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芎嗪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干预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的干预作用和机制。 方法:rds新生小鼠 8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小鼠。实验组小鼠从出生时开始,腹腔注射盐酸 川芎嗪80 mg/kg,2次/d,直至生后35 d;对照组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用药 后0、3、7、1 4、21、28、35 d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病理切片。另取眼球经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子显微镜观察。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 记技术(TUNEL)方法检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bcl-2在视网膜的表达。 结果:病理观察结果显示,经盐酸川芎嗪治疗后14、21、28 、35 d,rds小鼠光感 受器细胞核层数与未用药的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增加(P<0.01)。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川芎嗪可减缓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外段盘膜部位线粒体的病变,减少盘膜和外界膜的破坏。rds小鼠经盐酸川芎嗪治疗后3、7、14、21、28、35 d,光感受器细胞凋 亡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3、7、14、21、28、35 d时,bcl -2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内外段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 。 结论:盐酸川芎嗪可延缓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减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视网膜 外核层及光感受器细胞内外段bcl-2的表达延缓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的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进一步应用rd小鼠进行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方法rd新生鼠42只,分别在第0、3、7、14、21、28、35d取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眼球水平位视网膜赤道部外核层细胞的厚度;另取眼球经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镜观察。结果病理结果显示,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数或密度从第14d开始减少2.14层±0.60层,第21d减至近单层1.30层±0.37层,第35d减至0.57层±0.25层。电镜结果显示,rd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生后第14d出现凋亡;外段盘膜部位线粒体从第7d开始出现部分溶解、减少,逐渐加重;外界膜也从第7d开始变为较连续,第21d后不连续。结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段的线粒体和外界膜对于视网膜盘膜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开展rd小鼠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锂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锂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模型上对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FVB/NJ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出生后立刻用含锂的食物喂养,7和14 d时摘除眼球做视网膜冰冻切片,同时取血测血清锂浓度.HE、TUNEL和视杆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进行视网膜组织形态、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分析.结果 光镜下可见,对照组外核层可见TUNEL阳性细胞,出生后14 d外核层厚度和细胞层数(3或4层)明显低于7 d时的厚度(9或10层),而锂喂养组出生后14 d外核层的厚度和细胞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出生7 d时的外核层厚度及细胞层数无明显差异.结论 锂能够保护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免于凋亡.(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48-252)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米诺环素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rd小鼠[C3H/HeN (Pde6brd-/rd-)]RP过程的影响。方法 40只新生rd小鼠随机分为10组,5组为实验组,5组为对照组,每组4只小鼠。实验组,出生后每日腹腔注射米诺环素22.5 mg/kg;对照组,出生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在出生后1、7、14、21、28 d各处死一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取眼球做组织学观察并行凋亡细胞检测,并对两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数、外核层厚度以及凋亡细胞数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rd小鼠出生后7 d光感受器细胞开始凋亡,14 d达高峰,28 d光感受器细胞完全消失;(2)出生后7 d实验组光感受器细胞数目和外核层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出生后14、21 d实验组光感受器细胞数目和外核层厚度多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d:t=-3.03、P=0.016,t=-4.469,P=0.004;21d: t=-8.782、P<0.001,t=-3.497、P=0.004);(4)出生后7、14 d实验组外核层凋亡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7、P=0.004,t=-8.782、P<0.0001)。