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盘感染诊治,评估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并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的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收治的21例原发性椎间盘炎患者,其中腰椎17例,颈椎2例,胸椎2例,多节段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2例颈椎行前路手术,19例胸腰椎行后路手术,19例患者行自体骨植骨。[结果]患者术后腰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病理结果提示炎性改变,20例随访6~24个月,感染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腰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已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对原发性椎间盘炎的诊断,ESR及MRI检查是必要手段。早期病灶彻底清除、自体骨植骨并坚强内固定的手术方法疗效满意,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继发性腰椎间盘炎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继发性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7例术后腰椎间盘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沉、C反应蛋白、影像学特点和细菌学培养结果。结果术后严重的疼痛、白细胞增加、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加是继发性椎间盘炎的主要临床特点。MR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论一旦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剧烈的疼痛并伴有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增加就应当考虑术后椎间盘炎的可能,MRI检查能够提供最重要早期诊断椎间盘炎的证据。手术,尤其是内固定术,能够快速地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及前路手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5例经外科手术确诊的原发性椎问盘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细菌学培养结果及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剧烈痉挛性腰痛、腰部活动严重受限、持续性低热、血沉增快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早期诊断,2例细菌学培养阳性。3例为阴性,本组病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同定,剧烈腰痛明显缓解,不再需用止痛剂,5例均治愈。结论如诊断明确。短期保守治疗无效者,宜早期手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能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是治疗本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后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了自2005年1月至今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炎病例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31、59岁,平均43.6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行单间隙椎间盘切除内固定10例,2间隙者2例;臭氧治疗4例,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3例,胶原酶髓核溶解术4例。术后发病时间2~63d,平均28.9d。发病部位L3/L4间隙3例,L4/L5间隙14例,L5/S1间隙6例。术后最早出现椎间盘炎症状为术后第2d,最晚出现症状为术后第63d。均存原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再次出现较术前更加难以忍受的疼痛。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血沉及CRP异常增高。均予卧床制动、给予高蛋白营养饮食,检查血常规、血沉、CPR,根据病情进行CT和MRI检查。静脉联合应用抗生素1—6周。3例保守治疗无效,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术,术中所见组织多为炎性肉芽组织,椎间盘坏死变性。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腰腿痛明显缓解,能在床上白行翻身、下床活动,随访3月~4年无复发。保守治疗平均恢复时间为(71+2)d。手术治疗平均治愈时间(28+3)d。血常规恢复正常,血沉及CRP恢复正常或下降至接近正常。术后病灶组织细菌培养阳性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病理检查报告示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腰椎间盘炎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应早诊断、早治疗,治疗首选正规保守治疗,手术有利于早期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炎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继发椎间隙感染,也称椎间盘炎,临床比较少见。我院施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1200例,并发椎间盘炎30例,占2.5%。 临床资料l一般资料 男20例,女10例。年龄28~53岁,平均36.5岁。L4-5间隙感染14例,L5-S116例。出现症状时间:术后4天5例,术后6天5例,术后10天8例,术后5周2例,术后3个月1例,术后6个月1例,平均17.0天。2临床表现2.1持续性剧烈疼痛 手术后,原腰腿痛症状消失,4~10天后出现严重剧烈的腰痛,并向臀部、小腹、双侧髂嵴、腹股沟、上腹部、骶尾部放散。严重时双下肢有抽搐感,外来刺激可诱发疼痛。疼痛持续2~3周,若处理得…  相似文献   

7.
DRFS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和评估DRFS(Distrction ReduceFixation Syatem,撑开、复位、固定系统)手术对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减压,DRFS复位内固定和植骨融合,结果 25例中22例获随访不少于6个月,23例达完全复位(92%),术后症状均消失或基本消失,22例椎间融合良好,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板、螺钉松动及滑脱复发,2例未完全复位者中1例螺钉偏内下方挤压神经根,1例钢板倒置安装,结论 DRFS设计巧妙,独到,充分利用了纵向滑移杠杆和提拉螺旋原理,在拧紧螺母时即可同时达到撑开、复位、固定作用,产生良好的杠杆和螺旋机械效益。  相似文献   

8.
