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m)含有芳香化合物、脂肪酸、甾醇和多糖。其中一些芳香化合物对HeLa细胞株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并能刺激神经生长因子合成。本次从其子实体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1、2)和1个已知化合物(3)。  相似文献   

2.
肖凯  张雷  韩庆通  戴胜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8):3366-3370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薄层等方法对盔状黄芩中的二萜单体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解析,发现并鉴定了14个新克罗烷型二萜,分别为半枝莲碱D(1),scutolide A(2),scutolide K(3),scutebata J(4),scutebata I(5),6-乙酰氧基河南半枝莲碱A(6),半枝莲素C(7),scutolide E(8),barbatine C(9),半枝莲碱Y(10),半枝莲碱B(11),scutestrigillosin A(12),scutebata O(13),scutolide B(14)。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盔状黄芩中发现。  相似文献   

3.
梁彩霞  曹英夕  张东  张轲  杨岚 《中草药》2015,46(19):2843-2845
目的研究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反相ODS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HR-ESI-MS、NMR、2D-NMR等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半枝莲全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克罗烷二萜,鉴定为(13R)-7β-羟基-8,13-螺-6α,11β-二乙酰氧基-3-烯-15,16-新克罗烷内酯。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新克罗烷二萜化合物,命名为半枝莲二萜J。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研究金疮小草(又称白毛夏枯草)中的neo-克罗烷二萜.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对二萜化合物进行分离,利用NMR对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氯仿提取部位分离已知化合物金疮小草素A,C,D(Ajugacumbins A,C,D,1,2,3),ajugamarin A1(4)和新的neo-克罗烷二萜:金疮小草素H(ajugacumbin H,5).  相似文献   

5.
宁德生  符毓夏  李连春  吕仕洪  潘争红 《中草药》2018,49(23):5499-5502
目的研究石山巴豆Crotoneuryphyllus枝叶中的二萜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MCI、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分析与文献比对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山巴豆枝叶95%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rotoeurin D(1)、mallotucin C(2)、mallotucin D(3)、plaunotol(4)。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降克罗烷二萜,命名为石山巴豆素D;化合物2~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巴豆属植物 Croton cajucara 在巴西民间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作者从其树皮中分离出二萜成分 trans-dehydrocrotonin(t-DCTN),并通过腹腔注射和管饲法给以诱变剂环磷酰胺,研究 t-DCTN 的抗基因毒活性。  相似文献   

7.
范敏  段宝忠  夏从龙  王双 《中草药》2020,51(18):4610-4613
目的研究椴叶鼠尾草Salviatiliifoli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LH-20、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椴叶鼠尾草地上部分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呋喃基)-8-(2-酮-2,5-二氢呋喃基)-1,7,8,9-四氢萘并[1,2-c]呋喃-3,6-二酮(1)和dugesin B(2)。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克罗烷型二萜化合物,命名为椴叶鼠尾酮A,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5,(2)
梳理石蚕本草文献,结合野外基原植物调查、民间医生走访、药材市场调研考证《神农本草经》中石蚕的基原。推测《神农本草经》石蚕应为水龙骨科植物日本水龙骨Polypodiodes niponica(Mett.)Ching。结论:中药石蚕基原明确,疗效显著,民间医生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9.
常海涛 《中草药》2000,31(4):318-318
自从紫杉醇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乳腺癌和卵巢癌后,人们一直在寻找这种药物的新来源,并对其进行结构修饰,研究其构效关系。研究发现,许多紫杉烷类化合物可作为半合成紫杉醇或其同系物的原料。作者对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Rehd.的种子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2种新紫杉烷类物和11种已知的紫杉烷类物。红豆杉种子的乙醇提取物分别用正己烷和25%水-甲醇萃取。萃取物经SephadexLH-20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及反相柱层析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其中2个新紫杉烷为::2α-乙酰氧基-2′,7-双去乙酰氧基austrospicatine,白色粉末,[α]D 33.7°,其1HNMR…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作者曾报道从东北红豆杉 Taxus cuspi-data Sieb.at Zuce.分得3个新塔三烷二萜,命名为:taxuspine A~C(见 Tetrahedron1994,50:7401)。本文报道继此分得的另一个新塔三烷二萜,taxuspine D。取日本 Sapporo Hokkaido 处收集到的东北红豆杉杆茎 0.5kg,用甲醇提取(2L×3)。将甲醇提取液在甲苯(750ml×3)和水  相似文献   

