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荔湾区已婚妇女5年妇科病普查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荔湾区已婚妇女妇科常见病患病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 :对 1998年~ 2 0 0 2年连续 5年广州市荔湾区妇科常见病普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 :1998年~ 2 0 0 2年妇科常见病的患病率分别为 3 0 .3 %、3 1.8%、3 2 .2 %、3 0 .1%、2 8.0 %、呈下降趋势 (P <0 .0 1) ,慢性宫颈炎 (宫颈糜烂 )、阴道炎、子宫肌瘤排在疾病谱的前三位 ,轻度宫颈糜烂、外阴炎、盆腔炎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 (P <0 .0 1) ;而中度宫颈糜烂的患病率则有所上升 (P <0 .0 1) ,子宫肌瘤、阴道炎的患病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应对妇女加强宣传教育和保健工作 ,及早发现疾病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林应青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090-1091
目的:探讨母婴传播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病程的变化情况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的表达。方法:对62例母婴传播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连续10a~13a监测其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62例对象中,47例未经任何治疗者在13年中有3例出现ALT升高,3例HBVM模式发生改变。15例经抗病毒治疗者有7例出现ALT升高,只有2例HBVM模式发生改变。结论:经母婴传播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没有出现明显的三个临床阶段,其乙型肝炎e抗原转换率只有8.1%,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反而引起肝细胞破坏。  相似文献   

3.
35年(1964~1999年)大肠癌住院病例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动态分析 35年来大肠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变迁。方法 应用我院 196 4~ 1999年大肠癌住院病例 375 1例分析发病情况、发病年龄、性别及部位构成的变化。结果 从 196 4年至 1999年 ,大肠癌病例数明显上升 ,其中男性稍多 ,但女性构成比呈上升趋势 ,男女比从 6 0年代的 1.6∶1下降至 90年代的 1.3∶1;发病年龄高峰后移 ,中位发病年龄由 48岁上升至 5 3岁 ;发病部位直肠癌为主 ,占 70 % ,但呈下降趋势 ,自 90年代以前的 74%下降至 90年代的6 7% ;而同期呈明显增加的是右半结肠癌和乙状结肠癌。结论 大肠癌发病呈上升趋势 ,女性患者比例增加 ,发病年龄高峰后移 ,发病部位仍以直肠为主 ,但有向近侧大肠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15年儿童传染病住院病种和病死率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西安市1989~2003年0~14岁住院患儿传染病病种构成和死亡率变化.方法将近15年西安市第八医院住院的全部传染病患儿分为1989~1993年、1994~1998年及1999~2003年3个年段,对各年段17种传染病的构成比和病死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0~14岁儿童17种传染病住院例数占同期传染病住院总例数的比率逐年段下降.其中猩红热、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白喉、伤寒、百日咳和风疹等住院患儿均显下降;麻疹、乙型肝炎住院比例相对上升,其它细菌性腹泻近5年住院比例亦有所上升.儿童传染病总病死率从2.25%降至0.32%,各型传染病病死率均逐年段下降.结论15年来儿童传染病住院比例及病死率显下降,目前需重点加强对乙型肝炎和细菌性痢疾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应用ELISA方法对 5 82 4 1名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了血清HBsAg、抗 HBc、HBeAg和抗 HBe检测。结果  2 0 0 0~ 2 0 0 4年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血清HBsAg、抗 HBc、HBeAg和抗 HBe总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依次为 4 .39%、3. 85 %、3. 4 7%、2. 84 %和 2 4 3%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88. 4 1,P <0 . 0 1) ,每间隔 1年及其以上的两个年度的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 1)。结论 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HBV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普法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总载脂蛋白E(apoE)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高脂血症患者每晚顿服普法他汀 2 0mg 4周 ,比较服药前后血清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apoA、apoB、apoE及脂蛋白 (a) [Lp(a) ]水平的变化。结果 :用药后血清TC及TG分别下降 2 0 .3%及 8.7% (P <0 .0 0 1,<0 .0 5 ) ,LDL C下降 2 3.1% (P <0 .0 1) ,apoB及apoE分别下降 12 .9%及 32 .5 % (P<0 .0 5 ,<0 .0 0 1) ,apoA1增加 7 3% (P <0 .0 5 )。apoE下降幅值分别与其自身基础和TG及LDL C基础值呈正相关(P <0 .0 1,<0 .0 1,<0 .0 5 )。HDL C呈增高趋势 ,Lp(a)改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普法他汀能导致血清apoE水平显著下降其可能参与了抗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唐建国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4):3324-3325
目的:了解浮山县1997年至2006年乙型肝炎发病情况及与乙肝疫苗接种的关系。方法:对10a的乙型肝炎疫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10a来我县乙型肝炎发病率逐年升高,占肝炎发病总数比例亦呈逐年上升趋势。以2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3.56:1,职业以农民为主,城镇发病率显著高于农村。0岁~7岁儿童乙肝发病率与乙肝疫苗接种呈负相关。结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乙肝诊断水平的提高,使我县乙肝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使0岁~7岁儿童乙肝发病率下降。今后在乙肝防治工作中,除继续提高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同时,必须制订针对其他人群的免疫方案扩大疫苗接种范围,以降低人群的乙肝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5a来我院剖宫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掌握剖宫产.方法:统计近5a分娩总数、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围产儿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近2a剖宫产率升高明显,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5a来剖宫产指征顺位发生了明显变化,“胎儿宫内窘迫“渐占首位,“社会因素“剖宫产增多;剖宫产产后大流血行子宫切除机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结论:手术均存在着意外及风险,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重视孕妇心理状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针对我院近 5 a来临床用血总量不断上升 ,对我院 5 a成分输血率统计制表 ,结合临床应用与本科室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以全血 2 0 0 m l为 1单位 (U ) ,成分血均以 2 0 0 ml全血分离提取为 1单位 (U)。成分输血率% =成分血 U÷ (全血 U +成分血 U )× 10 0 %。结果 :成分输血应用率由 1999年的 2 6 %上升到 2 0 0 3年的 90 %。结论 :成分血以其疗效高、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加上医院对输血各方面的管理 ,使用血逐步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10.
