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烟花火药爆炸复合烧伤大鼠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与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1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烧伤组(n=40)、爆炸伤组(n=40)和复合伤组(n=40),分别致伤形成大鼠2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火药爆炸伤和两者复合伤.动态观察大鼠伤后1、3、6、12、24 h血浆CK-MB,心肌MPO活性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复合伤组较单因素致伤组大鼠血浆CK-MB升高明显,心肌组织MPO活性呈类似变化,CK-MB与MPO有相关性.结论烟花火药爆炸复合烧伤对大鼠心肌的损害较单纯烧伤或爆炸伤更为严重,提示烧伤和爆炸伤有协同致伤作用;创伤后中性粒细胞的异常激活参与烟花火药爆炸复合烧伤后心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肾损伤小鼠肺组织损伤特点及水孔蛋白(AQP)表达变化。方法 7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5)和急性肾损伤组(n=50),后者分别经缺血再灌注(I/R组,n=25)和双侧肾切除(BNx组,n=25)建立急性肾损伤模型。于造模后即刻(0 h)和2、4、6、24 h时点,分批处死动物留取肺脏组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中性粒细胞浸润计数;计算肺湿质量与干质量比值(W/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AQP-1、AQP-5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I/R组和BNx组小鼠分别从造模后2 h和4 h出现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内出血和肺间质水肿;BNx组造模后4、6、24 h时点和I/R组造模后2、4、6、24 h时点小鼠肺脏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计数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BNx组和I/R组小鼠造模后4、6、24 h时点的W/D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BNx组和I/R组小鼠造模后各时点肺组织AQP-1 mRNA和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Nx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脑缺血肺损伤肺水肿的影响及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调节。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肺损伤组、脑缺血肺损伤给予BDNF抗体处理组(BDNF抗体干预组),每组13只。于BDNF抗体干预后3 d取大鼠肺组织样本,HE染色(n=5)观察各组肺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n=5)和Western blot技术(n=8)检测脑缺血后肺组织IL-1β的定位与相对表达量。结果 气道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见IL-1β表达。BDNF抗体处理后3 d,肺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肺组织IL-1β表达明显减少,与脑缺血肺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DNF抗体处理可减轻脑缺血肺损伤大鼠肺组织水肿及降低IL-6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的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S组,n=4,不施压)及造模组(n=64);根据是否采取干预措施,将造模组随机分为不处理(a组,n=32,施压后直接处死)及后处理组(b组,n=32,施压后予缺血后处理后再处死)两小组,分别在受压2、4、6、8 h(每个时间点均为n=8)后观察皮肤受压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及血清氧自由基的水平.结果 S、a及b三组大鼠的皮肤损伤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b组轻于a组;在时间窗方面,受压6h组有2只大鼠表现为重度损伤,8h有6只重度损伤(37.5%);而受压2h及4h均无造成重度损伤,不同时间窗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方面,b组Ⅰ级程度(最轻)只数多于a组(n=17 vs n=15),Ⅱ级少于a组(n=8 vs n=10),不同干预方式下的浸润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受压2 h造成的浸润程度最轻,其次为4 h及6 h;8 h最重,不同受压时间所致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缺血再灌注方面,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a及b组均表现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下降,而丙二醛及一氧化氮上升,总体以2h及4h的再灌注损伤程度低于6 h及8 h;组间比较显示b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a组,而丙二醛及一氧化氮低于a组(均为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减轻急性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的有效时间窗为骨骼肌缺血6h以内,4h次之,2h内保护效果更佳.缺血后处理能有效改善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氧自由基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热应激反应对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热应激反应对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方法18例健康者中性粒细胞每例随机分为三份。