结论 米诺环素在rd小鼠RP早期可以延缓光感受器细胞丢失,但不能完全阻止RP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N-甲基-N-亚硝脲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N一甲基一N一亚硝脲(MNu)对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 方法 将生后50 d的雌性SD大鼠30只分别按60 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MNu。在注射MNU 12、24、48、72 h和7 d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取出眼球,做病理切片。另6只生后50 d的雌性sD大鼠为正常对照。用TuNEI一试剂盒和透射电镜检测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NU作用不同时间视网膜细胞内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弹性蛋白和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MNu作用后极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12、24、48、72 h和7 d后的凋亡指数分别是(33.6±2.3)%、(46.5±5.7)%、(20·l±5·3)%、(8-2±3·6)%和(2.O±O.8)%。在MNu作用后24 h,大部分光感受器细胞出现核固缩;24 h后,内颗粒层及内颗粒层和脉络膜之间有PcNA表达,72 h达高峰,7 d后明显减少;24 h后,内颗粒层和外颗粒层开始出现GFAP和弹性蛋白的阳性表达,72 h达高峰,7 d后明显减少。 结论 MNu可选择性地诱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发生凋亡及引起Mnller细胞增生。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3-3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光对大鼠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光照组及对照组,光照组大鼠经散瞳后进行10000lx强光照射(12h光照,12h避光,连续1~14d),对照组只接受自然光线照射。分别于强光照射后第1、3、7、14 d 摘除相应的光照组和对照组大鼠双侧眼球;并用HE染色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用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用伊凡思蓝(Evans blue,EB)灌注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微循环成像及分光光度法定量检测视网膜微循环通透性变化,来评估血-视网膜屏障变化。结果:大鼠在强光照射1d后就出现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变性、外节膜盘脱落、外核层厚度变薄等超微结构改变,并随着强光照射持续而逐渐加重,3 d后出现光感受器细胞凋亡,至14 d时外核层厚度已明显变薄、细胞数也明显减少。大鼠在强光照射1 d后视网膜血管就出现EB染料渗漏,至14 d时EB染料渗漏最明显。结论:强光照射可导致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光感受器细胞变性、凋亡,外核层厚度变薄、细胞数减少,血-视网膜屏障结构、功能破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Ⅱ(ealpain Ⅱ)在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以此窥视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转基因小鼠(rds小鼠)发病的某些可能因素。方法 以C3B小鼠为对照,选择不同生长时期的rds小鼠的视网膜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lpainlI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鼠模型视网膜中的是否表达及表达情况。结果 1周即可见CalpainlI在rds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的表达,2周左右内核层也见表达,4周后外核层也开始出现由强至弱的ealpainⅡ强阳性表达,最终至全部视网膜剩余组织中均可见ealpainⅡ的表达。结论 只有高钙才能激活ealpainⅡ的表达,研究中ealpainⅡ参与了rds小鼠视网膜细胞的变性死亡。因此,高钙是rds小鼠视网膜变性的一个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生期视网膜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前速激肽原mRNA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参与视网膜神经细胞发育成熟过程。方法昆明系小鼠在出生后10d(睁眼前)、20d(睁眼后)、30d(睁眼后)分别取材双侧眼球,利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对视网膜全层组织细胞的前速激肽原mRNA表达水平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前速激肽原mRNA阳性表达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胞浆呈现靛蓝色,散在分布于视网膜各个层区,主要见于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10d龄新生小鼠前速激肽原mRNA阳性表达细胞数最多;而与10d龄时比较,20d龄小鼠前速激肽原mRNA阳性细胞数目在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显著减少(P〈0.05),30d龄时前速激肽原mRNA阳性细胞数目分别较10d龄时、20d龄时显著减少(P〈0.05)。结论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发育早期,前速激肽原mRNA阳性表达水平最高;随着个体生长发育至成熟,前速激肽原mRNA阳性表达水平逐渐减低或消失,提示前速激肽原参与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亚硝基-N-甲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形态和电生理特征。方法实验研究。32只5周龄的成年C57/BL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NU造模组,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和MNU(60 mg·kg-1)。在给药后3、7和14 d取视网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光感受器形态、氧化损伤情况和神经节细胞的数量。电镜观察细胞核、线粒体和带状突触(synaptic ribbon)的超微结构。Ganzfeld视网膜电图(ERG)检测暗适应最大混合反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免疫荧光显示:注射MNU后外核层(ONL)的厚度逐渐减小,OPN1SW标记的光感受器细胞的外节(OS)逐渐损伤,GFAP标记的Müller细胞增生明显,ONL层硝基酪氨酸(Nitrotyrosine)着色增多提示MNU能导致氧化损伤。Brn-3a标记的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不明显。