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总结成人髋臼发育不良(acetabular dysplasia,AD)继发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影像学特点,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0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X线片检查,127例接受CT扫描,48例接受MRI检查,所有图像均传输至工作站,按有无继发骨关节炎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影像学表现差异,分析不同影像学手段诊断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价值。结果 300例AD中继发OA 82例(27.33%);继发组CE角、髋顶切线角、髋臼指数、股骨头覆盖率、髋关节上间隙均低于无继发组(P0.05),其Sharp角、髋关节内侧间隙高于无继发组(P0.05);MRI对AD继发OA检出率最高,与CT、X线诊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T检出率高于X线(P0.05)。结论 MRI可检出成人AD并OA患者软骨下小囊变、关节软骨退变,对成人AD伴周围骨囊变检出率优于X线与CT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组技术在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47例,行双侧髋关节螺旋CT三维图像重组,测量前倾角(FNA)、髋臼指数(AI)及髋臼壁的发育情况,与术中所见比较.结果 47例患儿前倾角均增大,最大89°,最小40°,平均(42.52±11.86)°,髋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平均(35.4±9.3)°,髋臼各壁不同程度发育不良,与术中所见符合.结论 髋关节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组技术可以直观、全面及分解地显示髋关节的病理形态及发育不良的程度,更加精确地测量AI和FNA,提供了一个更具真实感的三维立体影像,对术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纠正前倾角及髋臼指数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AD)的X线检查方法、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76个髋臼发育不良的X线站立前后位片,其中15例加摄髋关节假斜位片,选择测量髋关节外侧CE角、髋臼顶倾斜角等。结果髋关节外侧CE角最大25°,最小-15°,平均11°。髋臼顶倾斜角平均19°,髋臼指数平均41°。Sharp角平均55.7°。股骨头覆盖率35%~80%,平均64%。Lequesne前方CE角最大210,最小12°,平均14°。Shenton线不连续占76%,连续者占24%。结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X线表现为髋臼发育浅小或浅平,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面积减小等,髋关节站立前后位及髋关节假斜位X线检查是诊断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简单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X线影像学检查在骨盆骨折诊治中应用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70例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X线影像学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准,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对骨盆骨折的诊断结果。结果 70例患者共有113处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各种部位骨折的诊断率均为100%,X线片对髋臼后唇、后柱及骶髂关节骨折漏诊5例,髋臼中间壁骨折漏诊4例,髋臼顶壁、骶尾骨、髂骨翼骨折漏诊各3例,诊断准确率为79.65%。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X线检查对髋臼前唇、前柱,髋臼顶壁,耻骨上、下支,坐骨上、下支,骶尾骨,髂骨翼,耻骨联合分离诊断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髋臼后唇、后柱,髋臼中间壁及总骨折诊断率均高于X线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明确诊断各种类型的骨盆骨折,诊断率非常高,还可全面、精确地反映出骨折部位的空间构象及骨盆的立体形态,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髋周(髋臼和/或股骨头)骨囊变的影像学特点,提出与其他易出现髋周骨囊变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共37髋合并髋周骨囊变的髋臼发育不良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骨盆X线片检查,其中18例同时行CT检查,其余6例行MRI检查。结果髋臼发育不良的主要X线及MRI冠状位成像表现为髋臼浅小、倾斜角度大和对股骨头覆盖不足;测量中心边缘角(CE)最小者为-8°,最大者25°,平均12.38°。MRI轴位成像及CT检查在股骨头顶部层面均见"光头征",上1/3层面均见双唇"托球征";髋臼前后唇长度之和与股骨头直径的比值为0.84±0.12。单纯股骨头囊变3髋,仅髋臼囊变11髋,两者均有囊变者23髋;囊变位于关节承重区,紧邻近关节面下。CT和MRI共发现X线平片上不能发现的髋周骨囊变5髋,髋关节前脱位14髋。结论髋臼发育不良及其合并的髋周骨囊变较具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可与大多数易导致髋周骨囊变的疾病作出鉴别。  相似文献   

6.