14.
谢一凡 《中草药》1999,(1):80-80
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 S.Y.Hu是生长在台湾中北部山区的一种常绿灌木,该植物的根在中国民间被用于治疗糖尿病。过去从根部曾分离出一系列具有6/8/6环状系统的二萜taxumairolsA~F,现报道一种具有特殊的5/7/6环状系统新的二萜紫杉烷taxumairolK(I)的分离、结构鉴定和活性研究。干燥根60kg 经乙醇提取,提取物溶于CHCl_3-MeOH部分(200g),经反复层析,得taxumairol B(18mg)、taxumairol C(7mg)、taxumairol …  相似文献   

15.
酸枣仁中的一种新羽扇豆烷型三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峰  潘勤  闵知大 《中草药》2006,37(2):168-171
目的研究酸枣仁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酸枣仁乙醇提取液中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β-dihydroxylup-20(29)-en-28-oci acid methyl ester(Ⅰ)、β-谷甾醇(Ⅱ)、白桦酯醇(Ⅲ)、白桦醋酸(Ⅳ)、1一-六烷酸甘油酯(Ⅴ)、胡萝卜苷(Ⅵ)。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一命名为罗珠子酸甲酯(alphitolic acid methyl ester),一化合物Ⅴ为首次从酸枣仁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赫军  续洁琨  杨弋帆  叶贤胜  张佳  马秉智  张维库 《中草药》2018,49(18):4212-4215
目的研究鬼箭羽(卫矛Euonymus alatus带栓翅的枝条)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鬼箭羽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鬼箭羽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2S,7E,11R,12S)-2,11-dihydroxy-1,12-oxidocembra-4(18),7(8)-diene(1)、hemerocallal A(2)、桦木酸甲酯(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西松烷型二萜,命名为鬼箭羽二萜A,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鬼箭羽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石蚕香科植物(Germander是一种用于治疗蜂窝织炎、去除脂肪沉积、减少胆固醇的草药。据《加拿大医学会杂志》报道,2例患者在使Germander5~6个月后出现了虚弱、黄疸以及转氨酶明显升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从桐叶千金藤Stephania hernandifolia Walp 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莲花烷型生物碱—桐叶莲花碱 E(1)和2个已知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醛(2)和(-)-丁香树脂酚(3)。通过光谱学数据分析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9.
在萝摩科许多属植物中已发现了多种娠烷苷。球兰(Hoya carnosa)是一种属于萝摩科的藤蔓植物,生长于琉球地区,已报道的成分仅有环醇,而娠烷未见报道。作者从球兰茎氯仿提取物的水解产物中分离出11种娠烷,其中包括19-乙酸基地芰帕尔普苷元Ⅱ在内的6种娠烷为新成分;又从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出20种新的娠烷四糖苷和五糖  相似文献   

20.
陈邦姣  周洪雷  任冬梅  娄红祥  沈涛 《中草药》2014,45(16):2299-2302
目的研究穆库尔没药Commiphora mukul树脂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穆库尔没药树脂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获得2个吉玛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α,8α,12α-三羟基-2β-甲氧基-8,12-环氧吉玛烷-7(11),9-二烯-6-酮(1)和1α,8β,12α-三羟基-2β-甲氧基-8,12-环氧吉玛烷-7(11),9-二烯-6-酮(2)。结论 2个吉玛烷型倍半萜化合物1和2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穆库尔素A(1)和穆库尔素B(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