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用发汗药汗解太阳病表证虽据其有汗无汗、脉象浮紧浮缓等表现划分为表虚中风、表实伤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气,理致则一。尽管服麻黄汤或桂枝汤有啜粥与不啜粥的区别,但覆取微似有汗的原则相同,因以汗出方式祛除邪气,故“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的告嘱。要想祛除邪气,必须掌握汗出的程度,“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汗出适度,则邪去病解;发汗大过,则损阳伤正,变证  相似文献   

2.
<正> 一、解表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它与发汗、解外、解肌有何不同? 答:解表法的主要作用是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它与发汗、解外、解肌,都是祛除表邪的意思,但其涵义稍有不同。发汗,是服药后必须温覆,必须达到出汗的目的。解外,其义同解表,都是以祛除表邪为目的,但是服药后听其自然,不用温覆,也不一定必须发汗。如《伤寒论》“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可为例证。解肌,一般是指邪在肌腠的治法而言,专为表证之表疏有汗者而设。  相似文献   

3.
李宇铭 《江苏中医药》2008,40(11):21-23
桂枝汤能发汗解表是众所周知的,而除此之外,桂枝汤尚能够通过调和脾胃营卫,使三焦通畅,阴阳调和,"非发汗"而解表.从这条非发汗的路径来看,桂枝汤能否使汗出,不能单看方药,必须考虑到体质因素.服用桂枝汤后的汗出,是这两条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讨论桂枝汤是属治表还是治里之剂的问题时,需要从证情及有否温覆和啜粥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王廷治  胥燕 《河南中医》2012,32(2):148-149
临床上采用桂枝汤治疗疾病时,护理上具有一定的特色:药物炮制时必须“嚼咀三味”,煎药时必须“微火煮取”,用药后须“啜热稀粥,温覆令一时许”,发汗时须令“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病轻者“不必尽剂”,病重者“日服二三剂”,反烦者,加刺风池、风府.自汗者“先其时发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服用桂枝汤后采用不同将息法对发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伤寒论》中记录服用桂枝汤后不同将息法、汗出及转归的条文进行总结,并参考《医宗金鉴》《伤寒论讲义》《注解伤寒论》等相关专著及相关期刊文献,分析将息法与汗出及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服用桂枝汤后将息如法则遍身执水执水似有汗而病除;将息不及则汗出不彻,将息太过则大汗出,两者均可致病不愈或变生他证。结论:服用桂枝汤后的正确将息法为每次服用一升,服药后啜热稀粥,温覆,令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若服用后汗出病瘥则停后服,若不汗可依次更服,并可增至二三剂。  相似文献   

6.
温覆小议     
温覆是仲景微发汗的辅治方法之一。其作用机制不外借助加盖衣被保持的温度与所服药物的辛散之力相合,犹如风火相煽,使热气迅速流遍全身,营卫通利而汗出。因此,徐灵胎说;“如发散之剂欲驱风寒出之于外,必热服,而暖覆其体,令药气行于荣卫,热气周遍,挟风寒而从汗解,若半温而饮之,仍当风坐立,或仅寂然安卧,则药留肠胃,不能得汗,风寒无暗消之理,而荣气反为风药所伤矣。”此法简便易行,妇孺皆知,但用之不当,则欲速不达而反受其害,或汗出不透,恋邪生变;或汗出太过,亡阳绝命。笔者常  相似文献   

7.
从桂枝汤及其服法谈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琪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3):183-183
桂枝汤是仲景为太阳中风而设之方,主治营弱而卫强的外感风寒表虚证,症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以治卫强;芍药苦平,补益阴血,以治营弱;生姜辛散,以助桂枝散邪;大枣甘温,以助芍药养阴;炙甘草调和诸药。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其服法有以下特点:①药后啜粥:可以助药力,益胃气,易汗出。②温覆微汗:温覆能助卫阳,利于出汗;微汗是防过汗伤正或发汗太骤,驱邪不尽。  相似文献   

8.
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桂枝汤为群方之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里把桂枝汤均列为第一张方剂,是耐人寻味的。其加减方剂,向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方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并有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这一涵义。方中五味药物,分阴阳两类,即桂枝、生姜为阳,芍药、大枣为阴,至于炙甘草则介于阴阳之间而能兼顾。本方的配伍意义:桂枝、生姜辛温为阳能发散卫分风邪,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滋荣分之阴,炙甘草温中补气,兼调荣卫而谐和阴阳。凡服桂枝汤,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并应温覆衣服,微似汗出为佳。若发汗不出,或汗  相似文献   

9.
护理方法与疾病的康复有密切关系,而药后护理无疑将对药物的显效起促进和保障作用。《伤寒论》所述的药后护理法,内容十分丰富,可作为药后护理的典范。一、吃热粥《伤寒论》药后食粥有二方面含义: 一为借谷气充汗源,借热力鼓舞卫阳,驱邪从汗而解。如服桂枝汤后,仲景嘱日“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其发汗力较弱。然药后用粥,既可助药力以发汗,又不致汗出“如  相似文献   

