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宫颈癌筛查人群中HPV感染情况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9年6月至本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妇女105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妇女均接受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检测和薄层液基制片细胞学检测(TCT),HPV初筛提示为阳性者,经HPV基因分型检测获得明确的亚型结果,必要时进行阴道镜检查,获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郴州市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及其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为预测宫颈癌发病风险、制定临床干预措施以及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郴州市八家医院妇科门诊共56 648例女性HPV检测结果,以及同期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和门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进行HR-HPV的测定,证实有下生殖道HPV感染402例及经活体组织检查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病变的发生集中在生育及性活跃期,与初次性生活年龄过早、多个性伴、多产等因素关系密切,年龄在31岁~40岁为发病高峰期;宫颈病变的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HPV高危型以16,18型为最常见类型,是宫颈病变的最主要因素,HPV低危型以6,11型为最常见类型,一般只引起一些良性病变。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宫颈病变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降低宫颈癌的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采用2代杂交捕获法检测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DNA(Hybrid capture 2-human papillomavirus-DNA,HC2-HPV-DNA)方法联合薄层液基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检查在宫颈癌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两种方法对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377例疑似宫颈癌病变的患者进行筛查,同时进行宫颈组织病理活检.结果:HC2-HPV-DNA的阳性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进一步严重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义意(P<0.05),HC2-HPV-DNA与TCT联合检测时,对于CINⅠ及以上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20%,87.10%,90.20%,88.1%和92.6%,均较单独应用时显著提高.结论:HC2-HPV-DNA与TCT方法联合运用可提高宫颈癌早期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后患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方法 采用HPV-DNA核酸扩增及导流杂交技术,对7 234例来我院就诊的宫颈异常患者,进行HPV21种亚型的基因检测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对细胞学检测结果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以上和/或HPV-DNA检测阳性的患者,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对HPV感染后患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进行分析.结果 HPV总感染率为27.37%,检出率前四位依次是HPV 16型6.97%(504/7 234)、52型5.68%(411/7 234)、58型5.27%(381/7 234)和33型3.33%(241/7 234),其中高危型病毒(HR-HPV)感染占78.16%(2147/2747).宫颈癌患者HPV的检出率为73.33%(33/45).单型HPV感染后患轻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和宫颈癌的风险分别是HPV阴性者的4.055倍(95% CI 2.528~6.505)和5.103倍(95% CI 3.838~6.786),多型混合HPV感染后患宫颈LSIL及HSIL和宫颈癌的风险分别是HPV阴性者的7.313倍(95% CI 4.314~12.397)和7.550倍(95%CI 5.395~10.564).结论 单型HPV感染致宫颈HSIL或宫颈癌的风险是HPV阴性者的5.1倍,多型混合HPV感染致宫颈HSIL或宫颈癌的风险是HPV阴性者的7.6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妇科门诊就诊患者中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CIN的患者共263例,均对其检测HPV分型。HPV分型的检测采用PCR扩增、基因芯片探针杂交分型检测法。结果 HPV感染率随着CIN级别进展逐渐升高。CINⅠ级主要为LR-HPV感染;CINⅡ-Ⅲ主要为HR-HPV感染,尤其是HPV-16、18。HPV-16、18感染率在CINⅠ与CINⅡ、CINⅡ与CINⅢ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V感染率随着CIN级别的增高而上升,HPV感染的基因型决定了CIN病变的级别,LR-HPV主要引起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相当于CINⅠ级,HPV基因型主要为HPV-11、6。HR-HPV主要引起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相当于CINⅡ-Ⅲ,HPV基因型主要为HPV-16、18、58。因此,对有性生活的女性开展HPV分型检测,结合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法(TCT)检查,发现阳性及时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及时有效地发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并进行干预治疗,能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HPV 16,18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的临床病理与人乳头状瘸病毒(HPV)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妇科门诊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139例(其中CIN 108例、宫颈癌31例),同时进行HPV16,18检测。结果 31例宫颈癌中HPV16,18型阳性表达率为58.1%(18/31),108例CIN HPV16,18型阳性率为47.2%,两者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CIN 1级阳性表达率最低33.4%,呈现级别越高,其HPV阳性率越高。结论 提示HPV 16,18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L1壳蛋白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就诊的高危型HPV阳性宫颈病变患者17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宫颈炎组2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121例(CINⅠ组48例、CINⅡ组34例、CINⅢ组39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组患者27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 L1壳蛋白在5种宫颈病变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171例患者中,HPV L1阳性表达63例,阳性率为36.8%,其中在慢性宫颈炎患者中,HPV L1蛋白阳性表达为17例,阳性率为73.9%;CIN Ⅰ患者中,HPV L1蛋白阳性表达为32例,阳性率为66.7%; CINⅡ患者中,HPV L1蛋白阳性表达为12例,阳性率为35.3%;CINⅢ患者中,HPV L1蛋白阳性表达为2例,阳性表达率为5.1%,SCC组中无HPV L1蛋白表达.