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胰岛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胰岛素的给药时间不同共分成2大组,第1大组再分为A、B、C、D4组,第2大组再分为2组.在第1大组检测各组不同时限的血糖,测量计算脑梗死灶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2大组采用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检测TUNEL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在6 h内给予胰岛素治疗可使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灶体积缩小,TUNEL阳性细胞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早期应用胰岛素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再灌注后细胞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同时用酸性品红/硫堇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和死亡神经细胞计数。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给药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1);死亡神经细胞数/总的神经细胞数也明显减小(P<0.01)。结论 TGF-1缺血再灌注引发的脑损伤起保护作用,IGF-1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营养支持等机制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fos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2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 ml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 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c-fos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c-fos表达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降低c-fos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IGF-I mRNA表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 IGF- I m RNA的表达特点 ,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自体血凝块注入颈内动脉的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2 h、4 h、6 h、12 h、2 4 h、4 8h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及 RT- PCR方法 ,检测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带区 IGF- I m RNA的表达。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时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带区 IGF- I m R-NA表达增加 ,尤以缺血半暗带区增加明显。结论  IGF- I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胰岛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按胰岛素不同给药时间分为 4组 ,检测各组不同时限的血糖、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以及梗死灶体积 ,并在电镜下对缺血边缘区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在 6h内给予胰岛素治疗 ,可使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显著降低 ,梗死灶体积明显缩小 ,缺血边缘区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在有效治疗时窗内 (6h) ,胰岛素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在缺血不同部位的表达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72只清洁级、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对照(sham)组和脑缺血再灌注(CIR)组,CIR组缺血3 h后,按再灌注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0、6、24、48、72 h和7 d 6个亚组,每亚组均为6只大鼠。于各相应时间点以Longa法、Berderson法和平衡木法分别进行行为学评分后处死动物,制做脑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IGF-1的动态表达变化。结果 (1)大鼠在大脑中动脉阻断后手术对侧肢体存在不同程度瘫痪,24 h后行为学评分结果逐渐趋于稳定,根据观察大鼠病变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其功能异常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一致;(2)除假手术对照(sham)组外,其余各组在脑梗死后6 h局部可见少量散在炎性细胞浸润,梗死后48 h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并持续到7 d;(3)IGF-1在sham组神经元中呈弱阳性表达(灰度值127±6);CIR组各缺血时段IGF-1表达分别为147±5(0 h)、153±6(6 h)、170±7(24 h)、169±5(48 h)、150±6(72 h)和147±5(7 d)。其中,缺血3 h及缺血3 h再灌注6 h组中心区、半影区阳性细胞数均增多,表达增强;随再灌注时间延长,中心区表达接近正常水平,半影区阳性细胞数增多,表达呈持续升高趋势,再灌注24 h和48 h达高峰,72 h表达有所下降,但仍表达高水平。结论 高表达的IGF-1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内源性神经保护过程,IGF-1在缺血半影区与中心区的演变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说明IGF-1对缺血半影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TAT1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STAT1基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TAT1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TAT1蛋白在脑缺血60min再灌注24h后呈阳性表达,半暗带损伤区表达最显著,表达持续时间达1周。结论STAT1蛋白超量表达可能对神经细胞存活和修复过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动态测定脑组织及血浆中 TNFα、IL- 6及 IL- 8含量变化。结果 :脑组织中 TNFα、IL- 6及 IL- 8含量相继释放增加并持续至再灌注后 2 4h仍维持较高水平 ,上述因子的血浆变化滞后于脑组织变化。结论 :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早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los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2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ml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c-fos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c-fos表达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降低c-fos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皮层 ICAM-1变化规律。方法:改良 Koizumi法建立 L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RT-PCR和 Dot blotting法分别检测 ICAM-1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变化。结果:缺血皮层 ICAM-1mRNA和 I-CAM-1分别于缺血 2h和再灌注 2h显著升高,再灌注 10和 46h达高峰,持续 1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I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表达明显上调,介导白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ICAM-1 将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突破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量效关系。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低剂量组(100μg/mL)、中剂量组(200μg/mL)、高剂量组(500μg/mL)及盐水对照组(n=12)。通过阻塞大脑中动脉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 in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后1d、7d和14 d行神经功能评价,14 d动物被麻醉,行组织学检查,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梗死体积、评价血管形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鼻给予中剂量VEGF,可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P<0.01);而低和高剂量组对比于对照组,不能降低脑缺血后大鼠脑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P>0.05)。与对照组相比,经鼻给予中和高剂量VEGF,可增加缺血后脑表面血管形成(P<0.01);而低剂量组对比于对照组,不能促进脑缺血后血管生成(P>0.05)。结论经鼻给予中剂量VEGF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增加血管密度。因此经鼻给予中等剂量(200μg/mL)VEGF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其可用于进一步评价VEGF作用的有效实验剂量。  相似文献   

