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全牙上、下颌骨标本和志愿者全牙CT重建影像各20例,观察上颌窦下壁的凸起结构和下颌管的走行,测量上颌窦下壁、下颌管上壁至牙根的距离.结果:上颌窦系呈三边形或四边形的锥形腔隙,其下壁常有凸起的骨隔.在标本及影像上的上颌窦下壁至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的距离左、右分别为(9.30±2.64)mm和(9.50±2.72)mm、(4.50±1.98)mm和(4.60±1.95)mm、(2.02±0.91) mm和(2.18±0.96)mm、(2.06±1.04) mm和(2.26±1.20)mm、(3.74±1.73)mm和(3.82±1.84)mm.下颌管自牙槽窝下方走行,其舌侧骨板较厚.在标本及影像上的下颌管上壁至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的距离左、右分别为(8.36 +2.34) mm和(8.42±2.42)mm、(7.36±2.21)mm和(7.52±2.18)mm、(3.22±1.40)mm和(3.36±1.85)mm、(2.96±1.54)mm和(2.84±1.55)mm、(3.64±1.72) mm和(3.88±1.76)mm.结论:上颌窦、下颌管至牙根的距离测量,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误入上颌窦和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上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新鲜上颌骨标本10例20侧、成人全牙上颌骨标本18例36侧和20名全牙志愿者,分别暴露出上颌窦粘膜、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牙根和CT连续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上颌窦的形态及其下壁的骨性和粘膜结构,用游标卡尺和CT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测量上颌后牙牙根至上颌窦下壁的距离。结果上颌窦呈三边形或四边形的锥体形腔隙,其下壁常有凸起的骨隔和粘膜隔。上颌磨牙的近中颊根至上颌窦的距离均较舌根、远中颊根近,由近及远依次为近中颊根、舌根和远中颊根。在标本及影像上的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上颌窦下壁的距离分别为(9.30±2.64)mm和(9.50±2.72)mm、(4.50±1.98)mm和(4.60±1.95)mm、(2.02±0.91)mm和(2.18±0.96)mm、(2.06±1.04)mm和(2.26±1.20)mm、(3.74±1.73)mm和(3.82±1.84)mm。结论(1)上颌后牙至上颌窦的距离以第1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2)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误入上颌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新鲜及成人全牙上、下颌骨标本和全牙志愿者,观察下牙槽神经、血管的关系和上颌窦下壁的凸起结构,测量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颌窦的距离和牙槽窝的深度.结果: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分别为(3.22±1.40)mm、(2.96±1.54)mm、(3.64±1.72)mm.上颌窦下壁有凸起的骨隔和黏膜隔,上颌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上颌窦下壁的距离分别为(2.02±0.91)mm、(2.06±1.04)mm、(3.74±1.73)mm.下颌磨牙的牙槽窝深度均大于上颌磨牙相应的牙槽窝.结论: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颌窦的距离和牙槽窝的深度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和误入上颌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30侧标本上测量了上颌动脉的长度和主要分支的起点外径。上颌动脉起点至下颌角的距离为34.8±5.0mm,可供上颌动脉插管参考。上颌动脉翼腭部起点和上牙槽后动脉内、外支分叉点至上牙槽突后端最低点的距离分别为26.3±4.6mm、21.3±3.6mm,对临床上颌前移术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人群颈椎解剖学参数,为设计新型双螺纹椎弓根螺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100名健康人群,完善颈椎CT扫描,在CT片上分别测量C3~7的双侧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长度(包括椎体内长度、椎弓根长度、椎板长度,作为椎弓根螺钉长度设计参考)、进钉外展角和椎弓根峡部的宽度和高度(作为椎弓根螺钉直径设计参考)。计算各测量结果的均值及四分位数。结果 纳入成年健康志愿者100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年龄,体重,合并疾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35.95岁。从C3~7,各参数左右两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椎体平均长度(15.85±1.20)~(19.40±1.50)mm;椎弓根平均长度(5.42±1.06)~(6.03±0.84)mm;椎板平均长度(9.52±1.15)~(10.33±1.58)mm。进钉外展角平均值范围(39.82±2.53)°~(42.56±2.50)°;椎弓根峡部宽度平均值(5.84±0.87)~(7.10±1.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上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取全牙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以眦耳线(CML)为基线连续扫描,采用ADW 4.2重建软件的曲面重组技术(CPR)重建上颌窦,观察上颌窦的位置、形态和测量上颌窦下壁至上颌后牙牙根的距离。在Amira 3D重建软件下重建上颌骨及上颌窦的可视化模型,观察半透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位置及其与上颌牙根的关系。结果 上颌窦系一呈三边形或四边形的锥形腔隙,其下壁常有凸起的骨隔。半透明上颌骨可视化模型内的上颌窦可清晰显示其位置、形态及其与上颌牙根的关系。上颌窦下壁至上颌后牙牙根的距离以第一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前磨牙。