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活性增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业已证实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对鉴别皮质梗塞与脑深部梗塞是有效的。作者研究脑血栓时血小板的凝集性,结合CT和脑血管造影判断血小板凝集性与血管狭窄程度及脑梗塞类型之间的关系。共观察48例,根据脑血管造影所见分为两组:颅内大动脉管腔狭窄超过75%为严重狭窄组,共25例,男19、女6例,平均年龄50岁;动脉管腔狭窄在75%以下或无狭窄者为轻度狭窄组,共23例,男15、女8例,平均年龄58岁。大部分病人的血压正常。在脑血栓急性期后(发病后2周以上),血小板凝集性增高;严重血管狭窄或闭塞组25例中血小板凝集性增高占5例(20%);CT检查常能发现皮质或大脑深部病变,而血管轻度狭窄的23例血小板凝集性增高者达13例(57%),此组多数病人有顽固性高血压与深部小梗塞。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ELISA双抗体法检测1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发现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明显增高(P<0.001),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处于血栓前状态.本文还探讨了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功能失调在不同的血管紊乱中观察到了。体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以导致血流阻碍与继发组织缺血性表现。新近提出在周围血管中,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能是血管阻力增加的一种机理。不少作者发现高血压病人的血小板粘附性及体外血小板聚集均增加。作者研究了1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年龄24—57(平均50±5)。病程6个月—4年。停用治疗高血压药物至少两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对各种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子的敏感性也增高.作者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清中与因子Ⅷ密切关连的 vonWillebrand 因子(简称 V-W 因子)和因子Ⅷ抗原的浓度显著增高,而因子Ⅷ促凝血活力的浓度无改变。(若以 O 代表凝血活力,A 代表抗原性,则正常因子Ⅷ的 O/A=1,若<1常说明有凝血发生.——译者注)糖尿病患者的 V-W 因子及 A 增多而 O 减少,说明有血管内凝血,或这些因子的生成或破坏不平衡.在血小板聚集问题上,作者从血浆因素及血小板因素  相似文献   

5.
笔者应用浓鱼肝油胶丸对4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其对血小板粘附率、聚集力、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鱼肝油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活性及极明显的降低血液粘滞性作用,而对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一、对象和方法(一)对象:研究对象中包括脑血栓形成或脑梗塞21例(经CT证实者15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为27~72岁,平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方法 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聚集、ATP释放 ,用胶原珠法测定血小板粘附。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ATP释放均较健康人增高 (P<0 .0 5)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体积明显增大 ,与健康人比较有明显差异 (P<0 .0 0 5) ;血小板粘附率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表现为血小板聚集、ATP释放反应增强 ,平均体积变大 ,但没有见到血小板粘附功能的亢进。这些指标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64例次血小板减少症孕妇(62例妇女),用经皮采脐血标本法(PUBS)测胎儿血小板数。分为两组:第Ⅰ组根据标准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TP)33例;第Ⅱ组无 ITP 史,在妊娠10~39周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150×10~9L)。首次 PUBS 在妊娠21~24周或更晚些时进行,所有病例均在分娩前不久再作 PUBS。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小板相关 IgG和游离血清抗体含量。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取产后脐带血或足跟底部毛细血管血进行。  相似文献   

8.
近代研究证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血小板粘附性增强、聚集性增高,血小板寿命缩短,血浆β-血栓球蛋白含置增高及血、尿、脑脊液中血栓烷B_2含量升高等,显示血小板活性增强。目前,对血小板机能改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的原因尚未确定。虽然有些作者提出脉管炎和抗神经元抗体的因素,但是,本文报道2例伴有脑部受累的致死性 SLE 患者与严重的凝血异常有关。例1为36岁女性。有左臂麻木、共济失调和发音困难史。12年前诊断为盘状红斑狼疮,33岁时发生关节痛,抗核因子阳性(1:200)并找到 LE 细胞。体检发现左侧轻偏瘫,右侧面肌无力。血小板计数少于10×10~9/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32μg/ml。周围血象提示微血管病性溶血,血清补体水平降低。脑脊液(CSF)β凝血酶球蛋白明显增高(128mg/ml)。血清抗核因子阳性(1:500),抗双链 DNA 抗体阳性(1:320)。治疗开始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但患者迅速死亡。尸检发现脑部有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血栓引起的弥漫性的微小梗塞,无脉管炎证据,免疫过氧化物酶检  相似文献   

