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氯胺酮对吗啡耐受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吗啡耐受过程中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A组(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1)30 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1);B组(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1)30 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1);C、D、E三组:吗啡用药均同B组,吗啡注射30 min后分别腹腔注射5、10、20 mg·kg-1氯胺酮。各组给药,每日重复2次,连续9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吗啡耐受过程中的变化。结果 B组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染色较A组深,其阳性产物表达相对面积(6.35±0.35)与A组(3.39±0.24)相比增加了88%(P<0.01)。D组、E组第9天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面积分别比B组降低34%和45%(P<0.01).结论 吗啡耐受的机制可能涉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氯胺酮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而具有部分抗吗啡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氯胺酮对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取新生2~3dWistar大鼠40只T12~L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随机分六组:NMDA组(N组),氯胺酮组(K组)、NMDA加不同浓度氯胺酮组(标记为NK1~NK3组),对照组(C组)。加药后培养30min或24h取各组细胞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观察Bcl-2/Bax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结果 与C组比较,N组细胞发生大量凋亡(P〈0.01),Bax强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Ca^2+]i显著升高(P〈0.01)。与N组比较,NK2、NK3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或P〈0.01),Bcl-2阳性表达,Bax阴性表达,[Ca^2+]i低(P〈0.05或P〈0.01),SOD活性增加(P〈0.01),MDA含量低(P〈0.01)。结论 氯胺酮抑制激活的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a^2+超载,增强Bcl-2蛋白表达,抑制NMDA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4.
不同浓度氯胺酮对谷氨酸诱导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氯胺酮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出生1-3 d Wistar大鼠T11-L5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原代混合培养2 周。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n=8):对照组(C组)加入Hanks液;谷氨酸组(G组)加入谷氨酸至终浓度100μmol/L;氯胺酮组(K组)加入氯胺酮至终浓度1 mmol/L;GK1、GK2、GK3组先加入谷氨酸至终浓度100μmol/L,30min后分别加入氯胺酮至终浓度0.1、1、10mmol/L。培养48 h后取各组细胞上清液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结果与C组比较,G、GK1、GK2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峰值增加,GK3组细胞几乎全部死亡,未能上机检测细胞凋亡,G、GK1、GK2、GK3组IL-1β和TNF-α浓度升高(P<0.01)。与G组比较,GK2组各指标均降低,GK,组IL-1β和TNF-α浓度升高(P<0.01)。结论1 mmol/L氯胺酮可降低谷氨酸引起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5.
吗啡急性处理对脂多糖刺激后离体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吗啡急性处理对脂多糖刺激后乳鼠离体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于融合状态 ,随机分为八组 :对照组 (L0 M0 组 )、0 5 μmol/L吗啡组 (L0 M0 5组 )、1 0 μmol/L吗啡组 (L0 M1 0 组 )、2 0 μmol/L吗啡组 (L0 M2 0 组 )、1 0 μg/ml脂多糖组(L1M0 组 )、1 0 μg/L脂多糖 +0 5 μmol/L吗啡组 (L1M0 5组 )、1 0 μg/ml脂多糖 +1 0 μmol/L吗啡组 (L1M1 0 组 )、1 0 μg/L脂多糖 +2 0 μmol/L吗啡组 (L1M2 0 )。在相应组中加入相应终浓度的吗啡和脂多糖 ,继续培养 2 4h。采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免疫活性。结果 L0 M0 5、L0 M1 0 、L0 M2 0 组对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均无影响 ;L1M0 组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 (AOD)明显高于L0 M0 组 (P <0 0 1) ;L1M1 0 和L1M2 0组GFAP阳性产物AOD值比L1M0 组均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吗啡的急性镇痛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吗啡镇痛耐受是指重复使用吗啡引起抗伤害性效应的时间依赖性抑制。