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因子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观察SD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 ,探讨凝血连锁反应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休克 1、2、4、6、8、12和 2 4小时组。分别检测各组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凝血因子Ⅷ (FⅧ ) ,组织因子 (TF) ,D 二聚体 (D D) ,纤维蛋白原 (FIB)的血浆浓度及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变化。结果表明 :与休克前比较 ,各休克组PT、APTT逐渐延长 ,于休克后 4 - 6小时显著延长 (P <0 .0 0 1) ,APTT平均 5 9.7秒 ,PT平均 30 .2秒。休克后 ,血浆D 二聚体显著增加 (P <0 .0 0 1) ,于休克 8小时达到峰值。血浆vWF、FⅧa、TF、FIB于休克早期增加 ,随着休克的发展 ,纤维蛋白原于休克 2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 ,休克 12小时降至最低值。TF、vWF、FⅧa分别于休克 6小时、8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或P <0 .0 5 )。凝血因子消耗比率 :FⅧ为 (86 .1± 1.8% ) ,纤维蛋白原为 (89.6± 0 .6 % ) ,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 (5 5± 1.4 % ) ,组织因子为 (6 2± 2 .5 % ) ,其中 ,FⅧ、纤维蛋白原消耗比例较大。失血性休克时以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为主 ,内源性凝血途径作用较小。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PT、APTT可用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与凝血功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糖尿病组(n=85 )和对照组(n =6 0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结果 (1) 2DM组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有无血管并发症2DM患者PT、APTT显著下降(P <0 .0 5或P <0 0 1) ,FIB显著上升(P <0 .0 5或P <0 .0 1) ,无血管病变组TT的变化没有统计意义;伴血管病变组患者TT显著下降(P <0 0 1)。(2 ) 2DM组组内比较,伴血管病变组凝血指标PT、APTT、TT均较无血管病变组显著下降(P <0 0 1) ,且FIB水平显著上升(P <0 .0 5 )。(3)DM患者血脂异常的分型比较,DM患者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有血管并发症组的高甘油三酯血症阳性率可达2 8.9% ,但两组差异不明显(P >0 .0 5 ) ;并且TG与四项凝血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障碍,且随着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凝血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反映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在妊娠晚期孕妇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PT、APTT、TT、Fg测定均为凝固法,在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检测。结果妊娠晚期孕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明显缩短,Fg含量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凝血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检测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对了解妊娠晚期孕妇血液的凝血状态,预防DI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686-686,688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检测在判断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236例住院临产妇和1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4项和D-D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临产妇组PT、APTT明显降低,FIB和D-D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无明显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进行凝血4项指标和D-D检测,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预防产科意外的发生以及对产程的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FP)和新鲜冰冻血浆(FFP)中血浆组分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提供的FP和FFP各20份,血浆融化后即刻分别检测凝血因子、纤溶系统及抗凝蛋白指标等12种血浆组分,即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凝血因子Ⅴ(FⅤ)活性、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活性、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FFP相比,FP中APTT明显延长(t=3.428,P<0.01),PT延长(z=-2.140,P<0.05),FⅧ活性明显降低(t=-3.372,P<0.01),但均在参考区间内;PS活性降低(t=-2.458,P<0.05);两种血浆中其余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FP相比,FP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但可替代FFP应用于部分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凝血功能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1例临产孕妇和83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及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以及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新投入临床使用的1台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TA-R Max)性能,并与现用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TA-R Evolution)进行结果比对分析。方法在2台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检测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对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并对新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精密度、线性范围和携带污染率等进行评价。结果在新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重复测定正常和异常混合血浆的批间精密度,PT分别为1.12%和1.46%,APTT为0.94%和1.59%,FIB为1.83%和4.13%,TT为0.87%;批内精密度,PT为0.72%和0.44%,APTT为0.39%和0.65%,FIB为1.37%和1.75%,TT为0.87%;携带污染率为0.17%;FIB的实际检测值与理论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929 X-0.0937(P>0.05),截距与0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斜率与1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台仪器相关性分析:PT、APTT、FIB和TT的测定结果r值分别为0.9896、0.9840、0.9951和0.9619,相对偏差分别为1.91%、2.73%、0.29%、1.51%,小于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允许误差。