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自体下颌角截骨块同期移植隆颏的手术方法。方法 经口腔入路,利用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下颌角骨块,塑形为适合颏部的形状,Ⅰ期移植于颏部,且以钛钉坚强内固定。结果 本组35例患者行双侧下颌角截骨+下颌骨外板磨削术+自体下颌角移植隆颏术,术后移植骨愈合良好,颏部形态符合美学标准。结论 下颌角截骨Ⅰ期移植隆颏术,操作方法简单,预期效果可靠,移植骨块与颏部解剖结合,无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2.
自体下颌角骨移植隆颏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一  李伟  邓颖  樊仕梅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77-1278,I0011
目的:介绍自体下颌角骨隆颏术。方法:在下颌角肥大患者截除下颌角后,根据颏部形态要求,将下颌角骨打磨塑形,用钛钉固定于颏部。结果:自2000年来共完成61例自体下颌角骨移植隆颏术,术后随访3月~2年,形态满意60例,不满意1例。结论:下颌角肥大伴有小颏畸形患者行下颌角骨移植隆颏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下颌截骨整体塑形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使不同类型“方形脸”者达到下颌截骨术后下颌整体形态的协调美观。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下颌角肥大 ,在下颌骨截骨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下颌缘截骨、下颌骨半环形截骨以及下颌自体骨隆颏等综合手术方法改善下颌整体形态。结果 自 1996年以来共收治 312例 ,其中下颌角联合下颌缘截骨 2 0 0例 ,单纯下颌缘截骨 2 3例 ,下颌骨半环形截骨 15例 ,下颏修尖 9例 ,下颌自体骨隆颏 32例。对其中 15 0例随访 1~ 12个月 ,满意率 97%。结论 综合的下颌截骨方法可使方形脸术后下颌整体效果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4.
切除肥大下颌角之骨块用于颏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求隆颏术新方法。方法:12例手术均在切除肥大下颌角的同期,选择较大一侧被截除的下颌角骨块,塑形后植入颏部,行颏成形术,钛针固定。结果:12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美容效果良好。结论:该手术利用自体骨移植无排斥反应,并发症少。易塑形,美容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双侧下颌角突出合并小颏畸形的治疗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提高双侧下颌角突出伴有小颏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用口内入路行双侧下颌角连续弧线截骨术,同时行颏部水平骨前徒延长、小夹板坚强内固定、自体下颌角骨质断端间植骨术,不作咬肌部分切除手术。结果 1996-1999年共收治20例,术后下面部宽短畸形明显改善。咬肌虽未行部分切除,但术后随着咬肌附着点的上移、肌张力降低而发生部分萎缩,下颌角部曲线圆滑,形态自然。结论 双侧下颌角突出伴有严重小颏者,只有同时行双侧下颌角有和颏部水平截骨整形,才能达到全面矫治畸形的目的。下颌角连续弧线截骨术截骨设计灵活、向上可达下颌升支后缘、向下可延续至下颌体下缘,截骨量大;一次完成;截央后的下颌角更加圆滑自然;结合颏部截骨整 术,不仅提高了术后的整体效果,而且可利用截除的下颌角骨质充填于颏部水平截骨断端间,可以保证骨质的愈合,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自体下颌角区骨质游离移植隆颏术的可行性。方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动物实验:将小型猪的下颌角截除,并用截除的下颌角骨质移植到颏部,用钛钉固定,术后用三维CT进行效果评定。第二部分,临床应用,在46例应用双侧下颌角截骨术治疗方脸畸形的同时,应用下颌角骨质进行隆颏术,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动物实验中游离移植的骨质完全被吸收。临床病人中73.9%的患者吸收率达到50%以上。结论: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观察,我们认为临床中应用下颌角截除的自体骨游离移植隆颏术需要谨慎实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下颌角肥大有多种式术可选,对于低角型下颌角肥大,往往一种式术很难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本文选择了一组低角型下颌角肥大患者,来研究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治疗低角型下颌角肥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科室2005年8月~2005年11月间治疗的24例低角型下颌角肥大患者,完善术前检查与分析。在全麻下应用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进行联合矫治。术后观察治疗效果,并在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24例患者矫治后Ⅰ期愈合,所有患者下颌角角度增大,两下颌角间宽度明显减小,达到了下颌角的正常美学标准。8周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可有效地矫治低角型下颌角肥大,使患者下颌角达到一个理想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8.