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MNU处理后,光感受器细胞的核呈浓染色,线粒体和带状突触消失。ERG结果显示:MNU处理后3 d最大混合反应的a波和b波振幅下降。结论MNU导致视网膜外核层和外丛状层的凋亡,电生理表现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趋化因子主要的受体之一β趋化因子受体1(CCR1)在视网膜变性模型小鼠(rd小鼠)的视网膜变性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在感光细胞凋亡中的病理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出生后8、10、12、14、16及18天的rd小鼠各10只(共60只)及同龄C57BL/6N对照小鼠各10只(共60只)。方法小鼠断颈处死,取双眼眼球制作冰冻切片或分离新鲜视网膜组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测定各鼠龄rd小鼠及对照鼠视网膜CCR1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CR1蛋白在各鼠龄rd小鼠视网膜的定位表达。CCR1在感光细胞及凋亡细胞中的表达由免疫荧光双标法确定。主要指标视网膜CCR1mRNA及蛋白的表达、CCR1的细胞定位及与凋亡细胞的关系。结果CCR1mRNA在对照组及各鼠龄rd小鼠视网膜中均有表达,但在出生后12、14天rd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光密度值分别为0.986±0.17和1.152+0.22,P=0.010和0.008)。CCR1阳性染色细胞开始出现于出生后8天的rd视网膜外核层,并于12及14天达到高峰。对照组视网膜外核层无CCRl阳性染色。CCR1与视紫红质、CD11b或TUNEL染色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CCR1表达于感光细胞而非小胶质细胞中,部分CCR1表达于凋亡的感光细胞中。结论在rd小鼠视网膜中CCR1表达于感光细胞并随其变性程度加重表达升高。CCR1的活化可能在rd小鼠感光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手术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能性及效果。方法 对15例15眼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先予置硅胶条带和/或环扎带。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区冷凝、硅胶顶压后,检查裂孔位置是否正确。结果 15例15眼视网膜全部复位,视力提高14眼、不变1眼。无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视网膜冷凝反应清晰可见,轻度屈光间质浑浊,并不影响观察冷凝反应和裂孔定位。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方便、准确、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可能性。方法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6例36只眼,预置硅胶块和/或环扎带后,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经巩膜电凝排出视网膜下液、视网膜冷凝、最后顶起硅胶填压块检查裂孔是否封闭。术后观察视力恢复及网膜复位情况。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35眼,再次外路手术复位1眼。视力提高32眼,不变2眼,下降2眼,矫正视力在0.3以上33眼。除电凝外排液穿透视网膜和引起视网膜下出血1例外,其它病例排液顺利。所有病例在显微镜直视下冷凝反应均清晰可见,并且轻度屈光间质混浊不影响观察冷凝反应和裂孔定位。结论显微镜下行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简单、方便、清晰、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42眼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冷凝所有的赤道部和赤道前的裂孔。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40眼(95%)。除1例放液时穿透视网膜外,其它病例排液顺利。结论:应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具有操作简单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6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先予置硅胶条带和/或环扎带。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行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区冷凝及硅胶顶压后,检查裂孔位置足否正确。结果23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3眼复发。结论应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具有操作简单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法在巩膜扣带术中定位和封闭视网膜裂孔的疗效.方法:2000/2004年的住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访超过2mo的患者65例65眼.通过手术显微镜巩膜顶压作裂孔定位,冷凝.根据术前设计分别行环扎+巩膜外加压,或巩膜外加压.结果:术后65例65眼视网膜裂孔均位于手术嵴上,裂孔封闭好.出院后3例视网膜脱离复发,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65例65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发症有高眼压4眼,视网膜脱离复发3眼.一次手术成功率是95%.随访2mo以上,最佳矫正视力≥1.0的8眼,≥0.8并<1.0的5眼,≥0.5并<0.8的16眼,≥0.3并<0.5的9眼,≥0.1并<0.3的20眼,≥0.05并<0.1的6眼,<0.05的1眼.结论: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法定位、封闭裂孔准确、操作简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与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疗效。方法:对93例9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机分为两组,A组47例采用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B组46例采用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观察术后2wk手术成功率及视力提升率。结果:A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5.74%,B组为80.43%。A组术后视力提升率为82.98%,B组67.39%。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结论:显微镜直视下手术较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率更高,且更简便、精确、易操作,能有效延长主刀医师的手术年限。  相似文献   

17.