2台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投入使用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稳定性、线性和携带污染率,2台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结果一致,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可用于临床标本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0例临产孕妇和13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与健康非孕妇女比较,PT、APTT、TT显著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妇科腹腔镜与剖腹手术对机体凝血系统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和剖腹手术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行妇科手术的患者分成两组,腹腔镜手术组30例(N1组)和剖腹手术组30例(N2组),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60例患者术前、术后24h及48h静脉血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24h及48hPT、APTT比术前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P〈0.05),但N1组和N2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剖腹手术均使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但尚不能得出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比剖腹手术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标本凝血功能检验的系统差异及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程度,探索进行系统数据校正的可能性。方法以STAEvolution、CA7000和ACLAdvance凝血分析系统为研究对象,检测247例临床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通过完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INR按量值水平分为<2、2~3和>3三组进行多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判断系统差异对抗凝治疗的影响。结果系统间PT、APTT和FI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70,P<0.01;F=134.076,P<0.01;F=99.873,P<0.01),STA-R和CA-7000测量PT(r=0.984,P<0.01)和APTT(r=0.944,P<0.01)相关性良好。使用系统特异的ISI时,INR的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3,P<0.05)。Clauss法FIB定量与演算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873,P<0.01),其中ACLAdvance与STA-R的相关性较好(r=0.909,P<0.01),在低浓度区间最接近。结论尽管系统间相关性良好,其差异仍不便用方程式简单校正,提高对试剂性能与溯源性要求,倡导系统特异性对于保证数据准确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和治愈后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改变。方法 检测在急性期和治愈后不同时期SARS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DD)的变化。结果 与SARS恢复期相比,患者发病急性期的PT、APTT明显延长(P<0.01),FIB极显著升高(P<0.0001),DD含量显著升高(P<0.01)。急性期SARS患者血浆PT、APTT、FIB和DD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31.8%、53.2%、80.9%和50%。结论 在SARS发病急性期,大部分患者存在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约1/2的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和轻度继发性纤溶亢进,重症患者可并发DIC。SARS患者治愈后,凝血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实验室以及同一实验室的不同血凝分析仪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将不同实验室的14台血凝分析仪分为3组,分别为STA系列(A组)、ACL系列(B组)、CA系列(C组),同时检测同一批号不同水平质控品(水平1、2、3)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以同一实验室检测原理基本一致的2台血凝分析仪同时检测139份受检血浆的PT、INR、APTT、PT演算法测定FIB(PT-FIB)、Clauss法测定FIB(FIB-C).结果 3组血凝分析仪检测INR水平3的结果分别为5.35±0.20、4.35±1.00、4.46±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TT水平3的结果分别为(17.1±0.3)s、(15.5±1.1)s、(14.8±1.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检测指标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B组和C组检测结果的符合率高达66.7%(10/15).同一实验室的ACL Futura和CA 510血凝分析仪检测PT的结果分别为(17.7±6.7)s、(20.1±10.9)s,检测INR的结果分别为1.75±1.07、1.64±0.91,检测PT-FIB的结果分别为(3.51±1.50)g/L、(3.68±1.93)g/L,检测FIB-C的结果分别为(2.61±1.31)g/L、(2.58±1.45)g/L,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检测APTT的结果分别为(49.9±21.5)s、(39.1±16.7)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二者检测PT、INR、APTT、PT-FIB和FIB-C结果的相关性良好,r值分别为0.984 3、0.988 8,0.987 0,0.975 6,0.994 0;偏倚分析结果显示,2台血凝分析仪检测PT、INR、PT-FIB和FIB-C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检测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血凝分析仪,其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血凝分析仪应通过定期比对和试剂的标准化,以改善和保证其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速度和时间对不同人群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生儿和婴儿新鲜血液标本共60例,另收集儿童及成人标本各60例,每例标本平均分成三份,分别以2 500 r/min离心15 min,3 500 r/min离心5 min和3 000 r/min离心10 min(对照组)。利用ACL-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浆的PT、APTT、TT和FIB,同时应用Coulter LH 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量。结果不同离心条件对成人凝血结果没有影响(P>0.05);2 500 r/min离心15 min和3 500 r/min离心5 min与对照组3 000 r/min离心10 min相比较,新生儿和婴儿PT、APTT、TT和FIB均缩短(P<0.05);儿童只有PT和APTT缩短(P<0.05),TT和FIB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乏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对于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应建立适宜不同人群的乏血小板血浆制备的最佳离心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异常的变化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高低的关系。方法初治APL病人43例,其中外周血WBC计数≥10×109/L(高白细胞组)21例,WBC〈10×109/L(低白细胞组)22例。应用ATRA60 mg/d分3次口服治疗,外周血WBC〉4.0×109/L者给予柔红霉素20 mg/d×3 d+阿糖胞苷100 mg/d×7 d方案小剂量化疗,血小板〈20×109/L伴出血倾向者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感染发热者给予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监测病人诱导缓解治疗前、治疗后1、2、4周外周血WBC及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骨髓常规变化。