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8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提高对成人原发椎间盘炎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诊断明确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临床表现有剧烈腰痛,向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CRF增高,血沉快,周围血白细胞数多无增高,发病3周内的X线片及2周内的CT检查正常不能排除本病。结果:3例保守治疗,5例行前路病灶清除带髂腰血管蒂髂尽早行MRI检查,可以早期诊断,保守治疗3周不能控制病情发展者,椎体破坏超过50%者,伴有神经受损表现者均是手术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因素,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病例共计73例,再手术方式为单侧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14例,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11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6例,后路腰椎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40例,内固定翻修2例。结果本组出现并发症14例,经治疗后好转。获得6~44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前(63.26±5.36)%,术后3个月(19.68±8.42)%。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前7.26±2.06分,术后3个月3.68±1.22分。ODI及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主要因素为术中突出节段定位错误,游离髓核摘除不彻底,遗漏突出间隙的椎间盘,邻近节段退变突出,椎管狭窄减压不充分,腰椎不稳,内固定失败等;再手术时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方法仍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炎的效果。方法 对2例原发性、7例继发性腰椎间盘炎在经后路病灶彻底清除的基础上行横突、椎板间自体植骨并用钛合金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 患者术后即感腰腿痛明显缓解,床上能自行翻身,切口无感染。随访8~21个月,所有病变间隙于2.5—6个月都达到骨性融合,未再发腰痛及出现脊髓神经症状。结论 该手术方法具有腰腿痛缓解快、下床活动早、住院时间短、融合率高等优点,大大缩短了腰椎间盘炎的疗程,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不失为治疗腰椎间盘炎的一个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后腹腔镜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炎的近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6月,本院采用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单纯病灶清除及持续灌洗(无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炎患者1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病原菌分离结果。随访12~24(19.8±4.9)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影像学方法(包括X线、CT及MRI)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8.3±16.0)min,术中出血量(97.0±38.9)m L。病原菌培养结果显示真菌感染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1例、混合细菌感染1例、阴性4例。随访期间腰痛VAS评分与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椎间隙近乎消失,相邻椎体间骨桥形成,其中7例患者出现部分椎体间骨性融合。无感染复发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无明显腰椎不稳及畸形的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炎患者,腹膜后腹腔镜技术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自1997年7月~2003年3月收治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15例,平均年龄53岁。15例中7例分别合并糖尿病、慢性牙周感染、慢性盆腔炎。全组血沉均升高(48~118mm/h)。MRI检查可见局部信号改变,采用静脉抗生素治疗至少1个月,同时卧床,使用止痛剂。3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术(2例因误诊为腰椎肿瘤或结核,1例因椎旁胀肿形成),术后腰痛立即缓解。结果:平均随访26个月,患者腰部疼痛均无复发,X线片显示脊柱稳定。结论: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疾病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非特异,早期诊断较困难,血沉和MRI是较敏感的诊断指标。治疗以早期应用大剂量抗生素,配合制动及对症处理等非手术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13.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椎管狭窄症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共172例,其中10例有脊柱侧凸改变,22例Ⅰ~Ⅱ度滑脱。单节段狭窄者90例,双节段狭窄者51例,3个节段狭窄者31例。采用单纯开窗减压者5例,后路融合固定者100例,后路椎间融合固定62例,Dynesys弹性内固定5例。临床疗效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功能评分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改良腰椎功能障碍指数(modified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aire index,MODI),从腰腿痛、生活自理、行走和举重物等10个方面评估患者腰椎的ODI分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72个月,平均50个月。术前腰腿痛平均评分为7.5分,术后3个月为3.2分,末次随访时为3.6分。术后3个月随访,MODI改善的优良率为94.3%;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7.6%。结论对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根据术前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椎管减压或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手术和保守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1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37~68岁,平均53.6岁。其中手术治疗19例(手术组),保守治疗22例(保守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后遗症等,并进行比较分析。临床疗效采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系统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5~40个月,平均31个月。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未出现椎间盘炎复发。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1年及2年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1个月时手术组VAS及ODI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治疗后1年及2年时这2项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术后并发椎间盘炎,需积极治疗,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短期内手术疗效优于保守治疗,但长期随访显示保守治疗也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多节段滑脱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9 月,采用后路彻底减压、复位、椎弓根内螺钉固定360°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5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8例;年龄38-75岁,平均56.6岁.滑脱均为退行性变化引起,类型有:前滑脱12例,后滑脱2例,混合滑脱11例.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4年,根据 Lenke 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情况,根据 Henderson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25例患者均获得完全 复位.植骨融合结果:Lenke A级23例,B级2例;临床疗效Henderson评价结果:优16例,良6例,可 3例.结论 多节段腰椎退变滑脱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与单节段腰椎滑脱不尽相同,后路彻底减压, 适度复位,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椎间融合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多节段滑脱复位时应根据滑脱的类型选择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多数累及全身肢体末端关节,也可侵犯脊柱,引起椎间盘炎[1]。脊柱痛风多发生在腰椎,其次是颈椎和胸椎[2]。发生在颈椎部位的痛风极为少见,诊断困难,痛风石沉积关节突关节及软骨终板后易引起骨质破坏,容易误诊,临床上应注意与感染及肿瘤相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2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男6例,女20例;年龄51~72岁,平均61.3岁;合并椎管狭窄症病程11个月~6年,平均3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6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检查,术前Cobb角为(22.0±10.1)°,腰椎前凸角为(21.6±10.2)°,C7铅垂线(C7PL)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SVA)为(7.6±6.4)cm,C7PL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为(6.8±5.6)cm。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Cobb角、腰椎前凸角、SVA、CSVL并与术前进行比较;采用腰痛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平均140min;出血量480~850ml,平均620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5年,平均2.5年。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10.5±8.2)°、(8.8±5.2)°,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5.4±14.2)°、(31.6±13.2)°,SVA分别为(0.6±3.3)cm、(-1.2±2.5)cm,CSVL分别为(2.8±1.3)cm、(1.6±1.2)cm,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11.0±1.7)分,术后即刻(22.4±2.4)分,末次随访时(24.0±2.1)分,结果:优13例,良8例,可3例,差2例。术后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陈林  程军  李波  占方彪  张友  冯世龙 《中国骨伤》2017,30(5):475-478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腰椎间盘炎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1~68岁,平均56岁;L_(3,4)间隙2例,L_(4,5)间隙4例,L_5S_1间隙7例。伴有糖尿病2例,高血压4例,陈旧性肺结核1例。血沉(ESR)为12~89 mm/h,平均42 mm/h;C-反应蛋白8~114 ng/L,平均47 ng/L。13例患者均无手术及穿刺病史,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保守治疗无效。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5~10分,平均7.8分,行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满意出院,持续有效抗生素静脉使用4周,口服抗生素2周。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8个月。VAS评分0~1分,无内固定断裂、复发患者,植骨均融合,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炎症性改变。结论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疗效确切,可较快缓解疼痛,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