最近,许多报告显示重复使用吗啡后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明显增加,其特征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和OX-42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以及形态学发生变化。此文综述了吗啡镇痛耐受过程中脊髓胶质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被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刺激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ST)在丙泊酚 作用下兴奋性氨基酸(EAA)的释放情况。方法 体外纯化培养大鼠脊髓AST,分为TNF α终浓度 为1μg/L及丙泊酚终浓度为25μmol/L组(TP组),TNF α终浓度为1μg/L组(T组),乳剂对照组 (intralipid,0.2ml/L,L组),空白对照组(C组)。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各组培养细胞在0、30、60、 120min时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的释放量。结果 与C组相比,L组的Glu、Asp释放量无 显著性差异(P>0.05);T、TP组Glu、Asp释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T组相比,60、120min 时,TP组Glu、Asp释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TNF α刺激AST释放EAA,而丙泊酚对此 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星形胶质细胞与疼痛敏化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疼痛调控的中枢机制研究是当今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但目前无论是从电生理角度 ,还是从组织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 ,大多是局限于对神经元活动的研究。近年对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 ,AST)的深入研究表明[1~ 2 ] ,其细胞膜上存在着许多离子通道、神经递质的受体 ,能够产生和释放神经活性物质 ,在慢性疼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星形胶质细胞在疼痛调控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叙述如下。星形胶质细胞的起源、分类和功能神经系统的间质细胞或称为支持细胞有许多种 ,统称为神经胶质细胞 ,分布在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吗啡对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甾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建立原代新生SD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吗啡依赖样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吗啡组(M组)、μ受体拮抗剂CTAP+吗啡组(C+M组)和扯受体选择性激动剂DAMGO组(D组)。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神经甾体孕烯醇酮(PREG)、脱氢表雄酮(DHEA)、别孕烯醇酮(AP)、硫酸孕烯醇酮(PS)和硫酸脱氢表雄酮(DS)水平;RT-PCR法观察P450侧链裂解酶(P450scc)转录活性;免疫印迹法观察细胞内p-CREB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M组PREG、AP和DS、D组PREG、AP和DS下降(P〈0.05或0.01),P450sccmRNA的表达降低、细胞内p-CREB升高(P〈0.05);与M组比较,C+M组PREG和DHEA升高、PS下降(P〈0.05或0.01),P450BccmRNA表达增强、p-CREB降低(P〈O.05)。结论 吗啡可通过扯阿片受体抑制P450scc的转录,影响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甾体的合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氯胺酮预先给药对慢性炎性痛大鼠急性吗啡耐受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3组(n=8):吗啡组(M组)、氯胺酮组(K组)和氯胺酮+吗啡组(KM组).于左后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25 ml制备慢性炎性痛模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后3 d,M组腹腔注射吗啡5 mg/kg,K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 mg/kg,KM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mg/kg,10 min后腹腔注射吗啡5 mg/kg,1次/d,连续3 d.于制模前(基础状态)、注射氯胺酮前(T1)、注射氯胺酮后15 min(T2)、30 min(T3)、60 min(T4)及120 min(T5)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各组T1时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降低(P<0.01).第1次注射情况:与11时比较,M组和KM组T2-5时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升高(P<0.05或0.01).第2次注射情况:与T1时比较,M组T2时机械痛阈升高(P<0.05),KM组T3-5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P<0.05或0.01).第3次注射情况:与T1时比较,KM组T4时热痛周升高(P<0.05);与M组第3次注射时比较,KM组T3,5时机械痛阈及T3-5时热痛阈升高(P<0.05).结论 氯胺酮10 mg/kg预先给药可减轻慢性炎性痛大鼠急性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12.
