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技术(MRP)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采用MRP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对上、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3、6个月后,2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MRP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MRP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早期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早期康复组应用运动再学习方法和Bobath技术进行综合康复训练,疗程为1个月。对照组不进行综合康复训练。结果 1个月后早期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67.8&;#177;5.2)和肢体运动功能积分(38.4&;#177;2.6)均有显著提高,并明显高于对照组(41.5&;#177;4.9和25.7&;#177;2.1)(t=2.786~3.689,P&;lt;0.01)。结论 脑卒中早期康复运用运动再学习方法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提出的促进技术,康复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方案(MRP)。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进行评价。结果训练前后两组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但训练后组间比较,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早期应用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治疗脑卒中偏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运动再学习(MRP)和Bobath技术结合针刺进行综合康复,对照组不进行针刺,45d后进行FMA和MBI评分。结果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应用运动再学习和针刺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早期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再学习方案对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7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早期治疗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d开始按照运动再学习方案治疗。晚期治疗组在发病后15-30d开始按照运动再学习方案治疗。结果:早期治疗组治愈率为81.25%.晚期治疗组为51.85%.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运动再学习介入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有较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7.
8.
雷英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4):302-302
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其中上肢功能,特别是手功能的康复比较困难,功能恢复慢。因此,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容易对上肢功能的康复缺乏信心,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把康复重点放在下肢功能康复和步行训练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上肢功能训练。许多患者在独立步行或持杖步行时,上肢功能却仍然很差。本研究应用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早期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训练,观察上肢及手功能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方案(MRP)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RP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法(PNF),MRP组采用MRP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测评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结果训练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但MRP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RP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60例脑卒中患者均系我院2001年5月—2004年2月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其诊断符合1995年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病程均在3个月以内;除运动功能障碍外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按照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脑出血17例,脑梗死13例;年龄38—68岁,平均54.24±12.36岁;平均病程45.65±26.32d。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脑出血15例,脑梗死15例;年龄40—70岁,平均56.35±10.52岁;平均病程43.46±27.73d。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及病程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病患者功能恢复,探索减轻其残疾,恢复其上肢功能康复的方法。方法 选择2003-03/2004-01在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实验组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两个月后运动功能采用国际通用的运动功能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评定。结果 上肢功能、手部运动、手精细功能,入院时第1次评价:对照组为(3.20&;#177;0.45),(1.55&;#177;0.89),(1.40&;#177;0.59)分;实验组为(3.22&;#177;0.55),(1.50&;#177;1.00),(1.39&;#177;0.52)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2个月后第2次评价:对照组为(3.85&;#177;0.51),(1.80&;#177;0.55),(1.50&;#177;0.56)分,实验组为(5.45&;#177;0.67),(3.28&;#177;0.81),(2.80&;#177;0.54)分,实验组两次评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技术可促使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CN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运动再学习疗法较传统康复治疗方法更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2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照组予以假针刺结合镜像疗法。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otez手功能测试、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各项评分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FAM-UE评分、Brotez评分、MAS、MBI指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FAM-UE评分、Brotez评分、MB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M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镜像疗法能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缓解痉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17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方案对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50例,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常规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训练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严格按照运动再学习方案(MRP)进行训练。结果:训练组治愈率为81.3%.常规组为51.9%。结论:MRP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有较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振华任惠尹勇甘露刘玉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神经发育疗法(NDT)的治疗效果相比较。 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8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相似条件配对抽签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以运动再学习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按照Brunnstrom分期,接受以NDT为主的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时以及治疗20 d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AM)评估其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20 d后,2组FMA及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MA及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法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疗效优于NDT。 相似文献
18.
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为探讨运动再学习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本文对20例偏瘫患者进行了运动再学习的训练及临床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偏瘫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7~74岁,...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MRP,观察组在训练前进行CST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治疗后行步行能力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MBI及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步行相关参数比较,观察组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及步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长和步行速度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CST结合MRP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