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1],属于中医"肠澼"、"痢疾"、"下利"、"肠风"、"泄泻"、"久痢"等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本病发病慢,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受国内外医学界普遍重视。多年来中医对本病进行多方面探讨及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诊治经验,现将近5年中医治疗溃疡性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腹痛、黏液便、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且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者可致癌变。本病属中医学"泄泻"、"休息痢"等范畴。笔者于2009年3月~2011年2月间,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以直肠黏膜和黏膜下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病情复杂,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属于中医"肠风"、"滞下"、"泄泻"、"休息痢"等范畴,对于该病的中医临床报道很多.我们收集本院自2004年1月-2005年1月接诊的91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患者,对其内镜分型与中医辨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詹磊 《国医论坛》2010,25(2):40-40
<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是一种尚未探明原因的结肠炎性病变。目前多倾向于自身免疫学说,其诱发因素与饮食、微生物、精神、应激等相关。随着当今社会工作及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增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身心损害。笔者在临床上对该病经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2002~2003年我们采用结肠炎汤加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属中医学"痢疾""腹痛""泄泻"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多有经验。笔者采用仪征市中医院愈肠灵二号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 ivee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Nonspeeifi.UC),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明确的慢性结肠炎症。流行病学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国内外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5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除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和感染因素有关外,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发生与复发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心理因素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之一或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心理因素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不同种族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落后国家,我们国家近年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逐年增高。本文总结了14年中我院45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路娣  顾洁 《河北中医》2009,31(7):986-986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慢性结肠、直肠黏膜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原因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及精神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发病率上升且病情易反复。2007—07-2009-01,我们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3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病因尚不明了,大多认为与遗传、感染、免疫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1]。自2013年3月-2015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笔者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本病39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疗效欠佳,易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有助于提高本病的防治效果。本文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阐述"治未病"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中的指导作用,为本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又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改变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单纯西药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直肠、乙状结肠、结肠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结肠性疾病,本病在我国发病率低,由于病程漫长,症状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常影响患者健康和劳动力。笔者1993--2004年临床治愈溃疡性结肠炎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反复发作;本病可发生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精神刺激及劳累、饮食失调为本病的发作诱因。自2008年1月~2009年4月,我们采用针灸、捏脊、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国内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20~40岁年龄多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渐提上日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笔者采用蒙中药结合治疗本病2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依据:依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太原会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结肠镜检查:①黏膜有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本病治愈难度大,愈后又常易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称溃疡性结肠炎为"肠澼",肠澼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又被称为"久痢"、"休息痢"等,且"休息痢"一词使用广泛。中医学将具有"腹痛、里急后重,赤白脓血便"表现的疾病,统归于中医学的"痢疾"范畴。中医药在此病的防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本文旨在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历史沿革做出总结,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环境因素、饮食因素、体液因素、感染因素、气质因素等引起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库如依·艾米阿”。  相似文献   

19.
陆红健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140-14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是1‰~2‰,而一直认为亚洲国家少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的西化,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逐渐上升。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里急后重等,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常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结肠炎病变范围多累及左半结肠,因此局部灌肠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C)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是发生在结肠黏膜层原因不明的炎症性病变,属中医"泄泻"、"下痢"范畴.主要表现为长时间反复发作腹泻、腹胀、腹痛、里急后重、血性粘液便及不同程度全身症状.现代医学临床上治疗本病多采用水杨酸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综合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存在药物毒副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大、价格昂贵等问题,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较低,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治疗上具有很好的优越性.笔者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健脾清肠法治疗,另对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