其中1份作为对照组,其余2份分别应用热休克或氯化镉诱导热应激反应后与培养液共同孵育,并分别作为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于热应激反应诱导后0、2、3、4、6 h,运用PCR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各组中性粒细胞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及呼吸爆发功能;于热应激反应后24 h,应用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DNA倍体分析法观察、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热应激诱导后各时段中性粒细胞HSP70表达及24 h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热应激诱导后4 h和6 h时,中性粒细胞活性氧生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热应激反应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并减少活性氧释放。提示热应激反应可能参与机体的抗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小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中性粒细胞的反应。方法取93只6-8周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饲养在以下光照条件下,LD组小鼠从7:00-19:00接受光照(光强度110-210IW/cm~2),LL组接受24h光照(光强度110-210IW/cm~2),DD组24h黑暗,所有小鼠在LD环境下饲养7d,应用随机数字法,将小鼠平均分为三组,LD组、LL组、DD组,在相应光照条件下饲养12-15d。制作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其中12只小鼠只用于临床观察,分别于造模前0h,造模后12h、18h、24h、36h、48h、72h、120h、168h,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段照相及临床评分。其余81只小鼠分别于以上时间点处死后进行取材,行免疫荧光染色角膜整铺片,使用单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40x油镜下对角膜整铺片进行扫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出不同时间点及不同实验条件处理下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量。结果 LD组小鼠总体角膜炎症评分高于DD组,在造模后24h,LD组小鼠角膜炎症临床评分明显高于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LL组小鼠总体角膜炎症评分高于DD组,在造模后18h、24h、36h、168h,LL组小鼠角膜炎症临床评分均明显高于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4,0.008,0.0220.05)。LD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浸润量总体高于DD组,在造模后12h、48h,LD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量明显高于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09 0.05)。LL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浸润量总体高于DD组,在造模后12h、24h、48h,LL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量明显高于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2,0.001 0.05)。造模后三个组中性粒细胞与临床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192、0.454,P=0.019、0.000)。结论在小鼠真菌感染阶段光有助于提高先天免疫细胞的招募,引起更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小鼠真菌性角膜炎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工麝香对卵白蛋白(OVA)致敏引发的小鼠气道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Balb/c小鼠分别于第0天和第14天腹腔注射20μgOVA和2.25mgAl(OH)3凝胶致敏,于第28、29、30天从气管滴入OVA进行攻击.攻击前1h给予受试化合物人工麝香及阳性药地塞米松。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11)、模型组(OVA组,n=10)、地塞米松组(Dex组,n=10)、人工麝香给药10d组(n=11)、人工麝香给药7d组(n=13)、人工麝香给药5d组(n=11)。人工麝香皮下给药100mg/kg,分别自致敏第21、24、26天开始给药,给药周期为10、7、5d。处死小鼠后,对小鼠的体重、脾脏和胸腺进行称重,计算脾脏、胸腺指数。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IL-4、IL-5及IL-17含量改变,HE染色分析小鼠肺部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分析中性粒细胞生物标志物Ly6G/Gr-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人工麝香100mg/kg连续给药5、7d可改善OVA致敏引发的小鼠气道炎症,明显降低小鼠BALF炎症细胞因子IL-4、IL-5、IL-17的含量(P〈0.05)。细胞分类计数、肺组织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人工麝香能够抑制小鼠肺部气道中炎症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以及中性粒细胞标志物Ly6G/Gr-1的表达。结论人工麝香具有较强的减轻OVA致敏引发的小鼠气道炎症损伤的功能,提示人工麝香对于哮喘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体外诱导热应激反应对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方法 18例健康者中性粒细胞每例随机分为三份.其中1份作为对照组,其余2份分别应用热休克或氯化镉诱导热应激反应后与培养液共同孵育,并分别作为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于热应激反应诱导后0、2、3、 4、6 h, 运用PCR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各组中性粒细胞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及呼吸爆发功能;于热应激反应后24 h,应用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DNA倍体分析法观察、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热应激诱导后各时段中性粒细胞HSP70表达及24 h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热应激诱导后4 h和6 h时,中性粒细胞活性氧生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热应激反应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并减少活性氧释放.