五组患者HPV L1蛋白阳性表达率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与CINⅡ组、CINⅢ组、S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INⅠ组与CINⅡ组、ClNⅢ组、S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面积为0.799,标准误为0.062,95%CI为0.677~0.921,灵敏度为0.769,特异度为0.750.结论 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提示其有望成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程度的标志物,对于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南宁市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状态及危险因素。方法2014年1~6月,在该院妇科门诊就诊自愿参加进行宫颈癌机会性筛查及问卷调查的妇女431名为研究对象,收集她们的人口学信息和相关危险因素信息,并行常规妇科检查、生殖道微生物检测、宫颈细胞第2代杂交捕获技术(HC2)检测、细胞学检查。对可疑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患者行阴道镜检查活检,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431名调查对象中,高危型 HPV 感染54例,感染率12.53%。在宫颈病变组与宫颈正常组中,高危型 HPV 阳性率分别为87.50%和9.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及多因素研究分析,多个性伴侣(≥2个)和病原菌感染(尤其是细菌性阴道炎)是高危型 HPV 感染的高危因素。对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原菌感染和细菌性阴道病是 HPV 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宫颈病变组中 HPV 感染率高于宫颈正常组,而初次性生活年龄早、多个性伴侣、病原菌感染、细菌性阴道病是 HPV 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340例宫颈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60例宫颈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分布构成比,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宫颈炎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与感染率,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分析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与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的Spearman相关性。结果:1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中以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为主;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随着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严重程度升高,宫颈癌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最高为92.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Ⅲ级以及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双重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以及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多重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与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相关性(r=0.404,P<0.05)。结论:下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多重PCR法检测 75例宫颈癌、4 5例宫颈癌前病变、4 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PV感染及型别分布状况。结果 :HPV总阳性率为 5 2 . 5 % ,HPV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的逐渐加重呈趋势性增加 (χ2 趋势 =5 9 811,P <0 . 0 1)。HPV感染率在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病理分级宫颈癌组织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宫颈癌组HPV16阳性率为 6. 1 3% ,宫颈癌前病变组为 2 6 . ,与宫颈癌前病变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结论 :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HPV16和宫颈癌密切相关 ,HPV感染对宫颈癌的进展及组织分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往往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正常调控,导致癌的发生。因此可以把信号途径作为宫颈癌治疗的重要靶点,通过对细胞信号途径的干预调整靶基因表达,使其恢复正常,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治疗肿瘤的目的。现就HPV、宫颈癌与信号通路三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与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方法分别选取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60例宫颈癌和2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患者并记为癌症组和瘤变组,对其HP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和分型鉴定,对比癌症组和瘤变组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并对比癌症组中不同组织类型患者HPV感染基因型差异。结果癌症组HPV感染阴性构成比低于瘤变组(P0.05),且单一感染所有高危型构成比均明显高于瘤变组(P0.05),且单一感染所有低危型构成比均与瘤变组相近(P0.05),癌症组多重感染构成比明显高于瘤变组(P0.05);宫颈鳞癌HPV感染阴性、单一感染18型构成比远低于宫颈腺癌(P0.05),且宫颈鳞癌HPV单一感染16型、多重感染构成比均远高于宫颈腺癌(P0.05)。结论在宫颈癌患者中HPV感染的风险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且宫颈癌HPV高危型的感染率较高,多重感染的风险也较高,并且可以根据HPV分型判断宫颈癌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增殖细胞核蛋白(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状态,探讨其相关性及意义,以利于宫颈癌的防治和早期诊断。方法:选取宫颈活检病理确诊为CIN及宫颈鳞状细胞癌标本102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Ki-67、原位杂交法检测高危HPV,并取正常宫颈组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Ki-67与HPV间的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Ki-67在宫颈鳞癌中的高度表达与HPV感染有关,可作为有价值的诊断指标应用于宫颈癌高危人群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各亚型在广西沿海地区宫颈癌患者中的分布情况,HPV感染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复发的关系,为广西沿海地区妇女宫颈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凯普导流杂交HPV DNA检测法,对76例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1种HPV亚型的检测。结果:宫颈癌HPV总阳性率为90.8%。