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腔及副鼻窦病变骨质改变的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所见骨质改变对鼻腔和副鼻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良、恶性病变131例,在CT图像上盲法观察各种骨质改变的类型、范围和部位.结果良、恶性病变有骨质破坏者分别占65.2%和84.7%;66.7%,恶性病变的骨质破坏呈多发性,良性组以单发为主(73.3%);良、恶性病变突破窦壁的发生率分别是21.7%和52.9%;上颌窦内侧壁、筛窦间隔和鼻甲骨质破坏的发生率良、恶性组相似,其他骨壁骨质破坏恶性组多于良性组.骨膨胀的发生率两组相近,而良性组的骨质硬化多于恶性组,神经孔、裂扩大恶性组多于良性组.结论根据骨质破坏的不同类型、部位和范围,CT对鼻腔和副鼻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可提供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鼻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鼻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CT诊断价值及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鼻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CT。结果:16例鼻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均表现为混杂高密度影,含有不同程度钙化,边缘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结论:CT能明确鼻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发病部位、大小、侵及范围,并能反映病理结构特点,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鼻腔鼻窦病变CT扫描与鼻内窥镜检查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比较CT和鼻内窥镜 (nasalendoscope ,NE)对鼻腔和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 ,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80例同一时期内具有鼻腔鼻窦区CT和鼻内窥镜检查结果 ,并得到病理证实的病例 ,对两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NE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 ,鼻窦炎、鼻窦肿瘤诊断正确率相似 ,鼻腔、鼻窦息肉、鼻腔肿瘤、鼻甲肥大NE诊断正确率高于CT ,副鼻窦体的解剖变异、鼻窦囊肿CT高于NE。结论 NE可以了解病变的形状、质地、颜色 ,并可在镜下活检 ,有助于病变的定性。CT可以了解病变的大小、形状和病变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 ,两者互补可更全面诊断病变  相似文献   

4.
CT诊断上颌窦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回顾分析了CT诊断的53例上颌窦疾病,经手术病理证实。CT扫描提示上颌窦炎性病变23例,息肉样病变7例,囊性病变9例,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9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与病理诊断对比基本符合,仅1例(2%)为假阳性。在诊断上颌窦疾病方面,CT可以解决一些传统难题,如提高对窦壁周围组织估计的正确性,可证实肿瘤对翼部、咽部及鼻腔的侵犯,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由于CT密度分辨率高,超越了平片及多轨迹体层,得以确定软组织、骨壁及含气腔的隐匿性变化,加上增强扫描可推测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对于鉴别囊肿、脓肿、良恶性肿瘤等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FESS)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与其相关的鼻腔鼻窦影像解剖学的发展.围绕FESS手术的需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慢性鼻窦炎CT检查的价值。方法:对150例青少年患者行冠状位CT扫描,并行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对其CT表现和手术观察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50例中,146例冠状位CT显示鼻窦炎,50例解剖变异者,47例同时伴发鼻窦炎,均经手术证实,多数与手术所见相符,仅4例CT结果阴性,临床表现典型鼻窦炎症状,经手术证实为鼻窦炎。结论:冠状位CT扫描是青少年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窥镜手术前必要的检查方法。CT检查阴性时不能除外鼻窦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发生于上颌窦者25例,前组筛窦3例,蝶窦2例。30例均可见病变向邻近的部位蔓延,压迫相应结构,但分界尚清楚,MRI较CT显示更清楚。CT表现为受累的鼻窦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窦壁骨质受压、变形,28例骨质不连续并形成缺损,以上颌窦内壁最常见(21例),残端骨质伴硬化8例,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其中10例见静脉石影;16例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有散在、形态不一的明显强化区域。与脑组织比较病变在MR T2 W1呈低信号4例,中等信号14例;在T2 WI呈高信号16例,中等信号2例,但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形态及数量不一的低信号影;增强后病变呈显著不均匀强化,外观呈蜂窝状8例,斑驳状10例;8例动态增强扫描均显示渐进性强化。结论典型骨质改变加静脉石可提示该病诊断;MR T2 WI不均匀高信号、渐进性强化、斑驳状或蜂窝状表现,也是诊断该病的特征性征象;联合使用CT和MRI可为该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乳腺疾病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各乳腺病变的CT表现和特征,评价CT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CT检查76例乳腺肿块病人,分析经随诊观察和组织学证实的60例,其中乳癌26例,良性病变34例。结果:1.CT能检出直径<1cm的病灶,增强扫描可显示出致密型乳腺中的病灶。2.大多数乳癌增强扫描病灶有显著增强,增强前后CT值之差>50HU,而增生性乳腺病<35HU。3.增强后肿瘤供血血管的显示(占42.3%)对乳癌诊断有帮助。结论:CT检查对乳腺病变的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补充其他影像学检查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共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15~63岁,平均28.6岁;病程2个月~20年。双侧眼球突出度差值在4mm以上者56例(100%),其中向前方突出19例,向前下方突出3例,向前外方突出21例,向前外上方突出9例,向前外下方突出4例。视物不清12例(21.43%),内毗部肿物10例(1786%),复视6例(10.71%),眼酸胀感11例(19.64%),眼眶痛3例(5.30%),鼻塞39例(69.64%),流脓涕41例(73.21%)。眼球突出度4~5mm21例,6~7mm20例,8mm7例,9mm8例。1.2发病原因筛窦骨瘤4例,筛窦异位脑膜瘤2例,筛窦囊肿12例.…  相似文献   