百色地区食物中毒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百色地区近 3年来的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首次调查分析 ,1997~ 1999年来的食物中毒为 31起 ,中毒人数 75 3人 ,死亡人数 9人 ,分析结果表明 :1999年发生率与往年相比有明显上升 ,比 1998年增加 12 .9% ,比 1997年增加 5 0 % ,呈逐年增高趋势。农村食物中毒起数均高于城市。提示应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血清铁蛋白测定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 (SF)在肝损伤时的变化 ,将SF用于肝损伤评估的可能性。方法 :对 7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HB)、78例甲型病毒性肝炎 (HA) ,3例药物性肝炎 (DIH)患者用ELISA法定量测定其血清铁蛋白 ,用化学法测定其谷丙转氨酶 (ALT)、血清总胆红素 (TB)。结果 :HA ,HB及DIH的急性期SF和ALT均明显增高 (P <0 .0 1)。HA恢复初期多数患者ALT恢复正常 ,SF虽然有下降但仍未正常 ,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 (P <0 .0 1)。ALT、TB正常的HB患者有SF增高 (P <0 .0 5 ) ,ALT、TB异常的HB患者SF明显增高 (P <0 .0 1) ,并与ALT和 /或TB呈正相关。DIH急性期SF极度增高。重症肝炎ALT下降时 ,有SF持续升高。结论 :血清铁蛋白检测是评价肝功能的又一实验室指标 ,其比ALT更能反映肝损害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检测血清铁蛋白在肝损伤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SF在肝损伤时的变化并分析用于肝损伤评估的可能性。 方法 对 10 2例HB、86例HA、5例DIH患者用ELISA定量测定其SF ,用化学法测定ALT、TB。 结果 HA、HB及DIH的急性期SF和ALT均明显增高 (P<0 0 1)。HA恢复初期多数患者ALT恢复正常 ,SF虽然有下降但仍未正常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LT、TB正常的HB患者SF明显增高 (P <0 0 1) ,并与ALT和 /或TB呈正相关 ;DIH急性期SF极度增高。重症肝炎ALT下降时 ,有SF持续升高。 结论 血清铁蛋白检测是评价肝功能状态的实用指标 ,比ALT更能反映肝损伤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59 434例就诊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出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统计分析我院1993-1999年共59434份血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HBV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运用χ^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6.23%,并由1993年的67.65%呈减少趋势至1999年的45.33%;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中,常见模式9种,少见模式18种,其中(1)人工主动免疫模式(仅抗HBs阳性)检测率由1993年的10.80%呈逐年增加到1999年22.00%;(2)乙肝病毒携带者从1993年的22.67%呈逐年减少趋势至199年的18.19%。结论:乙肝标志物检出模式的动态分析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宁市人群乙型肝炎免疫状况10年间动态变化。方法:取1990、1995、1999年3年检测结果代表1990-1999年1990-1999年10年间的免疫动态,以乙肝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3次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10年间变化不明显,抗-HBs和抗-HBc差异极显-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3次结果经统计检验无差异,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差异具极显性,乙肝标志物阳性模式也有明显改变;抗-HBs单项阳性统计差异极显,而抗HBs-和抗-HBc同时阳性统计差异不具显性。说明自然感染的免疫印变是恒定的。结论:南宁市人群的乙肝免疫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5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慢性轻度组21例,慢性中度组19例和慢性重度组5例;同时选择1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降低(P<0.05),而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和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水平升高(P<0.05)。慢性轻度组、慢性中度组和慢性重度组3组间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患者血清TT3、TT4、FT3水平逐渐降低,而rT3、TBG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反映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动态监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xamine changes between 1991 and 2003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recognised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Australia. DESIGN: We compared self-reported GP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1990-91 Australian Morbidity and Treatment Survey (AMTS) with those from the 1999 and 2003 Bettering the Evaluation and Care of Health (BEACH) surveys, after standardisation for age and sex to the respective sample frames. AMTS and BEACH are cross-sectional, paper-based, national surveys. PARTICIPANTS: Three random samples of 473 (1990-91), 980 (1998-99) and 1008 (2002-03) GPs who had claimed at least 1500 A1 (ie, general practice) Medicare items in the preceding year (in the AMTS) or 375 general practice Medicare items in the preceding 3 months (in the BEACH surveys). MAIN OUTCOME MEASURES: Changes in distribution of GP sex, GP age, number of sessions per week, practice size and location, country