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 ,有关补泻效应方面的论述不多且散见于各处。为此笔者通过研读古医籍特别是《内经》的一些篇章 ,发现《内经》对针刺疗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 3个方面。1.针下感觉《素问·针解》云 :“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而泻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指出通过针刺 ,正气充盛 (补 ) ,则针下产生热感 ;邪气祛除 (泻 ) ,则针下出现凉感。又说 :“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 ,阴气隆至 ,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 ,阳气隆至 ,针下热乃去针也。”提示针刺后 ,针下的凉热感可作为检验针刺补泻效应的客观指标 ,即针下热为补 ;针下寒为泻。…  相似文献   

2.
针下热感是指针刺入一定穴位得气后,通过行针产生热感以治疗虚、寒病证的一种手法。针刺产生热感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终始》篇曰:“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金代《针经指南》始称“热补”法,明代《金针赋》演变为“烧山火”针法,《针灸大成》又进一步提出“进火法”。无论是烧山火或进火法,都是古人描述针下热感的一种夸张笔法,据临床观察,实际上是针刺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使病人在针刺的局部、循经甚至全身出  相似文献   

3.
“烧山火”、“透天凉”的针刺手法 ,是在《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满则泻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基础上 ,经过不断整理和挖掘 ,将针刺的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综合在一起 ,而组成的“热补”、“凉泻”针刺手法。笔者在研究前人操作方法的基础上 ,对“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作了改进 ,实践证明其具有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且同样能产生针下热或针下寒的感觉 ,从而达到热补、凉泻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 热补法 不分天、人、地三部 ,将针一次插入所需深度 ,得气后 ,紧…  相似文献   

4.
“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在临床上有分别温寒和清热的作用,前者能使患者产生热感,后者可以产生凉感。兹将临床运用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手法的沿革与操作方法针刺能产生寒、热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虛乃寒也。”又说:“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内经》中虽没有“烧山火”与  相似文献   

5.
<正> 针刺手法操作的正确与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经络感传现象是否明显和临床疗效是否显著.这对于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探讨经络感传现象,均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针刺手法,古今繁多归纳起来,不外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即有补、泻两种主要手法.朱琏氏说:“实状要泻,也相当于我们说的强刺激,……虚状要补,也相当于我们说的弱刺激.”明代《针灸大成》附辨中记载:“或问用针浑是泻而无补.古人用之,所以导气,治之  相似文献   

6.
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针刺补泻的目的和原则 针对患者的病机虚实状况,通过合理选穴并运用特定手法通过针刺以达到补虚或泻实,就是针刺补泻的目的.<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说明了针刺的基本原则.针刺治病和中药治病目的是一致的,即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7.
历代针灸医家认为,针刺手法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烧山火”和“透天凉”是针刺复合补泻手法。“烧山火”能使针下产生热感,“透天凉”则产生凉感。临床上我们应用针刺治疗扁桃腺炎时,常用“透天凉”手法施治于曲池、合谷,以疏泄蕴热;而治疗脾胃虚弱患者时,则多用“烧山火”手法施于足三里、胃俞、中脘,以补中气,这样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为了  相似文献   

8.
卫萍 《中国针灸》2003,23(4):251-251
针下热是指下针以后,通过针刺手法使穴位周围产生热的效应,运用于临床治疗风、寒、湿之邪引起之病症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体验,总结出了一种比较简便实用之针下热操作手法,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笔者临床运用针刺“归来”穴为主,治疗经迟(经行后期)屡用屡效,现简介如下。归来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操作:直刺或向耻骨联合处横刺1.5~2寸,针感以放射至小腹及外生殖器为佳。临床运用:各型经迟均首选归来(泻)。血寒加温针灸,泻血海;血虚加三阴交(补),血海(补);肝郁加曲泉(泻),太冲(泻)。典型病例:刘某,28岁,已婚,司药。1991年6月17日初诊。自诉:经水素来延  相似文献   

10.
烧山火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新 《陕西中医》2008,29(7):874-875
目的:观察烧山火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痛经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取穴:关元、三阴交(双侧)、地机(双侧),用烧山火手法;对照组76例,取穴同治疗组,用提插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5%,对照组总有效率81.58%(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程度积分为2.51±1.57,对照组为5.47±2.86(P<0.01)。提示:烧山火手法可使针下出现温热感,皮肤温度升高,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对盆腔脏器产生热效应,解除紧张,减少子宫收缩,使局部的微循环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1.
<正> 根据针刺手法“补则针下热,泻则针下凉”临床效应,近代学者认为,这种“热”,“凉”效应与局部血管舒缩运动有密切关系。研究者们曾先后采用皮温、血管容积脉搏波、微循环技术、红外线成像等有关指标  相似文献   