髋臼盂唇损伤是引起髋关节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早期诊断髋臼盂唇损伤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目前,髋臼盂唇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X线和CT检查主要观察髋关节的骨质情况;MRI对诊断髋臼各层结构损伤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其存在很多相对或绝对禁忌证;超声可以实时、动态地观察髋臼盂唇结构及形态的变化,因此在诊断髋臼盂唇损伤中具有一定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X线表现,并总结相关的经验和体会,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7例患有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中均有髋臼角变大,沈通氏线及髂颈线欠连续等表现.结论:X线对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诊断明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超声检查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应用超声波对经过临床和X线检查诊断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25例,28髋进行检查,并选用正常髋28侧作对照。结果:病理组的α角和股骨头覆盖率显著减小,β角和髋臼指数显著增大。同时超声能显示出X线片不能显示的结构如软骨、股骨头圆韧带和髋臼内其他软组织的情况。提示:超声检查操作简单,是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可重复应用作动态观察,诊断率高,可指导选择治疗方法。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和治疗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周姗姗 《求医问药》2014,(20):35-36
目的 :探讨使用X线检查法及CT扫描检查法对髋臼发育不良性骨关节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方法 :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髋臼发育不良性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为这70例患者分别进行了X线检查和CT扫描检查,然后观察这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资料,研究髋臼发育不良性骨关节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检查的影像资料和CT扫描检查的影像资料均显示,髋臼发育不良性骨关节病的影像学特征为:髋臼浅平、陡峭、过度倾斜及囊变等。在影像学检查中,CT扫描检查比X线检查多检出了6个髋臼增生硬化、5个髋臼和股骨头囊变、2个股骨头移位和20个关节积液。结论 :髋臼发育不良性骨关节病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髋臼浅平、倾斜、囊变及关节脱位等。而且,CT扫描的影像比X线的影像更加清晰,更适合测定髋臼的指标和评估髋臼发育不良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2例15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随访11例13髋,平均随访3.6年,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6髋,良4髋,可2髋,差1髋。结论: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及逆向工程技术设计个性化导航模板,指导髋臼发育不良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精确安放。方法:16例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男9例,女7例,年龄34~52岁,Crowe分期Ⅰ期10髋;Ⅱ期2髋;Ⅲ期2髋;Ⅳ期2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62~24分,平均42.6分。通过术前CT扫描的三维数据,设计髋臼旋转中心,建立发育不良髋臼的计算机数据模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制做与病人髋臼解剖完全吻合的导航模板,并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同时行术前、术后影像学及临床评估及术后随访。结果:16例病人术后的髋臼位置良好,外翻角在42°~55°,前倾角为12°~22°,下肢延长2~6CM,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80.3分,无股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形导航模板应用于髋臼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能精确的控制髋臼假体的安放,对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和外翻角能精确的控制,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多排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例临床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腹股沟区或臀部间断性疼痛病史,休息后疼痛能够得到明显或完全缓解,且髋关节撞击试验阳性,对这些患者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结果股骨头颈连接处的前外侧偏移量减低10例;股骨头颈连接处骨性突起5例;股骨头颈连接处皮质下囊性变13例;非圆形股骨头7例;髋臼过深2例;髋臼后倾3例;髋臼边缘软骨下囊变16例;髋臼盂唇的骨化变性11例;关节边缘骨赘形成18例。结论髋关节多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检查,可发现股骨头颈连接处及髋臼等解剖异常,对FAI的早期诊断、分型及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发病率,以及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 方法: 本组共收集1 080例成人站立位骨盆X线前后位片, 采用Wiberg法测量髋关节CE角,Sharp法测量髋臼角。 结果:1 080例中25例46个髋臼发育不良,其中男5例9个髋臼,女20例37个髋臼。 结论:本组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发病率为2.3%,女性发病率为3.7%,男性发病率为0.9%,男∶女为1∶4,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髋臼发育不良与骨性关节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包括股骨头脱位、半脱位及髋臼发育不良等在内的疾病。儿童期筛查不严、治疗方法不佳,甚至未经治疗,导致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成人期出现严重髋关节的发育不良甚至脱位,同时多数可继发严重的骨关节炎。