结果治疗前高白细胞组FIB低于低白细胞组(t=-3.082,P〈0.05),而PT高于低白细胞组(t=3.720,P〈0.05),AP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7,P〉0.05)。36例病人完全缓解,3例达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3例因脑出血死亡。APL病人治疗后第1周外周血WBC升高,至第4周逐渐恢复正常(F=9.041,q=2.825~6.786,P〈0.05);病人的出血症状迅速得到改善;同时,血浆FIB、PT指标亦逐渐恢复,达到完全缓解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F=15.346、37.147,q=4.012~13.673,P〈0.05)。结论 APL病人外周血WBC高低是有无DIC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ATRA诱导缓解治疗后因出血所致的早期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中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PT、APTT、TT、Fib测定均为凝固法,所有指标均由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测定。结果对55例孕中期孕妇(实验组)与5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孕中期孕妇组PT、APTT、TT、Fib、ATⅢ、PC、PS、FDP和D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妊娠中期孕产妇凝血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妊娠相关的高凝血状态和存在血栓并发症风险,孕产妇需要监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5项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在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及其诊断肺结核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ysmex CS-2000i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该院确诊的208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以及Plt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 肺结核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TT延长,Fg、Plt、D-二聚体升高(P<0.05),PT和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规化疗1个疗程后患者Plt趋于正常,TT和Fg下降,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结核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治疗前、后相关,并且与治疗效果相关,可作为肺结核诊治监测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对出血性疾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观察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的止血机理及对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的影响。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巴曲酶与凝血因子Ⅹ激活物(FⅩA)对正常人及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浆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用发色底物法检测FⅩA、巴曲酶及巴曲亭对凝血因子Ⅹ(FⅩ)活化及凝血酶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可以缩短正常人血浆的APTT,其中FⅩA缩短APTT的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存在量效关系(r=0.889,P<0.05)。FⅩA、巴曲酶及巴曲亭可纠正出血性疾病患者APTT的延长,三者对PT无明显影响。FⅩA能促进FⅩ的活化及凝血酶的生成,巴曲酶及巴曲亭对二者无明显作用。结论:巴曲亭有明显的促进凝血效果,并可纠正出血性疾病的止血异常,其有效成分巴曲酶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而FⅩA通过活化FⅩ促使凝血酶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血液病(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除外)菌血症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与感染相关炎性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确诊为恶性血液病伴发热的2062例住院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326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非菌血症组(n=176),非菌血症低蛋白组(n=78)和菌血症组(n=72),分别记录PT、APTT、FIB、TT、ATⅢ、D-D、Plt、PCT、CRP、IL-6、SAA水平和分析数据.结果表明,菌血症组血浆凝血时间中位PT水平、中位APTT水平、中位D-D水平、中位Plt水平高于非菌血症组,炎性因子中位PCT水平、中位CRP水平、中位IL-6水平、中位SAA水平均高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血症组中位ATⅢ的水平低于非菌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浆TT、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菌血症组与非菌血症低蛋白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炎性因子PCT水平与APTT、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与AT-Ⅲ呈负相关(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菌血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与凝血反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菌血症组炎症反应水平明显高于非菌血症组,同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四项各参数在新疆维吾尔族围生期妇女凝血功能检测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2种方法在围生期妇女凝血功能检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家不同地区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3042例围生期妇女的血栓弹力图、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将血栓弹力图的主要参数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参数(K)、弹力图最大切角(Angle角)、弹力图最大振幅(MA)与凝血试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进行相关性分析、Kappa一致性分析和χ2检验分析。结果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四项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期妇女中R、PT与APTT呈正相关(r=0.625、0.652,均P<0.05),K值与FIB、血小板呈负相关(r=-0.562、-0.558,均P<0.05),Angle角、MA值与FIB、血小板呈正相关(r=0.605、0.544;0.741、0.508,均P<0.05);R与PT、APTT的Kappa值分别为0.249、0.092(均P<0.05),χ2检验值分别为1868.8、4.0(均P<0.05);K值、Angle角和MA与FIB的Kappa值分别为0.024、0.042、0.103(均P<0.05),χ2检验值分别为133.8、2.0(均P<0.05);K值、Angle角、MA值与血小板的Kappa值分别为0.227、0.205、0.193(均P<0.05),χ2检验值分别为359.8、2.0、0.9(均P<0.05)。结论在维吾尔族围生期妇女中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四项及血小板的检测显著相关,一致性较弱,2种方法不能互相替代,实际工作需动态监测体内凝血状况,降低患者血栓和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