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HCC)的癌变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病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乙型肝炎病毒(HBV)是HCC发生的重要致癌因子之一,80%~90%的HCC细胞中均含有HBVDNA整合,但HBV致癌的机制尚不清楚。癌基因的激活在肿瘤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肿瘤...  相似文献   

2.
Li N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8):569-570
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目前以手术切除、介入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及肝移植为主的治疗方法存在重大问题,即不能彻底消除所有潜在的残余或微小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3.
研究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反义RNA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抑制效应。方法人IGF-ⅡcDNA0.1kb反向插人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NA3,获得IGF-Ⅱ反义RNA表达载体pIGF-ⅡAS,将其导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观察软琼脂培养集落形成的能力。流式细胞仪(FCM)测定pIGF-ⅡAs表达IGF-Ⅱ反义RNA对SMMC-7721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转导人pIGF-ⅡAs的SMMC-7721细胞,不能在软琼脂上形成集落,FCMM实导人PIGF-ⅡAs细胞S期增多,而对照组SMMC-7721细胞和带DCDNA3空载体的SMMC-7721细胞则无明显变化.结论pIGF-ⅡAS&义RNA体外可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致瘤性。  相似文献   

4.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Ⅱ (IGF -Ⅱ )在肝细胞癌 (HCC)中的诊断意义。分别用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及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测定了 35例肝细胞癌 (HCC)、16例肝硬化 (LC)和 16例慢性肝炎 (CH)及 10例正常对照者 (NC)的血清VEGF、IGF -Ⅱ水平。HCC患者血清VEGF、IGF -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各病组 (P <0 0 1或P <0 0 5 ) ,二者对于AFP阴性的HCC诊断阳性率分别为 6 3 6 %和 5 4 5 % ,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阳性率达 94 3%。有远处转移的HCC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P <0 0 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GF-Ⅱ及戎受体(IGF-ⅡR)在肝细胞癌孪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DNA、RNA原位分子杂交和Southern杂交技术,观察和分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IGF-Ⅱ、IGF-ⅡR基因的单细胞转录瓣表达与HBV DNA整合之间的关系。结果 IGF-Ⅱ、IGF-ⅡR mRNA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率依次为:慢性肝炎(33.3%)〈肝癌(66.7%)〈肝硬化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HCC)是由病毒、化学致癌物等多病因作用,因癌基因或癌相关基因激活、抗癌基因失活或胚胎期某些酶基因重新复活等诸多因素引起肝细胞生长失控而致癌变,经启动、促进、演变多阶段的发展过程,其中多种生长因子基因的调控和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基因在胎肝和新生儿肝脏中有大量表达,但出生后基因表达迅速降低直至关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足叶苦素(PPP)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IR)后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运动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肝细胞L02和肝癌细胞(Bel-7404、Bel-7402、HepG2和Huh-7),以Western blot分析IGF-IR表达,以磺酰罗丹明B法分析细胞活性;在PPP抑制IGF-IR后,以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以AnnexinV-FITC法分析细胞凋亡;在z-VAD-FMK抑制caspases后,以均质发光法检测caspase-3/7活性;划痕试验分析细胞运动能力.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或one-way ANOVA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肝细胞L02中几乎检测不到IGF-IR,各肝癌细胞中IGF-IR呈不同程度表达.PPP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1.0μmol/L PPP处理HepG2细胞24h,G1、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1%±0.4%、11.0%±0.7%和87.1%±0.6%,且划痕不愈合;caspase-3/7活性显著增加(t=11.83,P<0.01);HepG2细胞凋亡率为16.4%±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2% (t=14.05,P< 0.01);z-VAD-FMK抑制caspases表达,HepG2细胞凋亡率为11.3%±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2% (t=11.83,P<0.01). 结论 IGF-IR表达与肝癌细胞增殖、运动和凋亡相关,可能是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ⅠR)基因转录,对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药物的协同作用。方法以p GPU6/GFP/Neo-IGF-ⅠR-shRNA高效质粒,转染IGF-ⅠR高表达的HBV阳性肝癌细胞PLC/PRF/5和HBV阴性Bel-7404,设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IGF-ⅠR-shRNA干预组;以荧光定量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分析RNA和蛋白表达;以细胞计数试剂盒分析细胞增殖;以流式细胞术、Annexin-V-PE/7-ADD分析细胞周期与凋亡。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IGF-ⅠR shRNA转染肝癌细胞PLC/PRF/5效率为71%、肝癌细胞Bel-7404为90%,2种肝癌细胞IGF-ⅠR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同步减少;干预组细胞较阴性对照组均明显抑制,2组间肝癌细胞Bel-7404 72h时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5±1.7)%vs(11.2±0.9)%,t=5.493,P0.05],2组间肝癌细胞PLC/PRF/5 72 h时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9±3.9)%vs(9.5±1.1)%,t=19.244,P0.001]。