此时,保守治疗和其他矫形手术往往难以奏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成为其重要的治疗选择之一。髋关节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对髋臼发育不良病理形态的认识应注重于整体性、立体性。本文就成人发育髋关节不良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Pemberton手术前后股骨头覆盖率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CT扫描的计算机软件处理图像结合髋关节三维重建影像观察,以评价Pemberton术对小儿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10月~2005年10月,在我院小儿骨科经Pemberton手术治疗的髋臼发育不良的患儿20例。在螺旋CT工作站,对骨盆及股骨近端进行三维表面重建。在三维图像上,定性观察。测量Pemberton手术前后髋臼对股骨头覆盖面积的量化值,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儿术前、术后髋关节覆盖率数据结果分析:(n=35)术前髋臼对股骨头的平均覆盖率为33.8%,术后为82.0%。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术后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量明显增加。其中,术前髋臼对股骨头前外侧平均覆盖率为2.6%,术后为21.2%。术前髋臼对股骨头后外侧平均覆盖率为2.2%,术后为15.9%。二者的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髋臼对股骨头前内侧平均覆盖率为16.9%,术后为23.2%。术前髋臼对股骨头后内侧平均覆盖率为17.2%,术后24.0%。二者的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通过CT扫描分析及其三维重建能较精确地评估出髋臼发育不良时股骨头覆盖不足的部位及缺损量的多少。②Pemberton术可明显增加股骨头的覆盖率,为治疗DDH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③Pemberton手术后,多数髋关节经过再塑形过程,影像学上形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蔡翔宇  吴焕卿 《河北医学》2006,12(9):891-893
目的:探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2例16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髋臼及股骨的解剖结构,正确安装假体。结果:对12例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其中双侧置换4例,经6个月到5年的随访,患者均能自行行走,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平均由术前的35.82分恢复到术后6个月的88.37分。结论: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正确假体位置的安装是手术的关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筛查和诊断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748例42±天健康体检的婴儿,采用高频探头按照Graf方法观察髋关节骨性髋臼、骨性髋臼外侧缘及软骨性髋臼的形态,测量α角(度)、β角(度),并对髋关节进行Graf分型。结果 2748例婴儿,其中正常2590例,占94.3%;可疑异常158例,占5.8%,其中经上级医院确诊有24例婴儿髋关节发育异常,根据性别进行分类统计,男8例,占0.29%,女16例,占0.58%,根据婴儿髋关节发育异常情况进行分类统计,2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和1例髋关节脱位。24例髋关节发育异常的婴儿经后期临床干预1-2月后复查,诊断髋关节恢复正常的婴幼儿23例,1例Ⅱd型患儿未恢复,继续治疗。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对42 d婴儿发育情况进行客观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可作为42 d婴儿DDH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病理演变规律 ,寻求其早期诊断指标 ,分析生物力学改变 ,以提高疗效。方法 :通过 16 1个髋关节复位后平均 7 4年随访 ,观察其中髋臼发育不良的X线变化。选择髋臼发育不良 11髋 ,进行计算机图像动态分析 ,观察其横向生长和纵向倾斜速度。收集髋臼发育不良 8例 ,建立有限元模型 ,进行髋臼应力测试。各线均以正常者为对照。结果 :髋臼发育不良患儿复位前髋臼指数在 39°以上 ,复位后 3年髋臼指数持续在 30°以上。在发育过程中 ,横向生长速度略高于正常 ,但无纵向向下倾斜之趋势。其髋关节应力是正常的 2倍 ,受力面积减小 ,集中于髋臼边缘。结论 :提出髋臼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指标及生物力学特点 ,选择最佳时期进行手术 ,以防止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早期因症状不典型而诊断困难,当出现临床症状时,一般合并髋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晚期会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患者最终只能置换人工关节.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原因可能与遗传、软骨发育障碍有关.虽然影像学测量方法及治疗方案较多,但因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出现漏诊,治疗决策根据疾病的进展程度制定:早期及中期患者可通过减少负重止痛及截骨术增加髋臼包容性;晚期患者并发严重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脱位,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关节功能,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是最有效也是终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进行髋臼形态学观察和三维髋臼指数测量,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髋臼形态学改变的特点。 方法 对47例61髋进行三维CT观察,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技术(SSD)研究髋臼的形态和缺损的类型并测量三维髋臼指数。 结果 轴位上7个半脱位髋臼圆弧形基本存在,深度稍变浅;54个全脱位的髋臼呈三角形或类三角形改变,其深度变浅;61个髋臼的三维CT显示髋臼缺损类型包括轻微缺损9髋(14.7%)、前上缺损17髋(27.9%)、中上缺损30髋(49.2%)、全缺损5髋(8.2%),髋臼缺损部位与股骨头脱位密切相关。上髋臼指数的改变程度明显大于前、后髋臼指数的改变,即上髋臼指数明显大于正常(P<0.01)。 结论 三维CT能够更好地反映髋臼的形态,确定髋臼缺损的类型,在手术方案制定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