of graduation, and postgraduate training. RESULTS: Between 1991 and 2003,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GPs rose from 19.3% to 35.2%; GPs aged < 35 years dropped from 22.3% to 10.0%, and those aged >or= 55 years increased from 21.4% to 31.6%. Between 1999 and 2003, the proportion of male GPs working < 6 sessions/week increased from 6.1% to 11.4%, while the proportion working >or= 11 sessions/week fell from 23.8% to 17.1%. Between 1991 and 2003, the proportion of solo practitioners nearly halved (25.5% v 13.7%); the proportion of GPs in practices of >or= 4 partners increased from 34.3% to 59.8%; the proportion of Australian graduates fell from 81.4% to 72.2%; and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s from Asia and Africa increased.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proportion of GPs with Fellowship of the Royal Australian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more than doubled (17.8% v 36.4%). All of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1). CONCLUSION: Chang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actising GP population will affect consultative services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for these services. These chang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workforce planning.  相似文献   

17.
1990年9月对武汉市某医科大学379名新生入学时进行了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标志(HBVM)的血清学检查,结果:乙肝感染率为37.73%,HBsAg、HBeAg、HBcAb、HBeAb、HBsAb的单项阳性率分别为9.76%、1.06%、9.23%、1.32%和26.65%。1993年5月进行HBVM复查,总感染率32.72%,单项阳性率分别为10.29%、1.85%、10.23%、0.53%和19.26%。经有关传播因素的调查,乙肝感染与注射史、接触史等无明显联系。结果提示当前大学生中有1/3感染或感染过HBV,还有2/3的学生是HBV的易感者。建议加强对易感医学生进行乙肝疫苗免疫。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前S_1抗原及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合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肽及其免疫抗体制备的试剂,检测19例急性、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前S1抗原和抗体。结果:前S1抗原及抗体的阳性率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84.2%和89.5%,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25.0%和84.2%。前S1抗原在血清学表达上与HBV DNA、HBeAg的阳性符合率分别高达89.3%和87.5%。前S1抗体与抗 HBs在体内有明显相伴随关系。提示:前S1蛋白是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而前S1抗体反映疾病的恢复和病毒的清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区献血员的管理及筛查情况。方法:随机采集了我区4个盟市血站503份合格献血员血样,并进行了相关调查,采用ELISA法复检。结果:HBsAg阳性率为1.99%(10/503);抗-HBc阳性率15.90%(80/503);抗-HBs阳性率21.87%(110/503);抗-HCV阳性率2.19%(11/503),其中HBV、HCV双重感染的8例,HBsAg、抗-HBc双阳性3例。对抗-HBc、抗-HBs双阳性以及单纯阳性者经PCR法检测HBVDNA均为阴性。结论:说明我区血站管理及对献血员筛查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献血员筛查抗-HBc对预防输血后乙肝无多大价值,应把重点放在选用灵敏度高的试剂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20.
HLGR肠球菌的检测及肠球菌耐药性变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HLGR)的肠球菌的检出情况及肠球菌耐药性变迁。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抗生素敏感试验检测1999—2000年和2003—2004年两个时期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肠球菌。结果在1999—2000年间,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肠球菌的检出率是40.0%(16/40),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氯霉素、氨苄西林、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分别是65.0%(26/40)、70.0%(28/40)、55.0%(22/40)、42.5%(17/40)、7.5%(3/40)、27.5%(11/40)、0,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在2003~2004年间。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肠球菌的检出率是50.0%(30/60),肠球菌对上述相应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是80.0%(48/60)、61.7%(37/60)、55.0%(33/60)、38.3%(23/60)、53.3%(32/60)、51.7%(31/60)、8.3%(5/60),检出1株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占1.7%)。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区HLAR肠球菌的检出率在逐渐增加。肠球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除四环素、利福平和氯霉素外,其余均呈增加趋势,万古霉素仍是治疗肠球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临床上治疗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必须根据分离株的耐药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