提示热应激反应可能参与机体的抗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频振荡联合部分液体通气对蒸气吸入性损伤兔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制成重度蒸气吸入性损伤并急性呼吸衰竭模型,随机分为5组,其中1组作为对照组,致伤后给予吸氧治疗,4 h后经颈动脉抽血处死,另4组分别采用4种方法进行通气治疗(CMV、CMV+PLV、HFOV及HFOV+PLV).通气治疗4 h后经颈动脉抽血处死大白兔.各组大白兔处死后立即经气管插管用生理盐水8mL×3次灌洗,并收集灌洗液.计量后离心,收集沉淀的细胞进行涂片、固定和染色,然后进行细胞计数及分类,分离细胞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坏死.上清液则进行总蛋白和丙二醛检测.结果 ①细胞计数及分类:各组BALF回收率无明显差异,CMV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均分别明显高于其他3个治疗组(P<0.01),HFOV+PLV组中性粒细胞均最低,HFOV+PLV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MV+PLV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治疗组肺泡巨噬细胞(AM)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②细胞凋亡:HFOV+PLV组中性粒细胞早期凋亡率较其他3组高,HFOV组和HFOV+PLV组中性粒细胞早期凋亡率较CMV组和CMV+PLV组明显升高(P<0.01).③总蛋白、丙二醛浓度各治疗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与其他3种通气模式相比,高频振荡通气联合部分液体通气能提高吸入性损伤兔肺泡中性粒细胞早期凋亡,减少肺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血浆TNF的变化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方法 犬52只分为对照组(n=6)和单烧组(n=6)、乳酸钠液组(n=20)及葡萄糖液组(n=20)。将致伤组犬制成50%TBSAⅢ度创面,于伤前及伤后6、12、18、24h动态测定各组犬血浆TNF值并与脑病理组织学及含水量变化对比分析。结果 严重烧伤早期脑水肿模型(葡萄糖液组)伤后TNF水平和脑含水量呈持续升高,伤后24h达峰值。电镜下伤后6h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周围胶质细胞终足肿胀,神经细胞出现空泡状现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轴突呈不同程度的缺血性改变。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这种改变逐渐明显,以伤后24h表现最为显著。结论 TNF的变化对严重烧伤脑水肿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观察了狗双后肢高速枪弹伤后不同时间内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在伤后0.5h、6h、24h和72h肺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伤后0.5h和6h,组织学检查可见肺微血管扩张充血,毛细血管破裂,间质和肺泡内出血,局灶性肺不张和肺气肿。伤后24h和72h,除上述改变外,尚可见肺微血管栓塞和透明膜形成。超微结构检查,各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剥脱或变性坏死。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微绒毛变短,数目减少,板层体排空。毛细血管腔内可见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扣压,白细胞呈明显脱颗粒。此外,本文还对肺损伤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肺冲击伤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200g TNT炸药在模拟激波管内爆炸,使管口处的14只狗、12只豚鼠和20只大鼠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伤。伤后6~8h活杀,作肺的大体、光镜和电镜观察。除见有典型的肺出血和肺水肿外,电镜下见肺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细胞器变性,内皮细胞变化更为严重。毛细血管腔内有中性白细胞和血小板积聚、附壁和脱颗粒等表现,对其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蒋柳明  金立达  林丽娜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2):131-132,141,241
目的观察异丙酚治疗日本大耳白兔油酸型急性肺损伤(ALI)后肺组织超微结构和湿干重比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ALI组(Ⅱ组)和异丙酚治疗组(Ⅲ组),各8只。建模成功后Ⅲ组静脉注射异丙酚8mg.kg-1.h-1,Ⅰ组和Ⅱ组静脉注射等量容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6h后处死动物,迅速剖胸取出肺脏,肉眼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取左肺测定湿干重比,取右肺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肺组织大体标本观察:Ⅱ组外观呈暗红色,可见表面有弥漫的出血点、灶性实变及梗死;Ⅲ组部分充血、水肿。电镜下观察:Ⅰ组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正常,Ⅱ组Ⅱ型上皮细胞明显水肿,多数板层小体排空现象明显,形成空泡;Ⅲ组表现减轻。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湿干重比明显上升(<0.05)。结论异丙酚治疗后ALI兔肺组织炎症明显减轻,对兔油酸性ALI起到一定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模型造模早期急性肺损伤(ALI)对血管内皮形态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24只,COPD模型组24只。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及烟熏方法制作COPD模型。分别于第2、15、28天随机处死模型组及空白组大鼠各8只进行血管内皮形态学观察。