干预组肝癌细胞Bel-7404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35.96%vs 12.16%,P0.001)和阴性对照组(35.96%vs 9.43%,P0.001),干预组肝癌细胞PLC/PRF/5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44.84%vs 6.62%,P0.001)和阴性对照组(44.84%vs 4.02%,P0.001);干预组肝癌细胞Bel-7404和PLC/PRF/5 G0/G1期百分率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59.0±1.3)%vs(48.4±0.8)%,t=12.032,P0.001;(65.4±0.5)%vs(53.5±0.7)%,t=22.789,P0.001)];干预组肝癌细胞Bel-7404和PLC/PRF/5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59.6±4.7)%vs(90.0±3.4)%,t=7.389,P0.05;(39.9±0.5)%vs(90.2±14.6)%,t=4.876,P0.05)];肝癌细胞Bel-7404和PLC/PRF/5干预组与阴性对照组在索拉非尼浓度分别为0、2.5、5、10、20 nmol/L和奥沙利铂浓度分别为0、5、10、20和40μmol/L时的光密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下调IGF-ⅠR基因转录,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改善药物敏感性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表观遗传改变与基因转录、表达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自身配对法收集肝癌的癌灶、癌周和远癌组织,以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IGF-Ⅱ基因启动子P3的甲基化状态,以逆转录巢式PCR分析IGF-Ⅱ mRNA转录水平,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肝组织IGF-Ⅱ表达、胞内分布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数据采用x 2检验、等级相关等分析. 结果 IGF-Ⅱ基因P3启动子甲基化率在肝癌组织为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47.5%,x2 - 24.918,P<0.01)及远癌组织(100.0%,x2=80.000,P<0.01).肝癌组织IGF-Ⅱ mRNA扩增阳性率为10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2.5%,x2=24.918,P<0.01)和远癌组织(0,x2=80.000,P<0.01);肝癌组织IGF-Ⅱ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2.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5.0%,x2=12.170,P< 0.01)和远癌组织(0,x2=56.170,P<0.01).癌组织IGF-Ⅱ过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浆膜浸润、瘤体大小和HBV感染相关.结论 基因表观遗传改变调控IGF-Ⅱ的转录和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的动态表达与改变特征。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雄性SD大鼠诱发肝癌发生,分别观察肝细胞形态学、肝及血IGF-1R的动态变化。以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IGF-1R表达,以RT-PCR扩增IGF-1R mRNA表达片段并经测序证实,从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上分析与肝细胞恶性转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诱癌过程中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癌前病变到肝癌形成的动态变化,伴肝核酸代谢旺盛,肝IGF-IR表达异常;肝IGF-IR阳性率(%)、肝IGF-IR mRNA阳性率(%)、肝IGF-IR比浓度(ng/mg肝组织)和血IGF-IR(ng/ml)分别为:对照组0、0、0.63±0.17和1.33±0.47;变性组50、61.1、0.65±0.2和1.51±0.46;癌前组88.9、100、0.66±0.14和1.92±0.29;癌变组100、100、0.96±0.09和2.43±0.57。IGF-IR在转录或蛋白水平上呈梯度表达,癌变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且肝和血IGF-IR呈显著正相关(r=0.91,t=14.222,P〈0.001)。结论 IGF-1R过表达参与肝细胞癌变,是肝细胞恶性转化的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α治疗肝细胞癌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IFN)是多功能的细胞因子,有抑制增殖、抗病毒、抑制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的作用。IFN家族包括α、β、γ三大类,目前在肝病和肿瘤治疗中应用较多的是IFN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居世界恶性肿瘤第五位,每年新增人数约100万,死亡约60万。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肝癌的早期治疗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肝癌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AE):肝癌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因此阻断肝动脉可使肝癌血供减少90%以上,使肿瘤坏死,而对正常肝组织影响较少。但肝动脉阻断(结扎)后由于侧支循环建立较快,所以疗效短暂。而使用各种栓塞剂可以阻断肝动脉大部分分支,有效地延缓侧支循环的建立,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4.
肝癌患者病情复杂,宜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和各种治疗方法的不同特点和适应证选择最佳方案。治疗方法的选择应依据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侵袭的部位和范围、静脉癌栓和远处转移情况、患者肝功能代偿程度以及全身状况(年龄、心肺功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化疗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提高生存率的主要有效手段。但由于80%以上的HCC手术时往往伴有严重的肝功能不全、肝内播撒和远处转移,手术切除率低,且手术后复发率高,故综合治疗(包括占重要地位的系统性化疗)一直是被公认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6.
肝癌综合介入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很高,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无外科手术指征,即使能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亦较高。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方法(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亦称介入疗法,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和术后复发的肝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入疗法已被公认为治疗不能手术切除和术后复发肝癌的首选方法,但肝癌介入治疗后复发、转移问题仍未解决,影响了其远期生存率。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对肝癌采用综合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Hepatology杂志于2005年11月刊登了由Bruix和Sherman共同执笔的美国肝病学会肝细胞癌(HCC)诊治的临床实践指南。现摘译指南中推荐的建议及部分重要的图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直径为350 ~ 560μm的明胶海绵微粒(GSPs)作为栓塞剂联合低剂量单一化学治疗药物连续治疗31例直径≤10 cm的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肝癌介入治疗的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TACE可以控制肿瘤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适应证:(1)不能切除的原发或继发肝癌;(2)切除后复发或肝叶切除后行TACE以巩固疗效;(3)切除前TACE可以提高疗效和延缓远处转移。禁忌证: (1)全身情况差;(2)肝功能严重障碍,大量腹水、重度肝硬化、且肝功能属Child C级;(3)白细胞低于3.0 ×109/L者需作适  相似文献   

20.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包括肝移植)效果最佳。由于肝癌在起病初期较隐匿,当临床诊断明确时,受肿瘤大小、部位及肝功能等因素的影响,仅20%~30%的患者尚有手术机会,而化疗对肝癌治疗效果甚微。近年来,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效果佳在临床逐渐得到重视。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穿刺肝癌热凝固疗法、冷冻疗法、乙醇注射及放射性粒子置入内照射术,经肝动脉介入的动脉栓塞、放射性微球内照射及栓塞化疗术等。这些姑息疗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同时,有的还为手术治疗创造了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