10.
总结李士懋教授临床应用桂枝汤的经验。从理、法、方、药多个角度,阐释桂枝汤的内涵、桂枝汤方证与其衍生方变化发展的关系。认为桂枝汤注重方根搭配,桂枝汤不仅是汗剂,亦是补剂,为轻补阴阳之剂,且其衍生多方,在临床过程中无论内伤外感皆可使用。并在桂枝汤"将息法"基础上总结出"辅汗三法"(连续服药、啜粥、温覆)以协助发汗、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1.
郑志攀 《河南中医》2024,(5):655-658
汗法是太阳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文中所载常见的误汗原因有:辨证失误,方证不符;病轻药重,耗伤气阴;病重药轻,病势难截;误治兼加,头绪繁杂;体质偏颇,变证叠出;火疗取汗,误治生变。为避免误汗,临证应注意方证相应,汗法主要适用于太阳伤寒及中风证,伤寒为表实证、中风为表虚证,表实证多用麻黄汤,表虚证多用桂枝汤。同时还需注意兼夹病证,随证治之。注意方药轻重缓急,发汗不及可更作服或温覆及啜热稀粥,若发汗太过,则可用温粉粉之。《伤寒论》中的发汗方法多指辛温发散法,另外还有温针、火灸等方法,临证应选择合适的发汗方式。注意因人制宜,酒客、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虚寒者慎发汗,在选择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峻剂时,还要考虑到患者体质的强弱。  相似文献   

12.
李士懋教授据桂枝汤将息法,提出了辅汗三法,即连服、啜粥、温覆。本文论述了辅汗三法的原理、作用和用法。继而列举了李老的阳虚寒凝腰部僵紧案,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加辅汗三法助阳气升腾,祛寒邪外出。外寒内热睡醒不解乏案,治以防风通圣散加减,加辅汗三法以增祛除外寒之力。风寒痹阻经络右体麻案,治以小续命汤加减,再辅以辅汗三法发汗而增强祛邪之力。  相似文献   

13.
解表法为《伤寒论》中治疗外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运用时机对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出现表证则用解表剂外,其运用时机还要遵循以下规律:服后汗不出,可续用解表剂;汗后病不解,可续用解表剂;汗后病解,停用解表剂;汗后病去大半,可改用解表轻剂;汗后病解,而后复发,可复用解表剂;时发热自汗,先其时发汗;自衄后表证不解,可复发汗;特殊情况下可针药并用,等等。此外,对于阳气不足、津液不足、尺中不足、汗后疾病趋势改变及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解表剂。  相似文献   

14.
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配伍用法非常精妙 ,兹举隅如下 :1 桂枝配麻黄 ,发汗解表桂枝辛温气薄 ,解肌和营 ,善透营分之邪 ;麻黄辛温气厚 ,开膝理发汗 ,能解卫分之郁 ;二者合用 ,一透营分之邪 ,一解卫分之郁 ;使汗从玄府出 ,邪随汗外除。凡风寒外束 ,表实无汗者 ,最宜用之 ;方如麻黄汤。2 桂枝配芍药 ,调和营卫桂枝辛温 ,辛能散邪 ,温从阳而扶卫 ;芍药酸寒 ,酸能敛汗 ,寒走阴而益阴 ;桂枝君芍药 ,发汗中寓敛汗 ;芍药臣桂枝 ,固表中有微汗 ;相须为用 ,有安内攘外之能 ,调和营卫之功。外感风寒 ,汗出恶风 ,卫强营弱者 ,用之尤宜 ,方如桂枝…  相似文献   

15.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认为是麻黄汤加入生姜、大枣和生石膏而成。因大青龙汤条文记载"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故该方一直被誉为发汗重剂,如成无己曰:"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1]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服药“不必尽剂”有这样一些论述:如在外感风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而使用桂枝汤、大青龙汤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时,就明确提出:“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意思是说当感冒服用发汗药,若只服了一次,就汗出病愈的话,就没有必要再继续服用了。告诫人们当汗之证,不可过汗,否则汗多亡阳,伤其气阴,导致患者四  相似文献   

17.
桂枝汤出白张仲景《伤寒论》,是治太阳中风之方。桂枝汤具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效,方中用桂枝宣发阳气、温经散寒,芍药和血益营、能收阴气,桂枝与芍药为伍,则调和营卫。生姜辛散,温胃止呕,佐桂枝以通阳;甘草、大枣甘缓,助芍药以和阴。诸药合用,有扶正祛邪、安内攘外之功。又温覆、啜粥,充汗源,助药力以透肌肤毛孔,自然得微汗而病解。笔者近年来拓展应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药汗是以遍身絷漐漐汗出为表现的一种药后反应,它是人体气血调和,邪气外解,病趋向愈的佳兆。除专以发汗取效的解表剂外,它如和解剂、清热剂、吐泻剂等皆可致汗愈病,但机理不一,本文对此作一探析。一,解表剂辛散开腠发汗解表剂的药物组成多属辛散轻扬之品,质轻味薄,气势外张,性善发散,故能开泄腠  相似文献   

19.
辅汗法是指辅助达到汗出的方法,源自于《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临床最常用到的是温服、啜粥、温覆、连服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汗出解表的治疗目的。本文分析归纳了辅汗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应用,阐述了辅汗法的临床意义及应用指征等,强调辅汗法应根据临床情况灵活选用,达到微微汗出的目的,不可过汗、大汗等。并通过一则医案讲述辅汗法的临床应用,强调在解表发汗时,应重视辅汗法。  相似文献   

20.
麻黄性味:辛、微苦、微温,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利尿。①发汗解表:本品味辛而性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能开腠理,透毛窍以散风寒。现代药理研究:其所含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刺激汗腺分泌,故可发汗。所以麻黄汤能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证。是取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②宜肺平喘:本品因能解表宜肺,平喘之力较强。其所含麻黄碱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故适用于风寒外闭,肺气壅遏,发为瑞咳之证。常与杏仁同用(如三拗汤),以增强宜肺平喘之力。若属肺有寒饮而喘咳者,可配伍具有温化饮的干姜、细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