霍鸣  靳昆  李娟  刘文 《国际眼科杂志》2004,4(2):338-340
目的:观察显微镜联合三面镜直视下,不借助导光纤维,施行巩膜外顶压并冷凝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评估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6例全部应用了显微镜联合角膜前置镜或三面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及冷凝的手术方法,并记录了术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混浊和术后早期瞳孔区渗出、冷凝区反应等情况。先做巩膜外垫压和/或环扎带预置缝线,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巩膜和脉络膜引流视网膜下液,然后用冷凝头顶压巩膜直视下确定裂孔及变性区的部位,并冷凝。最后完成巩膜外垫压和/或巩膜环扎术。在眼压低时,玻璃体内注入消毒空气。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早期瞳孔区渗出、冷凝区反应、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矫正视力在0.3以上的有14眼。术后瞳孔区和冷凝区视网膜均无过度炎性及冷凝反应。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顶压并冷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简单、方便、快捷的特点,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裂孔定位、冷凝在外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35例(35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外路手术,术中均采用巩膜扣带、外放液、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裂孔定位、冷凝。结果 33例眼硅胶垫压准确,视网膜复位良好,无异常炎症反应。34例肉眼下无黄斑部视网膜下积液,黄斑部OCT随访3~6个月。结论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准确,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视网膜外层变性损伤的细胞电生理特征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通过腹腔注射PBS和MNU,将C57/BL小鼠60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NU造模组。运用膜片钳电生理技术,观察位于外丛状层的双极细胞的电生理活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的超微结构。结果:膜片钳结果显示,给MNU后7 d,ON型双极细胞(ON-BC)对药物氨基(环丙基)( 4-膦酰苯基)乙酸电生理反应完全消失,而OFF型双极细胞(OFF-BC)对药物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的刺激仍有电生理反应。给MNU后2 d,位于光感受器细胞外节(OS)的盘膜结构变薄。给MNU后5 d,OS消失,位于光感受器细胞内节(IS)的线粒体等细胞器严重肿胀。给MNU后10 d,IOS消失,光感受器细胞的核层变薄,核呈不同程度的浓染。下游的双极细胞核周间隙增宽,在双极细胞胞浆中有大量的自噬体。结论:MNU对ON型信号通路的损伤,比对OFF型信号通路的损伤要严重一些。MNU导致的视网膜损伤主要位于外侧(包括外核层和外丛状层)。MNU致光感受器细胞损伤的机制是凋亡。  相似文献   

20.
三面镜联合显微镜直视下定位视网膜裂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大玲  霍鸣  任耘  靳鹍 《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24-1525
目的:探讨三面镜裂孔定位法联合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法在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中运用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10/2009-05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而做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连续患者52例52眼(70个裂孔)。术前用三面镜检查确定视网膜裂孔距离角膜缘的直线距离和钟点位置,作为手术中指导硅胶填压在已发现裂孔对应巩膜上的依据,放液后在显微镜直视下更精确的定位裂孔并360°常规检查9~20mm以前的视网膜,处理变性区及新裂孔。结果:在52例52眼70个裂孔(包括术中发现的3个新裂孔及1个医源性孔)患者术后复诊观察,仅1例术后视网膜没有复位,因为该患者在三面镜及显微镜下都没有发现明显裂孔,仅仅处理了可疑变性区。还有1例为术后1mo因外伤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视网膜脱离复位率达到了98%。结论:术前三面镜裂孔定位法联合术中显微镜下裂孔定位更准确,并可消除裂孔的漏诊,对周边的变性区可以进行预防性的冷冻处理,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及视功能的恢复,减少了视网膜脱离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