上颌窦下壁至左右侧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牙根尖的最短距离分别为(9.58±1.13) mm和(9.64±1.15) mm、(4.54±0.92) mm和(4.60±0.90) mm、(2.13±0.50) mm和(2.21±0.53) mm、(2.19±0.65) mm和(2.27±0.65) mm、(3.94±1.14) mm。结论 上颌窦的3D重建,对指导临床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误入上颌窦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上颌窦筛窦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60个尸头(男34,女26)上观察与测量了经上颌窦筛窦手术时有关的形态结构。眶下孔至眶下缘的距离平均6.8±3.4mm;眶下孔至梨状孔缘距离13.1±4.1mm;筛上颌板长9.1±3.0mm;宽5.4±1.5mm;筛上颌板上缘至后筛板顶的高度为 22. 3±3. 7 mm。筛顶板内缘与筛板间的高度差为 0~4 mm者有 59侧(占 49.2%);4~7mm者有 52侧(占43. 3%);7 mm以上者有9侧(占7.5%)。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和描述翼点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神经外科翼点手术入路精确定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我国吉林地区出土成人完整颅骨50例(100侧),观察和描述各颅骨双侧翼点骨缝形态,测量翼点宽度、翼点中点距颧弓上缘垂直距离、翼点中点与额骨颧突连线距离,对测量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骨翼点骨缝形态可分为蝶顶缝型、颞额缝型、K型、翼上骨型四种。50例(100侧)颅骨中,蝶顶缝型46例84侧(84%),其中宽H型45例80侧(80%)、窄H型2例2侧(2%)、N型2例2侧(2%);颞额缝型2例2侧(2%);K型2例2侧(2%);翼上骨型10例12侧(12%)。翼点宽度:左侧宽度(11.31±3.00)mm,右侧宽度(12.12±4.79)mm,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距颧弓上缘垂直距离:左侧(40.12±3.95)mm、右侧(41.94±4.31)mm,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1, P<0.05);翼点中心距额骨颧突连线距离:左侧(32.13±4.25)mm,右侧(33.71±5.19)mm,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 P<0.05)。结论 通过研究吉林地区国人翼点的形态特征及相关数据资料,为翼点手术入路提供相关参考数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牙齿松动、牙槽骨形态异常情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牙周疾病的概率有所增加。 目的:分析正畸牙移动对牙槽骨形态及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纳入62例正畸治疗患者,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8-30岁,正畸治疗6个月后,利用三维锥形束CT机扫描患者上、下颌骨前牙区、后牙区、中切牙牙槽区,以及两侧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槽间隔的骨密度。 结果与结论:正畸治疗6个月后,所有患者牙齿坚固,未见异常动度,牙龈颜色呈现健康的粉红色,质地坚韧而不活动,探诊时无出血情况。正畸治疗前,上颌不同牙槽间隔牙槽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同一牙槽间隔正畸治疗6个月后的骨密度低于治疗前(P < 0.05);下颌牙槽骨密度变化与上颌一致;上颌牙槽骨正畸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均高于下颌牙槽骨  (P < 0.05)。表明正畸治疗修复后可能出现下颌牙槽骨密度降低高于上颌牙槽骨的情况,但对整体正畸效果无明显影响,不影响牙槽骨形态和健康状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牙槽后动脉(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为上颌窦底提升术等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5年6—12月,对10%甲醛溶液固定的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PSAA进行解剖,观察PSAA的走行特点。分别以上颌窦底、牙槽嵴顶为参照面分为上颌窦底组、牙槽嵴顶组,以上颌第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第一前磨牙为标志点,分别测量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 PSAA由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前发出,沿上颌骨体颞下面下行,发出分支与上牙槽后神经伴行进入牙槽孔;继而在上颌体内或上颌窦黏膜外经过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上方呈弓形向前上内走行,并发出分支止于上颌磨牙及前磨牙牙槽突颊侧牙根和黏膜。PSAA在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处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15.57±0.53) mm、(16.07±0.30) mm、(18.96±0.43) mm、(21.27±0.61) mm,与上颌窦底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6.68±0.26)mm、(7.26±0.34) mm、(8.54±0.45) mm、(9.81±0.43)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PSAA在由上颌第二磨牙向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走行过程中,与上颌窦底和牙槽嵴顶的距离均在上颌第二磨牙处最短,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距离逐渐加大,准确测量PSAA在不同标志点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为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有助于减少术中PSAA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