治疗小颏畸形的三种术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分析硅胶假体置入隆颏术、自体骨移植隆颏术和颏部水平截骨颏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和常见并发症。方法 通过三维CT、头颅正侧位X线检查和第2次手术观察,分析三种治疗小颏畸形手术各自的优缺点并明确其适应证。结果 硅胶假体置入隆颏术后存在假体位置异常、颏部骨质吸收、假体周围骨膜反应、颏部矫正不足等缺点;自体骨移植隆颏术后存在较严重的远期移植骨质吸收和颏部形态改善不足问题;颏部水平截骨颏成形术矫正小颏畸形效果良好。结论 硅胶假体置入隆颏术适用于轻度的下面部矢状方向发育不良、不伴有前下面高不足、无面部不对称且颏唇沟较浅的患者。颏部水平截骨颏成形术适用于各种程度及类型的小颏畸形的矫治,尤其适用于颏部偏斜和面部不对称的调整。自体骨移植隆颏术长期效果不佳,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9.
自体下颌骨隆颏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颏部美容术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口内入路 ,将双侧下颌角骨质或下颌骨外板取出 ,根据颏部具体情况及患者主观意愿 ,将骨块修整成适当形状 ,移植于颏部 ,以钛钉或钛板作坚强内固定。结果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我们共收治 30例患者 ,其中 2 0例行双侧下颌角截骨 自体下颌骨移植隆颏术 ,10例行双侧下颌骨外板截骨 自体下颌骨移植隆颏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颏部形态满意。结论 自体下颌骨移植隆颏 ,无排异等不良反应 ,移植骨块与颏部能牢固愈合 ,术后效果满意 ,是一种理想的颏部美容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吴一  李伟  邓颖  赵纲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0):1163-1164,I0006
目的:探索更好的下颌角肥大截骨缩小术式。方法:为获得更好的术后效果,我们采用口内入路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将弧形截骨线延长到颏神经处,并对颏结节进行打磨,使截骨线延续流畅,伴小颏者同时行隆颏或颏截骨前移。结果:自2002年以来,我科采用口内入路下颌角长弧线形截骨术矫正320例下颌角肥大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口内入路延长弧形截骨术缩小下颌角可以获得更好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下颌角肥大的手术适应证及在半盲视下行经口下颌角肥大截骨术。方法对39例随机取样成年人群头颅X线片侧位像进行了下颌角角度的测量,初步判定肥大的角度标准,并自行设计和预制截骨模板(又称“制子”)。选用相应预制的合适截骨模板,对6例下颌角肥大者实行了半盲视下的口内入路改良截骨并去除肥大咬肌的术式,其中3例同时行肥大的下颌骨体外层骨皮质截骨去薄术。结果初步判定肥大的角度标准。下颌角截骨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本术式的优点是:①手术在半盲视下进行,解决了因口内下颌角暴露不清楚而不易准确截骨的问题,可完全达到术前设计的要求。②由于手术操作进入“程序化”,截骨手术时间大为缩短,创伤减少,术后肿胀消失快。  相似文献   

12.
13.
下颌角测量与下颌角半盲视下改良截骨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下颌角肥大的手术适应证及在半盲视下行经口下颌角肥大截骨术。方法对39例随机取样成年人群头颅X线片侧位像进行了下颌角角度的测量,初步判定肥大的角度标准,并自行设计和预制截骨模板(又称“制子”)。选用相应预制的合适截骨模板,对6例下颌角肥大者实行了半盲视下的口内入路改良截骨并去除肥大咬肌的术式,其中3例同时行肥大的下颌骨体外层骨皮质截骨去薄术。结果初步判定肥大的角度标准。下颌角截骨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本术式的优点是:①手术在半盲视下进行,解决了因口内下颌角暴露不清楚而不易准确截骨的问题,可完全达到术前设计的要求。②由于手术操作进入“程序化”,截骨手术时间大为缩短,创伤减少,术后肿胀消失快  相似文献   

14.
