分为新生儿组(0~28 d)、婴儿组(>28 d至<1岁)、幼儿组(1~<3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6~<9岁)、青春前期组(9~ <13岁)、青春期组(13 ~<18岁).采用斑点追踪软件分析左心室心尖3个长轴切面的动态图像,获取左心室收缩期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值.结果 ①6室壁节段间收缩期纵向应变及应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纵向应变及应变率绝对值自基底段向心尖段呈逐渐增加趋势;②18节段应变及应变率及整体应变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后壁、下壁、后间隔基底段外,余各室壁节段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情况为l LS新生儿组|<| LS婴儿组|<l LS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组|<| LS青春前期、青春期组|,且整体心肌纵向应变在年龄组间的趋势与其一致;④18节段应变与年龄呈正相关,以侧壁心尖段相关性最强(r=0.551,P<0.01);与心率均呈负相关,以侧壁中间段相关性最强(r=-0.517,P<0.01);整体心肌纵向应变与年龄呈正相关(r=0.665,P<0.01),与心率呈负相关(r=-0.625,P<0.01).⑤18节段应变率与年龄、心率的相关性,以及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存在不均一性.结论 建立了不同年龄段健康儿童左心室收缩期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的正常参考值,并发现其具有自身特征.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与3岁以上儿童漏斗胸术前术后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征夏  杨杰先  吴春  王荞  李洪波  王刚 《重庆医学》2005,34(12):1844-184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漏斗胸术前术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对28例婴幼儿、25例3岁以上漏斗胸患儿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心功能;并选择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与患儿匹配的正常儿童作对照。结果婴幼儿漏斗胸心功能的指标SV、EF降低,术后1年复查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而3岁以上病例组SV、EF、MVCF、IVRT明显降低,E/A明显升高,术后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术后1年随访,除EF、MVCF未恢复外,余指标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漏斗胸患儿心功能术前均有损害,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并且手术年龄越小,心功能恢复越快。这可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矫治漏斗胸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中国人不同年龄和性别正常心电图QRS波标准。方法 :4 3 2 2例自出生至 85岁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人 14导联心电图QRS波 ,分 11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QRS波振幅及心电轴均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QRS波振幅随年龄的增减女性出现早于男性。新生儿阶段 ,QRS波振幅女婴 >男婴 ,青春期及中年人男性 >女性 ,婴幼儿及老年人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本资料与欧美人心电图比较 ,QRS波振幅有明显的差别。结论 :根据年龄和性别建立的中国人正常心电图QRS标准可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南昌城区中老年人群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建立正常参考值。方法将422名30岁以上成年人(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者除外)按除年龄因素外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为正常组与对照组两个队列。以年龄段各分为5组,并分男女亚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IMT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厚;IMT显著增厚出现在男性年龄〉40岁、女性年龄〉50岁时;男性的IMT均值较女性略厚;39岁以下或50岁以上各组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对照组均值较正常组的增厚(P〈0.05)。颈总动脉内径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宽;男女两性颈总动脉内径均从50岁后明显增宽;颈总动脉内径男性较女性增宽(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随增龄而增长,39岁以下正常组队列和对照组队列均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0岁以上正常组队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发生率为5.06%,对照组队列为20.60%;男、女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颈动脉狭窄3例5条血管,狭窄〉50%,均发生在对照组队列。结论该研究以正常组队列40岁以上各组的颈总动脉IMT均值作为南昌城区中老年人群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颈动脉IMT正常参考值;该研究各年龄组IMT测定值较国内文献报告数值稍低;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多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Itisimportanttobefamiliarwiththehistologicstructuresofgrowingcartilageindetailforclinicaldi agnosis .Histologicalfindingsoftheendsofimmaturebonesdefinethreecartilaginousstructures:(1)thephysealcartilage ,(2 )theepiphysealcartilage ,and(3)thearticularcar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