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在甘肃省兰州河口地区进行蒙古白蛉及中华白蛉感染人株及犬株利什曼原虫,计解剖蒙古白蛉323只,阳性58只(17.9%),中华白蛉53只,阳性23只(41.5%)。前者鞭毛体多在白蛉的胃及后肠部,但亦可发展至前胃部。后者鞭毛体多在胃及前胃部,但亦可在后肠部发现。2.两种白蛉对黑热病原虫的感染率有显著性的差别。但都具感受性,在兰州地区中华白蛉为主要传病媒介,蒙古白蛉次之,但从流行病学上,蒙古白蛉占该地区白蛉密度的94.3%,而中华白蛉仅占5.7%,蒙古白蛉的媒介作用不容忽视的。3.使用蒙古白蛉消化道内的鞭毛体,腹腔注射给健康田鼠三只黄鼠二只,皮肤划痕接种一只未获结果。  相似文献   

2.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系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所致,通过白零蛉传播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现对我院1998年—2003年收治的26例患儿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动基体膜蛋白11(KMP11)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牛痘病毒、疱疹性口炎病毒、腺病毒血清型5、刚地弓形虫和蜥蜴利什曼原虫等微生物介导的利什曼原虫KMP11疫苗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4.
用分子杂交技术分析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2)P和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Southern 杂交法分析了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四川人株),四川犬分离株(四川犬株)及蜥蜴利什曼原虫k-DNA微环同源性。结果表明,形态上不能区别的利什曼原虫k-DNA 微环同源程度有种和株水平的差异。用电镜观察四川人株和四川犬株k-DNA 网,测得两者微环周长相同。  相似文献   

5.
预防方针黑热病的传播机转: 黑热病的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由于黑热病人及利什曼病犬(病源)被白蛉叮咬而进入白蛉体内(传播媒介);经过发育和繁殖后,又由于白蛉再次叮咬健康人(易感染者),而把黑热病传播开。在中国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针对上述情况,扑灭中华白蛉,切断传播环节是黑热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治  相似文献   

6.
陆长春  丁敏侠 《吉林医学》2013,34(23):4863-4864
<正>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疫源地在我国西北部以高原山区为主,陇南邻川北地区为原始的黑热病发源地之一。其他地区因病例散发,临床医师诊治经验不足,易出现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7.
唐光敏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1):129-130,133
黑热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a)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在非疫区由于认识不足,常引起误诊。  相似文献   

8.
<正>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于人体巨噬细胞中,有效地逃避了机体免疫系统对它的作用,引起人的利什曼病。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利什曼原虫侵入人体后,原虫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观察,1975年Zuckerman 曾对此做过详细的综述。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利什曼原虫寄生后,引起的一系列免疫系统的特殊反应,以及利什曼原虫免疫逃避机理,还没有一个十分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危险因素,为探索犬源型黑热病防控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确定文县兴隆村和迭部县洛大村为研究点。入户调查家犬的基本状况和症状体征,采集犬血并用PCR方法开展检测。运用IBM SPSS 23.0、Pearson 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评估犬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阳性感染犬之间的影响关系,筛选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2县家犬537只,利什曼原虫PCR 检测阳性率41.15%(221/537)。单因素回归显示豢养方式(χ2=12.357,P<0.05)、精神是/否活跃(χ2=11.883,P<0.05)、眼睑有/无分泌物(χ2=4.314,P<0.05)和趾甲是/否增长(χ2=37.292,P<0.05)4个变量与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犬的性别、犬龄、身高、体重、品种、犬毛长短6个变量之间与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犬的豢养方式[OR=3.051,CI=(0.965~9.645)]与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在甘肃省文县、迭部县存在大量利什曼原虫感染犬,犬放养是当地家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危险因素,应加大群众防治黑热病意识,改善管理犬只方式,疾控部门加强犬监测,对有症状犬采取淘汰措施,减少黑热病传染源。  相似文献   