下颌角肥大矫治术及其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下颌角肥大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1996~2001年采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治疗下颌角肥大203例,其中19例同时行颧骨截骨降低术,18例行颏成形术,11例行下颌角截除骨质隆颏术,2例行颏下吸脂术,29例行颊脂垫取出术。结果 203例中发生并发症者9例,包括出血及血肿、感染、颏神经损伤、口唇拉伤后增生性瘢痕、双侧不对称及下颌角形态不良。结论 手术治疗下颌角肥大不但要求术前精确设计,手术中还要严格无菌,以免发生髁突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下颌角嚼肌肥大畸形的口内入路手术矫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采用口内入路的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嚼肌肥大畸形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采取口内入路手术共矫治123例,男20例,女103例.基本术式:Ⅰ.嚼肌成形术;Ⅱ.下颌角三角形去骨术;Ⅲ.改良下颌角矢状劈开去骨术.手术组合:单纯Ⅰ,4例;单纯Ⅱ,16例;Ⅰ Ⅱ,56例;单纯Ⅲ,19例;Ⅲ Ⅰ,9例;Ⅲ Ⅱ,12例;Ⅲ Ⅱ Ⅰ,7例.69例患者同期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面下部宽度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容貌较术前明显改观.无面神经和下齿槽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患者畸形的程度采用口内入路的不同术式组合,可有效矫治各类下颌角嚼肌肥大畸形.  相似文献   

16.
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 2002年7月至2008年8月临床行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术672例,通过对其中5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病情分析和临床随访,观察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和恢复过程,结合术中所见,总结预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操作要点.结果 5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双侧不对称18例,其中13例进行了术后软组织调整,5例进行了二次整复手术恢复了对称,可通过术中截骨的精确化设计预防;感染3例,经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后痊愈,可通过加强术中无菌技术操作和充分冲洗预防;口唇麻木20例,3-6周后恢复正常;面神经暂时性损伤5例,术后2.3个月恢复正常;出血及血肿形成12例,经加压包扎和引流3周左右治愈,神经、血管损伤可通过术中仔细解剖和轻柔操作以及稳妥的包扎预防;包扎过紧造成局部皮肤坏死1例,经局部移植皮片6个月后对外观无明显影响.包扎时需注意平整和适度的压力.结论 术前详细制订方案,术中层次清晰的精确操作,术后可靠的加压包扎等,可以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大部分并发症经过适当处理后,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下面部骨性轮廓改形的手术中,寻找下颌骨最佳截骨部位以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82例女性受术者,经口内入路,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利用电动往复锯片的弹性,原位调整锯片切入骨质的角度,一次性整体截除下颌骨升支下部、下颌角、下颌骨外板、下颌骨体下缘及部分颏骨,将残端磨削平滑圆润,线条流畅。结果早期为追求下颌角最大程度地截骨缩小下面部,致出现俗称“马脸”变形、第2下颌角,8例均是由于早期手术对下颌骨体及下缘、下颏处理不到位。术后随访101例,医患双方对效果非常满意61例,满意22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意5例,差2例。结论下面部骨性缩小的3个关键点足下颌角后份、下颌骨体中份和颏骨前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下颌骨截骨术后产生第二下颌角伴下颌边缘不流畅或双侧不对称患者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18~40岁。通过CT行全头颅扫描,应用Mimics 13.0软件建立颅骨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截骨线,根据设计线进行二次截骨,并于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修复前、设计后及术后6个月时下颌角角度,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侧对称性及设计结果与最终结果的相符程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15 d出现血肿,经口腔换药清洁、引流、加压包扎,术后2周B超下观察血肿已吸收,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及颏突意外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39例患者的下颌角角度由术前左侧118.12°±18.08°、右侧114.60°±16.01°改善至左侧121.28°±6.96°、右侧121.32°±5.88°,术前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4,P=0.045),术后6个月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4,P=0.529)。比较各例设计后下颌角角度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实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601),且患者均对第二下颌角及面型改善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既可避免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及颏神经,亦可有效改善患者面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测量下颌角各相关角度和下颌角间距,探讨各数据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成年女性头颅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下颌角各相关角度以及下颌角间距.测量结果输入SPSS13.0软件,分析下颌角各相关角度间以及各相关角度与下颌角间距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下颌角相关角度:下颌角(124.28±4.12)°,下颌仰角(25.52±2.22)°,下颌角外翻角(9.35±7.85)°,下颌夹角(77.32±2.34)°,下颌切线角(105.53±1.79)°.下颌角各相关角度间及其与下颌角间距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通过下颌角各相关角度的测量,及其与下颌角间距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为下颌角整形手术术前设计、术后效果评价等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