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光学显微镜下COPD模型组造模第2天部分血管壁不光滑,周围可见散在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少量肺间质血管可见充血;造模第15天则出现血管扩张,形态不规则,血管平滑肌不均匀,血管间质增生;造模第28天血管平滑肌增生明显,几乎占据整个血管管壁,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电子显微镜下COPD模型组造模第2天肺微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基本正常,少数线粒体出现水肿;造模第15天内皮细胞间联结断裂,基底膜不完整,细胞质内细胞器增多,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部分板层体空泡化;造模第28天肺微小动脉内皮细胞细胞质内吞饮小泡增多,线粒体出现水肿或空泡变性,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腔内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堵塞,板层体空泡化明显,内质网扩张明显。结论 COPD形成早期已经出现肺部血管内皮的改变,提示临床上对COPD早期急性肺血管的损伤不可忽视,为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清肺饮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病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昆明系小鼠制作流感病毒肺炎(IVP)模型,分别于第6天和第12天取出肺组织,观察清肺饮对其病理变化的影响.光、电镜检察发现:IVP小鼠肺组织出现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间质性肺炎,肺泡腔内大量炎细胞渗出、浆液渗出,肺泡壁增宽、结构不清;肺泡Ⅰ型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浆内可见到大量吞饮小泡、毛细血管基底膜破坏,肺泡Ⅱ型细胞核不规则、胞浆内线粒体明显肿胀,内质网扩张、板层体排列紊乱,上皮细胞间连接受损;感染第12天比第6天有所加重,且细胞浆内可见到许多空泡形成.组织图像定量分析发现:IVP小鼠病灶面积百分率及灰度值显著增加.清肺饮可以明显减轻IVP小鼠间质性肺炎,减少IVP小鼠病灶面积百分率和灰度值.  相似文献   

1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肺病理组织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电镜观察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大鼠肺损伤病理改变。方法采用百草枯(Paraquat,PQ)染毒建立ARDS动物疾病模型,取肺组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正常大鼠肺组织肺泡壁完整,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胞质内板层小体没有排空现象,而ARDS大鼠肺组织能从多个视野中观察到肺炎症损伤的各种病理变化。结论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ARDS肺损伤的各种病理变化。肺泡Ⅱ型细胞胞质内板层小体排空为ARDS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肺泡Ⅱ型细胞板层小体排空或许可以作为判断ARDS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用7.62mm,1.03g钢珠射击11只猪股骨,致股骨粉碎性骨折后肺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伤后24h,肺微血管充血、红细胞、白细胞聚集。白细胞显脱颗粒。内皮细胞基底膜溶断,Ⅰ型上皮细胞肿胀、变性。Ⅱ型上皮细胞板层体急性排空。伤后48、72h病变逐渐减轻。这些病理变化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的病变相似,但病变程度较轻,预后良好,多数动物不伴有明显的ARDS症状和体征。实验结果提示肢体创伤可诱发一种亚临床型ARDS。  相似文献   

18.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两致伤组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分为水肿、轻度坏死和重度坏死三型。胃粘膜轻度坏死,伤后早期较重,中间轻,后期加重的“马鞍状”。重度者发生较晚,见于24和72 h。十二指肠绒毛,伤后立即水肿伴轻度坏死,2 h重度坏死,24 h达高峰,72 h略减轻。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发生早、持续时间长、发病率高、程度严重。磷烧伤组胃肠改变较凝固汽油严重。主要原因是热应激反应及磷元素和磷自由基的毒作用;磷自由基较磷元素本身毒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胚胎肺泡发育形态学变化,建立连续系统的胎肺发育形态学资料?方法:自SD大鼠孕16 d起,分别取孕16?19?21 d胎鼠肺脏行HE切片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胚胎16 d胎肺开始出现上皮性管道,形成支气管众多分支,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围绕排列成环形;在胚胎19 d肺泡腔逐渐扩大,出现板层小体和2型肺泡上皮细胞;在胚胎21 d肺泡分隔增多,腔体扩张,间质变薄,同时板层小体数目增多?结论:大鼠胎肺发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直延续到生后?板层小体的出现是肺泡2型上皮细胞分化的标志,且其数目随着发育而增多?  相似文献   

20.
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肺细胞的凋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300~350 g,随机分为8组(缺血再灌注6组,单纯缺血组,对照组),每组5只.通过阻断肺门建立大鼠原位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肺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与再灌注时间的相关性;DNA电泳进行肺组织细胞DNA片段分析;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在肺缺血再灌注后早期(30 min)发生明显的肺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峰值位于再灌注后2 h,再灌注后12 h凋亡细胞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缺血而无再灌注的肺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结论:细胞凋亡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