10.
双氢青蒿素治疗鼠内脏利什曼病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治疗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鼠内脏利什曼病的疗效。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腹腔感染金地鼠,两周后分为小剂量治疗组(n=5)、大剂量治疗组(n=5)及对照组(n=5)3组开始治疗。小剂量治疗组每天每只给予双氢青蒿素25mg/kg,大剂量治疗组每天每只50mg/kg,对照组给予植物油,口服途径给药,每天一次,3组均持续治疗14d。治疗结束后7d剖杀3组金地鼠,通过有限稀释法及LDU计数法计算各鼠肝、脾内寄生的虫数。结果 双氢青蒿素小剂量治疗组及大剂量治疗组治疗鼠内脏利什曼病的有效率均为80%;有限稀释法显示,小剂量治疗组的脾脏抑虫率为79.11%,肝脏抑虫率为86.21%;大剂量治疗组的脾脏抑虫率为83.77%,肝脏抑虫率为87.13%。LDU计数法获得的结果与有限稀释法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脾脏和肝脏的抑虫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首次报道双氢青蒿素对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鼠内脏利什曼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从感染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仓鼠的肿大趾跖部位,切取病变组织,电镜观察原虫形态。无鞭毛体平均长度3.64μm。表膜分内外两层。膜下微管中心间距55.2nm。膜下微管总数约100~110根。鞭毛袋内藏鞭毛。鞭毛从基体发出。基体后部鞭毛公式为“9×2+O”,前部为“9×2+2”。动基体腊肠状。内腔中有高度弯曲的DNA纤丝。动基体有时与线粒体相连,表明前者具线粒体功能。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利什曼原虫相似。但原虫长度、膜下微管中心间距及膜下微管数有一定区别,可能为利什曼原虫的虫种鉴定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利什曼原虫特别是对从貉分离的利什曼原虫无鞭体进行了超微结构的研究,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初步认为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群相似,并首次报道在其胞浆中发现的“包函体”样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现阶段新疆喀什地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比较PCR和ELISA检测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效能。方法选取2009年9月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流行严重的1县3乡四个调查点,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帮助下,采集黑热病患者及其家属和邻居的血液样品,分别编号,每份血样分抗凝血和非抗凝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特异性抗体;用两组PCR引物RV1、RV2和K13A、K13B检测血样中利什曼原虫特异DNA片段。结果PCR法阳性检出率为82.67%,ELISA法阳性检出率为69.33%。结论现阶段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感染率仍然颇高,尤其表现在与患者密切接触的的患者家属和邻居;PCR是检测无症状感染较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利什曼原虫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影响数百万人的健康。近年来利什曼原虫病有增加趋势。它可分为三个类型:即皮肤型,皮肤黏膜型和内脏型。只有皮肤型能自愈,其他两型的自然感染过程导致严重的后果。该病痊愈后能产生稳固的免疫力,为用疫苗防治利什曼原虫病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陈述了各类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的基因分析与同源性。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为探针,与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进行Southem杂交,确定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该基因的变化,并将该基因序列测定后,进行DNA序列数据库检索,分析其同源性,并进行数据库登记。结果:杜氏利什曼原虫不同地域株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中均含有该基因,并且无明显定位变化,整个基因在DNA数据库中无完全DNA同源序列,在GenBanK中的序列号为3280。结论:该抗原基因是利什曼原虫保守基因。  相似文献   

16.
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以白蛉为传播媒介所引起的地方性传染性寄生虫病,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目前我国北方省份仍有少量散发病例,在长江以南地区尚没有黑热病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物资和人员的全球化流动,黑热病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组织胞浆菌病容易误诊。现将湖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确诊病例合并败血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杜氏利什曼原虫中国株感染BALB/c、DBA/1、ICR和615四个品系小鼠,发现此四品系小鼠对该病原体的易感性和受染后的免疫反应各不相同,各品系小鼠受染后分别呈现自愈、潜伏和发病状态,与人群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的易感性和免疫反应类型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深圳市1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溯源分析以确定感染虫株。方法 收集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确诊1例黑热病病例的骨髓穿刺液和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对血液样品采用内脏利什曼原虫快速诊断试剂(rk39)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并提取全血DNA,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Ⅰ(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 ITS-1)序列并测序比对,同时基于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黑热病,患者血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PCR扩增出ITS-1基因产物序列与预期大小一致,经NCBI数据库中比对,与婴儿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对扩增的ITS-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到一个分支,且与所选的参比序列中的KC347299距离较近。结论 深圳市1例黑热病病例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在我国仍时有发生,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诊断技术,积极配合使用新的诊断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同...  相似文献   

19.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检视,可用所抽出之骨髓液做成涂片,以瑞忒 Wright 氏或其它常用之血片染色液染色后进行鏡检。杜氏利什曼原虫只有在昆虫体内或培养基上可发育生出鞭毛,于人体内呈无鞭毛之利什曼原虫型;虫体为圆或卵圆形,大小约为红血球的五分之一至七分之一,但也有较大者,我们曾见到过大到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地中海盆地是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利什曼病的地方病区域。过去几年间随着H IV感染的出现,这一地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显著增多,成人尤著。而且这些患者中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皮肤损害屡见报道。病例报道:一35岁葡萄牙女性———从1997年开始静脉吸毒的H IV阳性患者———2000年患内脏利什曼病,2001年和2002年中数次发作,均采用五价锑盐(锑酸葡甲胺)、脂质体两性霉素B及锑酸葡甲胺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成功。内脏利什曼病第二次复发治疗几周后,体检发现患者面部出现红斑性丘疹,无自觉症状,随后波及躯干和上肢。皮损活检标本组织学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