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早产儿输血后喂养不耐受(FI)发病率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住院诊治早产儿,根据生后第1周后是否输注红细胞,分为输血组和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FI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集输血后2周内新鲜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 V4区基因片段扩增及Illumi...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四磨汤口服液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选择早产儿71例,分为观察组36例,在常规治疗同时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1/2片,3次/d,加温开水2~3 ml或温牛奶溶解,喂奶后20 min口服或鼻饲,疗程≥10 d;四磨汤口服液1.5 ml/(kg·次),3次/d,喂奶前30 min口服或鼻饲,疗程≥7 d;对照组35例,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呕吐腹胀消失时间、进奶量、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显效12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有效率88.9%;对照组显效6例好转17例,无效12例,有效率65.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质量时间,喂养耐受时间、呕吐、腹胀消失时间,进奶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治疗中未发现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提高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入住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的6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早产儿治疗和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及运动等干预措施,同时按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实施经口喂养;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干预,并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患儿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估后经口喂养。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奶量不增或减少、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可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评估并帮助早产儿尽早安全的经口喂养,降低早产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68例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在鼻胃管喂养前、中、后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抚触等早期综合干预,对照组单纯给予间断鼻胃管喂养.结果:两组早产儿日排便次数、日排便量、残留奶量、腹胀次数、呕吐次数及排完胎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胃排空,有利于胃肠功能发育,提高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将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的200例早产儿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按需喂养,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早期微量喂养能够显著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加快其体重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的早产儿给予实施护理干预:根据胃内残留奶量,调整喂养方案;调整喂奶时间、奶汁浓度;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等。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增加较快,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结论护理干预能克服间断喂养引起的胃过度扩张这一缺点;诱发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消化道动力,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促进早产儿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对晚期早产儿实施喂养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晚期早产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喂养基础上实施喂养管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对晚期早产儿进行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和喂养准备度的准确评估.首次喂养后,每日抚触两次.结果 实验组的腹胀消失时间、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和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晚期早产儿实施喂养管理可以减少喂养不耐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取常规综合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58),加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者设为研究组(n=58),观察2组患者肝硬化疗效、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肝硬化整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研究组需氧菌、厌氧菌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可优化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纠正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1例)、B组(31例)、C组(31例)。A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同时给予抚触;B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C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24h以后开始喂养。观察三组早产儿的摄入奶量、体重、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较C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C组更快恢复出生体重(均P0.01);A组每日体重增长较B组、C组快(均P0.01),A组、B组胃肠外营养时间与C组相比明显缩短(均P0.01),A组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较C组更早(P0.01),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9.4%)较B组(51.6%)、C组(74.2%)低(均P0.01)。结论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 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和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属痰瘀互结证患者脂质代谢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对AS的防治做好前期观察。方法:以76例痰瘀互结型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为对象,按随机数表随机分观察组(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组)、西药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各38例,疗程16周。观察组服用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两组服药16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的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前有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其中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泄浊通瘀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具有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脂代谢作用,可通过改善脂代谢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examine and synthesize the outcomes of quality improvement (QI) initiatives related to cue-based feeding of preterm infants to facilitate implementation of findings to improve nursing practice.

Data Sources

Cumulative Index of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 (CINAHL) Complete and PubMed were searched for full-text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2000 through 2017 included under the medical subject heading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whose titles included any form of the term feeding combined with any of the following: bottle, breast, cue-based, demand, infant, neonate, newborn, oral, or responsive.

Study Selection

Articles were considered for inclusion if they were published in English-language journals and focused on QI initiatives concerning cue-based feeding of preterm infants in NICU settings.

Data Extraction

After initial article review, we examined clinical outcomes and assessed study methodology us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Minimum Quality Criteria Set (QI-MQCS) framework.

Data Synthesis

Our review yielded seven studies related to cue-based feeding of preterm infants. Five studies included multidisciplinary stakeholder teams to assess their respective NICU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ate project completion. In two studies, feeding “champions” were designated as facilitators. In one study, researchers used a Plan–Do–Study–Act approach and emphasized process over outcome. In six studies, researchers measure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which decreased in five intervention groups. In three studies, researchers measured infant weight gain, which increased in two intervention groups. In two studies, researchers monitored weight gain velocity, and in five studies, researchers reported earlier gestational attainment of full oral feedings.

Conclusion

Weight gain, time to full oral feedings,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may be improved with the use of cue-based feeding. QI initiatives are a practical means to bring best evidence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o the NICU.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口腔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口腔运动干预组给予口周、口腔等按摩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体质量增长情况、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成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口腔运动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低(8.8%vs 35.3%,P0.05),每日增长体质量高于对照组[(14.78±3.26)g vs(10.36±3.13)g,P0.05],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11.32±1.17)d vs(14.85±1.43)d,P0.05]及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早于对照组[(13.25±2.72)d vs(15.36±2.38)d,P0.05],两组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口腔运动干预可有效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并可促进其体质量增长,缩短体质量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独治疗组(n=50,美沙拉嗪单独治疗)与联合治疗组(n=50,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搬运早期早产儿对脑室内出血(IVH)的影响。为了预防早产儿IVH,提倡采取"避免搬运早期早产儿"这种"非药物性"安全预防措施,从而减少用安全性相对较低的"药物性"预防措施。方法:以1998年1月到2003年3月我院收治的153例早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设为两组:A组(无搬运组),为我院产科出生的早产儿;B组(有搬运组),为其他医院出生后转入我科的早期早产儿。比较两组早产儿IVH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早产儿IVH发生率明显不同,A组、B组分别为36·4%(24/66)、82·8%(72/87),(P<0·01),两组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搬运早期早产儿易使其IVH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对于早期早产儿应尽量避免搬运,从而用此种避免搬运的"非药物性"预防早产儿IVH的措施,便可以减少预防早产儿IVH时的"药物"使用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所致胃溃疡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112例Hp所致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取四联疗法(雷贝拉唑钠+胶体果胶铋+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C)患者症状评分、胃肠激素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 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治疗的IBS C患者94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两组给予莫沙必利联合乳果糖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胃肠激素、5 羟色胺(5 HT)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观察组显效29例(61.70%),有效15例(31.91%),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仅为78.72%(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下降,观察组腹胀腹痛、排便频率、大便性状和排便困难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5 HT、丙二醛(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明显下降,观察组5 HT、MDA和LP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肠激素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胃动素(MTL)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乳果糖、莫沙必利治疗IBS C的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肠激素水平,降低血浆5 HT水平,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对住院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的效果。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和2013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且符合一定入选条件早产儿的临床资料。2011年实施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常规宣教及护理, 作为对照组。自2012年起实施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 对工作人员实行全员培训, 对早产儿家属进行宣教干预, 健全母乳收集、运送、保存、配置、加热、喂养等一系列制度, 建立从早产儿入院到出院后母乳喂养的支持方案。2013年住院早产儿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情况、败血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  结果  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116例, 其中男54例, 女62例; 研究组53例, 对照组63例。两组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首次母乳喂养日龄低于对照组[(3.98±2.45)d比(5.05±1.76)d, P=0.008], 7日内母乳喂养程度(42.98%比23.14%, P=0.001)、14日内母乳喂养程度(60.27%比40.95%, P=0.001)均高于对照组, 住院期间达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比例高于对照组(75.48%比34.92%, P=0.041), 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1%比23.8%, P=0.012)。  结论  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是实现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有效方法。实施母乳喂养系统化管理可提高住院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