12.
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针灸疗法获取疗效的重要条件。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最精细的操作技巧。《灵枢·官针》篇说:“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指出不明年、气的盛衰,不根据虚实而施补泻,不能算是技术高明的医生。《难经·七十三难》曰:“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这都会给病者带来不良后果。为此,《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郑重告诫:“补泻反则病  相似文献   

13.
针灸推拿的补泻手法是根据<内经>中"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确立的两种治疗方法.<千金方>云:"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然而,对补泻方法的认识和论述,古今不尽一致.本文试图运用<周易>河图、洛书的理论,对旋转补泻和生成数补泻做粗浅阐述. 古今对旋转补泻的论述 明代陈会的<神应经>中提出了捻转补泻具体的方法.在其"泻诀直说"中曰:"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前法连搓三下,轻提针头向右转,是针右边泻法."由以上论述看出,同样泻法,身体左边与右边捻转针柄方向正好相反.<针灸大成>作者杨继洲没有提左与右,直接说"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王雅儒追忆古人推拿补泻时,在<脏腑图点穴法>中说:"左转行泻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的<针法灸法学>在谈及捻转补泻法时说:"左捻针,即拇指向前,次指向后为补;右捻针,即拇指向后,次指向前为泻."而山东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的试用教材<推拿手法学>中说:"凡用力轻浅,操作柔和……在腹部则为逆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较长的刺激手法为补法;反之,用力深重……在腹部则为顺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稍短的刺激手法为泻法."总之,古今历代医家对针刺捻转补泻及推拿旋转补泻的认识和手法各有见地.  相似文献   

14.
中风之症有多种治疗方法,本人在临床治疗中,以传统的针灸疗法"巨刺"法,治疗中风疑难症,取得较好疗效,方法有头针"对刺",体针穴位对刺法等,采用"补左泻右"、"泻南补北"、"补虚泻实"等手法,试图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病体康复,并举疑难病症一例,加以分析研究,以冀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正烧山火为针刺复式补法的代表,起源于《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其名称及具体操作首见于《金针赋》:"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后世各代医家对其操作手法虽各有见解,但均以受针刺者针刺局部及全身产生热感为准,《针灸大成·南丰李氏》中将烧山火主治总结为"久患瘫痪,顽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癞风寒疟,一切冷症"。《医学入门》  相似文献   

16.
岐黄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创立的,它源于《灵枢》九针、五刺法及经筋理论,是一种取穴精要、操作便捷、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特别对于颈肩腰腿痛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操作及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局部温热感,甚至有温热感循经传导的现象,参考历代对于“烧山火”手法的解析,提出岐黄针疗法“输刺”和“合谷刺”的复合操作手法也可能达到针下热感,从一定意义上讲岐黄针的复合刺法也是对“烧山火”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始见于《金针赋》,是一种复合补泻手法。由于操作方法复杂,难以掌握,成功率不高。近20余年来,我们在应用的同时进行了某些新的探索和改进,大大提高了成功率(90%以上),扩大了使用范围。烧山火手法操作:得气后捻转,随即紧捏针柄向下适度按压,就会逐渐产生温热感;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疼痛,也不可暗示导致失真。透天凉手法操作:得气后捻转,随即紧捏针柄向上适度提退,就会逐渐产生凉感。  相似文献   

18.
秩边穴的针刺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定位与操作1 .1 定位 :二十一椎下 ,两旁各三寸陷者中。局部解剖 :有臀大肌 ,在梨状肌下缘 ,正当臀下动、静脉处 ;布有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 ,外侧为坐骨神经。1 .2 操作 :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 ,取 0 .38× 75mm( 2 8号 3寸 )毫针 ,直刺进针 ,根据病情的不同 ,而针刺的方向不同。其方向有三 ,其一沿坐骨神经方向分布 ;其二沿生殖器方向分布 ;其三沿肛门方向分布。手法有泻有补 ,针刺有深有浅 ,可配合温针和拔罐 ,还可行穴位注射。2 病案举例2 .1 治疗急性腰扭伤 :王× ,女 ,2 8岁 ,工人 ,因在上班时搬重物扭转 ,突感腰部剧烈疼痛 ,…  相似文献   

19.
浅谈针刺手法“龙虎交战”的操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虎交战”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的一种,临床多应用于各种痛症。明代徐风《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说:“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痛,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杨继洲《针灸大成》也说:“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龙虎交争战,虎龙左右施,阴阳互相隐,九六住疼时”。还对手法的操作作了具体的描述:“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上海中医  相似文献   

20.
《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针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难经》在此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针法有手法补泻 ,穴位补泻以及四时分刺等内容 ,尤为突出的是穴位补泻。1 穴位补泻法  穴位补泻法 ,是在《内经》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上 ,结合五行相生规律 ,提出“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 ,又称子母补泻法。正如六十九难所云 :“经言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 :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其文出自《灵枢·经脉》篇及《灵枢·禁服》篇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