吗啡耐受形成过程中氯胺酮对小鼠脊髓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吗啡耐受形成过程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对小鼠脊髓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A 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1)30 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1);慢性吗啡耐受组(B组) 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1后30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1;C、D、E组吗啡用药均同B组,注射吗啡后30 min分别腹腔注射5、10、20 mg·kg-1氯胺酮。上述各组每日用药2次,连续9 d。最后1次注射吗啡后1 h处死小鼠,提取腰膨大部位脊髓组织中总RNA,以β-actin为内对照,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iNOS mRNA的表达量。结果 A组未见iNOS mRNA表达,其他各组可见iNOS mRNA表达;与B组相比,C、D、E组iNOS mRNA表达减少(P<0.05);与C组相比,D、E组iNOS mRNA 表达减少(P<0.05)。结论氯胺酮拮抗小鼠吗啡耐受形成与其下词脊髓iNOS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脊髓星型胶质细胞(AST)在吗啡耐受过程中的变化。方法 建立慢性吗啡耐受大鼠模型,用丙戊茶碱(propentofylline)进行干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后角AST活性在吗啡耐受过程中的变化,用热辐射抬足法测定痛阈。结果 吗啡耐受形成过程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呈强阳性,丙戊茶碱有部分抗吗啡耐受作用,并且可以使吗啡耐受过程中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减少。结论 吗啡耐受的机制可能涉及脊髓AST的激活,丙戊茶碱可能通过抑制脊髓AST激活而具有部分抗吗啡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氯胺酮预给药对体外谷氨酸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氯胺酮预给药对谷氨酸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CGNs)凋亡的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CGNs随机分为8组:C组:培养基中不加药液;G组:培养基中加入300 μmol/L谷氨酸;K1、K2、K3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0、100、1 000μmol/L氯胺酮预先孵育1 h 后,再加入谷氨酸;LK3组:培养基中加入20μmol/L Ly294002,30min后加入1 000μmol/L.氯胺酮,1 h后加入谷氨酸;L组:培养基中加入Ly294002;LG组:培养基中加入Ly294002,30 min后加入谷氨酸。20 h后,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形态学,Hoechst33258核染色后,观察凋亡CGNs;提取DNA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二乙酸荧光素染色法测定CGNs的存活率。结果谷氨酸可诱导大鼠CGNs凋亡。CGNs 存活率:与G组比较,C组、K1、K2、K3、L组升高幅度下降(P<0.05),L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K3组低于K3组(P<0.01)。CGNs存活率(Y)与氯胺酮浓度(X)呈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Y=0.202logX 0.2596,r3=0.919(P<0.01)。结论氯胺酮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谷氨酸诱导大鼠CGNs的凋亡,而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其抗神经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胺酮与吗啡复合液硬膜外超前镇痛对抑制手术内脏牵拉痛的影响及术后镇痛情况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均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即Ⅰ组(对照组):术前不施行超前镇痛;Ⅱ组(实验组):切皮前10 min将氯胺酮30 mg与吗啡2 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 ml注入硬膜外腔。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镇痛药物为0.15%罗哌卡因+5 mg吗啡,共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术后镇痛情况及并发症。结果Ⅱ组用药对抑制术中牵拉痛的效果明显优于Ⅰ组(P<0.01);Ⅱ组PCEA泵首次触发时间较Ⅰ组显著延长(P<0.01),48 h内有效触发次数显著减少(P<0.01),24 h PCEA泵总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氯胺酮与吗啡硬膜外超前镇痛能明显抑制术中牵拉痛,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氯胺酮对PCA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95例病人进行随机、双盲研究:单纯吗啡组(M组):PCA单次给药量吗啡1mg;氯胺酮组1(MK1组):PCA单次给药量吗啡1 mg+氯胺酮0.04 mg/kg;氯胺酮组2(MK2组):PCA单次给药量吗啡1 mg+氯胺酮0.07 mg/kg;PcA锁定时间均为5 min。分别于术后4、8、12、,16、20和24 h观察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做梦、复视等副作用等。结果 MK1组、MK2组VAS评分比M组低(0~8 h,P<0.05;8~24 h,P<0.01);吗啡消耗量和恶心、呕吐、镇静、做梦及复视等副作用发生率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0.04 mg/kg氯胺酮复合1mg吗啡可提高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镇痛质量,并且不增加做梦、复视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