10.
鼻窦解剖变异的CT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增进对鼻窦各种解剖变异的识别能力.提高鼻窦内镜手术对鼻窦炎的疗效.降低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对200例受检者行鼻窦CT扫描,对鼻窦的各种解剖变异进行评估。结果 统计了鼻窦各种解剖变异的出现率。结论 CT检查有助于鼻窦内镜手术方案的制订,不仅可以评估病变,而且还可检出与鼻窦炎发生相关和增加手术危险性的解剖变异。  相似文献   

11.
鼻窦病变的X线平片与CT扫描的对比研究(附110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艳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6):584-584,619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2006年110例鼻窦病变的X线平片与CT扫描资料,作了系统的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0例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龄6~69岁,平均年龄35岁。110例中25例有外伤史,其中颌面部肿胀、皮下瘀血25例,脑脊液鼻漏8例,视力障碍3例。另85例中,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74例,局部压痛、不适66例,鼻塞54例,流涕35例,发烧18例,嗅觉障碍35例,视力障碍2例。1.2方法全部病例均经X线平片、常规CT扫描。X线平片为鼻窦柯瓦氏位,CT机为GEHW SYTEC 1600C,扫描条件为120kV,300mAs,矩阵为512×512象素,层厚5mm,层间…  相似文献   

12.
CT诊断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附16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周围脂肪层、窦腔外软组织肿块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材料和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2例恶性组和139例良性组的CT表现,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16/22),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13/22)、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11/22)有显著意义。而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和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在定性诊断中有一定意义。在窦壁骨质改变中正确区别是骨质吸收改建,还是侵蚀破坏是关键,扫描方法:冠状位优于轴位,二者结合更加全面准确。结论:鼻腔付鼻窦的腔外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与窦壁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是诊断鼻腔付鼻窦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CT扫描方法以冠状位为主。  相似文献   

13.
鼻腔、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腔、鼻窦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内翻乳头状瘤33例,11例行CT检查。本组CT特征(1)不同程度强化占5/11例;(2)多部位受累,累及二个及以上部位占10/11例;(3)骨质破坏不明显。与以往文献报道略有不同。文内还探讨了其临床特征,CT检查价值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胸部疾病CT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61例X线与CT诊断比较,评价胸部CT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是(1)弥漫病变CT诊断正确率为87.5%,X线为58.9%;(2)纵隔肿块CT诊断正确率为60.1%,X线为48.0%;(3)胸膜肿块CT诊断正确率为75.0%,X线为66.6%;(4)肺段肺叶阴影CT诊断正确率为71.0%,X线为68.4%;(5)球块阴影CT诊断正确率为73.0%,X线为71.0%;(6)斑片阴影CT诊断正确率为66.0%,X线为72.0%。分析材料表明在X线检查基础上根据胸部疾病基本影像,在普遍胸部CT检查上附加高分辨、薄层及增强扫描可提高一些CT征象发现率,同时可以使胸部疾病CT诊断水平超过本文报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脑膜瘤瘤周水肿的CT与手术病理对照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材料和方法:结合手术病理观察,分析32例脑膜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CT所示的脑膜瘤瘤周水肿程度与手术所见的瘤脑界面有关联性,脑膜瘤瘤脑界面有三种类型:光滑型、移行型和侵蚀型。光滑型不伴有瘤周水肿,移行型多伴有晕带状瘤周水肿,侵蚀型多伴有指状瘤周水肿。脑膜瘤的瘤周水肿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及病理亚型无显著关联性。结论:根据脑膜瘤瘤周水肿的CT表现可推测脑实质受侵蚀的程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NHL的CT表现。结果 11例中原发鼻腔8例,鼻窦3例。8例鼻腔病灶中5例起源于鼻前庭或鼻腔前部;病灶肿块表现4例,浸润表现2例,混合表现5例,多数(9/11)密度相对均匀;位于鼻窦者骨质破坏明显且可膨胀性压迫骨质;位于鼻腔者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较轻微;病灶易累及邻近结构。结论鼻腔、鼻窦NH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鼻窦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管斌  余建明 《放射学实践》2007,22(7):769-770
目的:探讨鼻窦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之间的关系.方法:96例患者分低年组(13~20岁)与高年组(21~70岁),分别用常规剂量和低剂量对鼻窦进行冠状面CT扫描,由三名影像专家对不同剂量CT扫描图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年组与高年组曝光量和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分别下降70.4%~75.0%和68.3%~73.7%,两个年龄组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鼻窦低剂量CT扫描是可行的,且青少年的剂量降低幅度比成年人大,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8.
鼻前庭囊肿(nasal vestibular cyst)是位于鼻前庭底部皮下、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一种囊性肿块,临床较为少见.本文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前庭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讨论该病的CT及临床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  相似文献   

19.
300例鼻窦骨折的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扫描诊断鼻窦骨折的价值。方法对300例鼻窦骨折的临床症状、CT表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窦单壁骨折49例,单窦多壁骨折96例,多窦骨折155例,上颌窦腔“泪滴征”、积液和眼外肌等改变。结论CT能全面、准确地诊断鼻窦骨折,对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鼻窦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可行性,评估其影像效果。方法:对40例受检者在行鼻窦常规剂量(200mA)CT扫描后,再行低剂量(30mA)CT扫描;由2名医师盲法评价图像,按正常图像、图像有少许伪影、图像有严重伪影的等级对每一幅图像进行质量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98%以上鼻窦低剂量CT图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CT图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窦低剂量CT扫描是切实可行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护病人和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