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回顾总结了近10年来中医药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研究概况,包括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单味药治疗、虫类药治疗、实验研究等内容。肯定了中医药的疗效,并提出应加强临床科研设计和基础研究,开发新剂型。尤其是胰岛素抵抗与本病有着密切联系,应重视这方面研究,使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更上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该方的治疗方法和作用机制,揭示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机理。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老年中风探讨青海省人民医院王双印,王德琪,褚龙,唐彦中国外运青海公司医务室王天祥本组重点介绍家庭病床46例老年中风患者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运用中医药的临床辩证和治疗经验,并对老年中风的康复、治疗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4.
辨治中风后遗症7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辨治中风后遗症70例方毓萌(安徽省歙县人民医院245200)关键词:中风后遗症;辨证论治;偏瘫汤中图法分类号:R255.2;R743.3自1988年以来,笔者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70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0例,门诊44例,住院26...  相似文献   

5.
王琦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27(12):1682-1683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19例,观察组以针药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以单纯内服中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有效率为78.9%,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中风是临床常见病,中风后抑郁症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中医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该文现以中风后抑郁症为研究对象,从祖国传统医学的角度,浅析其病因病机,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了解目前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治疗现状。方法:通过查阅2013年上半年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康复保健3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风后抑郁症越来越多地成为中风后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尤以针药并用和针灸治疗疗效突出,心理调护及后期康复治疗发展显著。结论: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无副作用、经济安全等优点。但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未完善。但仍不可忽视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有效性、优越性,该文对优选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药疗法作了探讨。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治疗及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方“中风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方法应用自拟方“中风汤”治疗中风后遗症156例。结果治愈138例,显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6%,治愈率88%,无效率4%.  相似文献   

8.
中药现代研究的回顾与研究思路、方法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总结为5种:分离、提取有效成分,发展为化学药物;把中药当作植物药。套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医药(西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利用西医“病”的研究模型筛选研制有效中药及中药复方;套用现代最新科技方法(包括基因研究方法)按西医药对“病”的认识筛选中药及其提取物、有效部分、成分;利用西医药对疾病的认识。联系、分析中医药在治疗上应用的对该病有效的方、药,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中药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上应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医药临床为依据;注意吸收、消化和引进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中医药理论指导有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化发展和预后的基础研究;注意研究中医“辩证论治”与个体化用药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水肿的中医治疗马(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中风,水肿,中医药疗法中风患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出现肢体水肿,且多见于瘫痪肢体。中医认为这种水肿属“阴水”与“脾虚运化失司”、“肾虚气化不利”有关。治疗应着重补脾益肾,临床上可分为两...  相似文献   

10.
整体疗法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的体会(附10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健 《广西医学》1999,21(4):769-771
本文综合运用针灸、推拿、药物、心理治疗及动能训练等,整体治疗中风后遗症108例。目的是总结整体疗法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和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本组108例为CT检查诊断为中风后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遗下的后遗症的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68例;年...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徐吉祥教授运用中医理论,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认为LADA的病机关键为气阴两虚、肝郁血瘀,应以扶正祛邪、平调气血为治则,益气滋阴健脾、疏肝补血活血为具体治法。通过微观辨病与宏观辨证,自拟消抗丸方加减,并予小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经个体化治疗后,在控制高血糖、改善临床症状和胰岛素抵抗、治疗糖耐量低减、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是目前治疗LADA的一种有效而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对照组单纯服用三九胃泰颗粒,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组各证型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优于单纯内服三九胃泰颗粒。  相似文献   

13.
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肝脾相关"理论可运用于小儿治未病,小儿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等疾病的诊治,亦可运用此理论。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需健脾疏肝,病后调养应健脾调肝;小儿脾胃疾病除了运脾开胃,还应疏肝清肝、调畅气机;小儿肝胆病除了疏肝利胆,还应健脾化湿;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需抑木扶土、肝脾同治。正确理解"肝脾相关"理论并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肝脾同治,对提高儿科诊治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退黄效果。方法将5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熊去氧胆酸片加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水煎内服,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片内服。结果在改善症状、肝功能复常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益气活血通络中药可以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收到较好的疗效,延缓肝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丁平 《中国医学创新》2013,(28):124-125
目的:探讨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5.0%(30/40),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5%(37/4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补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确切,且提高了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脾虚肝郁为本病的病机关键。脾胃虚弱,水湿內盛,肠腑湿热,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本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治以健脾疏肝、温清并用法,善用自拟肠复安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用复杂网络挖掘分析冠心病证候-治法-中药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冠心病证候、治法和药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调查301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信息;基于冠心病个体化诊疗信息平台,用复杂网络挖掘分析冠心病患者证候-治法-用药关系。结果:冠心病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气滞、血虚。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复杂关联的治法主要有活血、清热、补气、化浊(痰)、养阴、温阳、宣痹,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复杂关联的药物主要有黄芪、陈皮、地黄、川芎、白术、桃仁、茯苓、甘草、半夏、泽泻、赤芍、当归、丹参、枳壳、桂枝、麦冬,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关联的药物功效有止痛、化浊(痰)、清热、活血、补气、凉血、利水、化瘀、解毒、补血、理气、安神、补脾、调经、通便、润燥、散结。结论:冠心病中医临床诊疗符合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治疗冠心病的清热治法、解毒治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法、温肾阳法与温心阳法对冠脉结扎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通过冠脉结扎法制备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5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温心阳法组、温肾阳法组、益气温阳法组、模型组以及假手术组5组,每组各10只。各药物组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HE染色光镜下、透射电镜下分别观察心肌细胞病理形态结构及超微结构。结果:各治疗组大鼠BNP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益气温阳法组及温肾阳法组治疗后血清BNP水平低于温心阳法组(P〈0.05);益气温阳法组和温肾阳法组左室收缩压(LVSP)均高于温心阳法组(P〈0.01);益气温阳法组降低左室舒张末压(LVEDP)疗效优于温心阳法组(P〈0.05),与温肾阳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温肾阳法组+dp/dtmax高于温心阳法组(P〈0.05),与益气温阳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益气温阳法组及温肾阳法组-dp/dtmax高于模型组(P〈0.05),低于假手术组(P〈0.05);益气温阳法组、温肾阳法组大鼠LVMI低于温心阳法组(P〈0.01);三组均可改善心衰大鼠心肌细胞病理形态结构及超微结构,益气温阳法组及温肾阳法组较温心阳法组更佳。结论:益气温阳法、温肾阳法及温心阳法均可改善心梗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脏功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心肌细胞病理形态结构及超微结构,干预心室重构;温肾阳法及益气温阳法疗效更佳,提示温肾助阳是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9.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气虚和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并拟定补中益气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文章对何为"阴火"、脾胃气衰和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阴火"内生、"阴火"和"脾胃气虚"有什么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举临床验案,阐明了补中益气实质上是扶正祛邪,反映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与方法:对30例慢性心衰患者在益气养阴活血治疗方法基础上,配合中医养生指导,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显效16例(53.33%),有效10例(33.33%),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气阴两虚是心衰的基本病机,益气养阴活血法为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辅以中医养生指导,让慢性心衰的治护工作更能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新的防病治病观念。二者配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