1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CRmRNA表达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ICE)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ICEmRNA表达。结果 缺血3h及缺血3h再灌注随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缺血中心区与半影区ICEmRNA表达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再灌注24h、48h半影区表达持续高水平,而中心区表达下降。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ICEmRNA表达增强,促进神经细胞凋亡,ICE参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后脑组织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表达变化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组织 t PA表达变化 ,TU NEL 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凋亡及其发生规律。结果  t PA蛋白及 m RNA在缺血再灌注早期即开始表达 ,主要见于皮质损伤区周围及海马区 ,阳性着色的神经元表达明显 ,血管表达较弱。再灌注 4 8h神经元表达明显增强 ,缺血灶及其周边的微血管内皮表达也明显增强。再灌注 72 h表达有所下降。凋亡细胞主要出现于大脑皮质及尾壳核病变中心区的周围 ,再灌注 4 8~ 72 h达高峰。结论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可诱导神经元及血管内皮细胞 t PA表达增加 ,t PA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而介导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表达与调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AN水平的变化,推测BDNF对损伤病理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原位交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内BDNFmRNA,图像分析间接定量BDNFmRNA水平。结果(1)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均能诱导双侧海马神经元BDNFmRNA水平增高;(2)缺血损伤过重后海马神经元BDNFmRNA水平增高的程度反而小;(3)再灌注后BDNFmR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米诺环素处理组和米诺环素预处理组,每组16只。模型成功后观测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变化、脑梗死体积以及HE染色计数缺血区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数目,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情况。结果米诺环素能明显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行为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脑缺血引起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结论米诺环素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足损伤有保护作用,抑制黏附分子可能是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蛋白在大脑皮质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bcl-2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CIR)后表达的变化。方法大脑中动脉内线栓法(MCAO)建立缺血再灌注(IR)模型,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bcl-2蛋白不同时间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个时间点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脑缺血2h再灌注2hbcl-2表达升高(P<0.01),IR6h达到高峰,IR12h开始下降。结论随着脑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脑损伤加重,bcl-2蛋白表达减少,bcl-2蛋白表达增加对细胞存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行为、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缺血半暗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Ⅰ组(假手术组); Ⅱ组(脑缺血组)。用线栓法建立动物模型,不给予再灌注,各组在术后48h断头取脑,处死前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GF、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 Ⅰ组在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大脑皮层相应部位NGF、BDNF阳性细胞数均正常。与Ⅰ组比较,Ⅱ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均严重受损; 光镜下Ⅱ组缺血性病理改变较重,与Ⅰ组比较,Ⅱ组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增加(P<0.05)。结论 脑缺血本身可上调缺血半暗带NGF、BDNF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Kallikrein基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灶周围血管增生与局部脑血流灌注恢复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将9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只,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注射pAdCMV-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组.各组大鼠又分为治疗后12 h、24 h及72 h组,每组各10只.治疗前后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方法测定脑梗死面积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检测外源性HTK的表达以及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通过14C-iodoantipyrine微示踪技术检测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情况.结果 与其他两组相比,pAdCMV-HTK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在治疗后24h已有明显减小,72h后这种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4 h,pAdCMV-HTK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治疗后72h差异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脑梗死灶周边皮质与部分白质;pAdCMV-HTK组VEGF表达在治疗后12h、24h、72h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灶周围白质与皮质rCBF均较对侧稍减少:pAdCMV-HTK组治疗后12h,梗死灶周围白质与皮质rCBF较空白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有增高.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24h、72 h后rCBF则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后,Kallikrein基因转导可增加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的血管增生,改善rCBF,减小梗死面积,从而达到保护缺血神经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