10.
应用ELISA法对 41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和 2 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和 (或 )血清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抗心磷脂抗体 (ACAIgG)测定 ,并常规血小板计数。发现ITP患者治疗有效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含量显著降低 ,治疗前较治疗后及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且血小板计数与PAIgG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 (r =- 0 .738,P <0 .0 0 1 )。而治疗无效组血小板计数、PAIgG均无明显变化。ACAIgG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且未发现与血小板及PAIgG相关。PAIgG、ACAIgG含量增高提示ITP患者针对血小板磷脂及其他糖类蛋白等不同抗原产生了自身免疫反应 ,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病人血小板表面活性电镜观察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病人有凝血机制和血流变学的异常。我们根据血小板接触粗糙表面发生粘性变形的特点,采用Formvar膜作为人工粗糙表面,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利用电镜技术观察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材料和方法一、对象:正常人18例(男10 、女8,年龄20~58岁)。糖尿病病人23例(男10、女13例,年龄25~68岁),其中16例有视网膜病和/或大血管病变。所有受试者在实验前两周内未服用丹参、潘生丁、生脉散和优降糖等磺脲类降糖药物及非类固醇性抗炎药物,  相似文献   

12.
近廿年来,认为血栓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可能起有一定作用,而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中占有主要地位。本文报道21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研究。病例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主支有病变,管腔狭窄>50%。测定血小板生存时间(放射性铬)、血小板粘附性及血小板聚合性,并同时测定血胆固醇、甘油三脂、血清脂蛋白电泳。将结果与心绞痛、有无心肌梗塞、吸烟史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发现联系起来予以评定。结果:健康者16例为对照组,男14例,女2例,年龄30~40岁,血小板生存时间平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物质表达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 76例 2型糖尿病和 3 2例糖耐量减退患者测定血小板活化、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的表达。  结果 无论 2型糖尿病组还是糖耐量减退组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水平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P <0 0 5 ) ,后者又高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 (P <0 0 5 ) ;2组中发生急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患者测定血小板活化、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表达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放免法测定了38例正常儿及47例 ITP 患儿血小板内 cAMP 值。发现无论急、慢性患儿血小板内 cAMP 值均显著增高,其增高与血小板功能呈负相关,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急性患儿 PAIgG 增高,血小板内 cAMP 亦增高,二者之间呈正相关,而慢性患儿则无此相关性。并对 cAMP 的增高与 ITP 的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1978年作者提出偏头痛是原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的血液紊乱。作者对77例偏头痛病人进行了两项对照性研究:1.作者发现典型偏头痛病人,在无痛间歇期,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为0.71±SE0.04,对照组为0.91±0.04,两组差异显著(P<0.01);血小板粘附在病人组为31%,对照组20%,两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研究者发现血小板的平均聚集率;在暂时缺血性发  相似文献   

16.
血脂异常和血小板活性增强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作起着主要作用,降脂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康复意义。笔者在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过程中注意到,当患者血脂明显异常时(尤其是TC和LDL-C增高),其血小板粘附功能也相应地亢进。降脂药物使血脂改善的同时血小板粘附率也随之降低,二者呈正相关、兹报告如下并讨论其意义。一、资料与方法86例高脂血症患者,男45例、女41例、年龄38~76岁,用自行研制的中药水龙(每服#g、L]2次)治疗前后共计测定血胆和血小板粘附率237例次。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用氧化…  相似文献   

17.
例1,女,29岁。2006年6月体检时发现血小板增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88×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计数4080×10^9/L。于2006年7月查骨髓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异常增生,考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未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病历摘要患者女,28岁。从15岁始发现左上腹有一鸡蛋大小肿物,活动无压痛。1973、1981年在某医院做腹腔镜检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抗痨治疗约4年肿物无明显变化,仍有间断低热,血沉快。1982年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本院3个月,用激素治疗,血小板由30×10~9/L(3万/mm~4)升至190×10~9/L(19万/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异常粘附与聚集对诸如心瓣膜病、心瓣膜修复术、心瓣膜置换术及心肺血管旁路手术等心血管病患者的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它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的发病有重要关系。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活性的增高、释放反应的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0例老年Ⅰ、Ⅱ期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含量,同时检测其血小板粘附率和最大聚集率。结果 高血压组血小板膜糖蛋白含量和血小板粘附率、聚庥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01),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组患者GMP-1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