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7):641-642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中青年脑梗死病人(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硬化斑块,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病例组64例,斑块检出率76.6%,其中软斑28例,占57.1%;对照组38名,斑块检出率18.4%,其中软斑1名,两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6.8%,68.0%,显著高于其他部位。有斑块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斑块者明显升高。结论中青年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788-78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 125例患者40例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16例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患者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P<0.05),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UA)、纤维蛋白原(Fg)水平是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有关。方法: T2DM患者218例,根据有无颈AS分为2组, 对患者年龄、病程、高血压病、UA、肌酐(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基化血红蛋白和Fg等AS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UA、Cr、UA /Cr、LDL-C,Fg与T2DM颈AS有相关性。UA危险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颈AS、Cr、TG、TC与UA相关;Fg危险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AS与Fg相关。结论: T2DM颈AS患者血清中UA、Fg明显升高,是A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将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颈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动脉有斑块组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分析表明,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之一。结论 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纳入EH患者404例,根据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n=235)和无斑块组(n=169),对两组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斑块性质(分为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进行比较,并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压、血脂、血糖、FIB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斑块组FIB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无斑块组[FIB:(3.92±2.82)g/L vs.(3.23±1.62)g/L,P=0.032;LDL-C:(3.23±0.91)mmol/L vs.(2.95±0.82)mmol/L,P=0.047],而HDL-C低于无斑块组[(1.17±0.31)mmol/L vs.(1.25±0.35)mmol/L,P=0.021);②软斑块组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混合斑块[(4.18±2.89)g/L vs.(3.84±2.16) g/L,P<0.05]和硬斑块[(4.18±2.89)g/L vs.(3.69±2.21)g/L,P<0.05],混合斑块与硬斑块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③高FIB血症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软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FIB正常者(74.7%vs.42.9%,P<0.05;32.5%vs.8.1%,P<0.05);④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FIB水平、LDL-C与颈动脉斑块成正相关,HDL-C与颈动脉斑块成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FI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尤其是软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任永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超声仪器对经头颅CT确诊为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27例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并根据超声结果是否阳性,分为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对两组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侧组斑块检出率为72.1%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的57.2%(P<0.05)。斑块组纤维蛋白原高于非斑块组(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以及血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检测其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和形成斑块的情况,以及MPV、Fg水平。结果 100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硬化病变者74例,无颈动脉硬化者26例。颈动脉硬化者中Ⅰ型28例,Ⅱ型34例,Ⅲ型6例,Ⅳ型5例,Ⅴ型1例。颈动脉硬化患者的MPV和Fg水平远高于无颈动脉硬化者。结论脑梗死患者MPV和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Bp(fibrinogenBβ,FGB)基因启动子区域-455G/A变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缺血性中风病人160例,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68例(癍块组),颈动脉未见粥样硬化斑块者92例(非斑块纽),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加H8eⅢ内切酶检测FGB启动子区域-455G/A的多态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法,颈动脉斑块采用超声检测。结果A^-455等位基因在斑块组的分布频率为0.17较非斑块组0.07明显增高(χ^2=7.67,P〈O.01)。不同组剐的基因型的分布不同,G/A、A/A基因型在斑块组更常见(χ^2=6.59,P〈0.05)。斑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4.82±1.21)g/L显著高于非斑块组(4.27g/L±0.90g/L,P〈0.01)。结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受FGB基因-455G/A多态性的影响,A^-455等位基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明确纤维蛋白原(F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本文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观察了118例高血压患者血浆F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水平血浆FB组中颈动脉钙化斑发生比例、IMT、高血压病程、年龄和血浆胆固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FB的多因素Linearregression分析发现IMT和高血压病程是FB的相关因子(P<0.01)。结论血浆F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IMT相关,FB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0名)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三个亚组,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CI组、TIA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又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分析两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对65例中青年(〈60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行血清uA、hs-CRP水平检测,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6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18.43±7.32)、(6.87±1.95)mg/L,血清uA分别为(321.52±20.74)、(105.82±26.21)μmol/L,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4.61%、13.33%,组间比较,P均〈0.01;梗死组有斑块者血清hs-CRP和uA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斑块者(P均〈0.01),尤以不稳定斑块者为著(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UA、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性质有关;联合检测两者可为预测脑梗死发病风险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我们对1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与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40例脑梗死组与24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斯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另一组单用阿斯匹林,1年后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比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脑血管病组斑块形成者经干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缩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发生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千向英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8):944-94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红玲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12):1030-103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对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动脉管腔内径,并与39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多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且与血脂水平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布与血脂水平有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可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是引起缺血性脑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闭塞、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则可引起脑梗死.约68%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