宫颈癌患者HPV阳性各亚型出现的频率排序为:HPV16(56.5%),HPV18、33、58各(7.2%),HPV52、53各(5.8%),HPV31(4.3%),HPV45(2.9%),HPV35、51、56、66、68各(1.4%)。HPV6(5.8%),HPV11、44、43各(1.4%)均合并在高危感染中。HPV感染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复发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年龄密切相关,鳞癌HPV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癌及其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沿海地区妇女宫颈癌患者中以HPV16、18、33、58感染为主要型别。HPV感染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复发无明显相关性,与发病年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随访2006年1月至2006年5月间在我科宫颈活检病理为CIN的患者112例,其中CIN-I级78例,CIN-II级26例,CIN-III级8例,分别予随访观察、物理治疗(微波、光谱)、宫颈锥切、全子宫切除术等治疗。随访2年,对各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IN-I级随访组自然转常率显著低于物理治疗组和全子宫切除组,随访组1年、2年复发率高出物理治疗组3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N-II级随访组自然转常率显著低于物理治疗组,1年复发率显著高于物理治疗组,CIN-III级均治愈无复发,行全子宫切除的14例,标本中病理结果与阴道镜活检病理不相符例8(17.2%),不相符中有5例较阴道镜的病理诊断严重。结论:CIN-I级可以随访定期复查,但最好物理治疗,CINII级及以上患者应行宫颈锥切或全子宫切除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妇女可以选择宫颈锥切,但需要长期追踪;宫颈术后随访的基本内容是细胞学、阴道镜及HPV检测,CIN的随访与治疗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粤东地区不同HPV亚型的分布情况,感染的高峰年龄及阳性者宫颈细胞学改变。方法以2009年11月~2013年7月于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体检行高危型HPV检测者为研究对象,对HPV阳性患者行TCT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该组人群共计3 167人,阳性人数217人,阳性率为6.9%。感染亚型排列分别为52、16、58、53、CP8304、18、31;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该年龄段的感染率为51.61%,40~49岁年龄段的感染率为31.34%,20~29岁年龄段的感染率为7.37%,50~59岁年龄段的感染率为9.68%;年龄层感染率比例分别为:50~59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13.46%,40~49岁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8.9%,30~39岁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5.94%,20~29岁年龄段感染者占全部感染者的4.84%。阳性者中行TCT细胞学检查者150例,病理结果为WNL(正常范围)108例(27%),ASCUS(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22例(14.57%),LSIL(低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18例(12%),HSIL(高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2例(1.33%),SCC(鳞状细胞癌)0例(0%)。结论粤东汕头市澄海区HPV亚型感染分布以52、16型为主,是宫颈病变发生的必要生物学条件,对HPV阳性者应尽量行TCT细胞学检查,提高筛查敏感性,其与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宫颈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的宫颈组织学变化,探讨HPV及其各基因型对宫颈上皮病理变化影响。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法对门诊844例宫颈癌筛查者行6、11、42、43、44、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CP8304等21种HPV亚型的分型检测,与宫颈组织病理学进行分组对照观察。研究HPV各种基因型感染的宫颈上皮病理变化。结果HPV总感染率为49.2%(416/844),各亚型感染率依次为:16(10.7%)、52(10.0%)、58(7.6%)、CP8304(6.9%)、11(6.4%)、51(6.3%)、33(5.3%)、6(3.8%)、68(3.7%)、18(3.6%)、53(3.4%)、31(3.3%)、66(2.1%)、39(1.9%)、59(1.4%)、45(0.7%)、56(0.6%)、44(0.5%)、43(0.2%)、42(0)、35(0)。混合感染率为41.3%(172/416),其中感染2种亚型为29.8%(124/416);3种亚型为7.9%(33/416);4种亚型为2.6%(11/416);5种以上亚型为1.0%(4/416)。HPV阳性者191例行宫颈组织活检,其中慢性炎症30.4%(58/191);尖锐湿疣13.6%(26/191);CINⅠ41.4%(79/191);CINⅡ9.4%(18/191);CINⅢ3.1%(6/191);宫颈癌2.1%(4/191)。HPV混合性感染者宫颈CIN病变(CINⅠ~CINⅢ)的发病率为66.7%(54/81),单一型感染者宫颈CIN病变为44.5%(49/110),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密切联系,各病毒亚型的混合性感染可能对宫颈CIN的发生与发展有累加作用,对HPV进行分型检测可以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的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48例Va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均以阴道残端细胞学异常就诊。既往病史中,宫颈癌病史26例(54.17%),宫颈上皮内瘤变病史22例(45.83%)。共发现VaINⅠ17例(35.42%),VaINⅡ18例(37.50%),VaINⅢ13例(27.08%)。VaIN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者45例(93.75%),阴性者3例(6.25%)。VaIN发生于阴道上1/3的患者41例(85.42%),其他部位者7例(14.58%)。43例(89.58%)患者病变呈多灶性分布,5例(10.42%)呈局灶性分布。VaIN的治疗方法有CO2激光汽化治疗31例、局部药物治疗13例、局部切除3例和腔内放疗1例。治疗后病变近期局部控制率为100%,4例(8.33%)VaINⅢ患者复发,再次激光治疗后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阴道上皮内瘤变诊断困难,最常发生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常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病变多位于阴道上1/3,呈多灶性分布。激光治疗及局部用药均可有效控制VaIN,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由于VaIN的易复发性,需进行长期严密的随访。 相似文献
20.
宫颈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宫颈病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阶段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使宫颈癌成为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方法:对于有症状的病人及高危人群,根据临床规范诊疗程序,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检查方法通过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多点活检组织学检查、宫颈锥切术,对于宫颈癌前病变CIN作出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使宫颈癌成为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结果:通过仔细筛选和系统检查,宫颈癌前病变CIN可以被识别,正确的治疗;结论:宫颈病变可以在CIN阶段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