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是疾病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法定传染病报告对准确地掌握各种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及不同人群特征的分布规律,探讨影响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因素,提出可行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传染病报告检查和漏报调查,来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促进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和疫情报告制度,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我站自1992~1998年对疾病监测点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检查和漏报调查。现综合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和病种:已确立7个乡镇所辖的疾病监测点内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朝阳区医疗机构传染病的漏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全区范围内抽取30家医疗机构开展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集门诊、住院部和化验室传染病病例共27种1007例,漏报74例,总漏报率7.35%.其中甲、乙、丙类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0、9.18%和3.45%.漏报率最高的前5种传染病依次为百日咳(漏报率33.33%)、风疹(漏报率25%)、肺结核(漏报率17.52%)、麻疹(漏报率16.67%)、淋病(漏报率16.67%)、猩红热(漏报率13.33%).医疗机构中住院部无漏报、门诊漏报率7.90%、化验室漏报率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三级医院漏报率9.88%;二级医院漏报率为4.84%;一级医院漏报率为0%;民营医院漏报率为3.08%.结论 朝阳区医疗机构应以三级医院门诊为主,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传染病的漏报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树立医防结合的工作理念,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掌握报告质量,以便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我们于2008年11月对平安县医疗机构进行法定报告传染病漏报调查。 相似文献
5.
6.
湖南省2007年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湖南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分层抽样方法在全省范围内抽取161家医疗机构开展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门(急)诊、住院部和化验室传染病病例28891例。全省医疗机构传染病总漏报率为4.19%,报告卡合格率为92.21%。其中甲、乙、丙类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0、4.21%和4.02%。漏报率最高的前5种传染病依次为钩体病(15.79%)、甲肝(14.84%)、百日咳(11.11o,6)、风疹(9.66%)和流行性腮腺炎(7.02%)。医疗机构中住院部、化验室、急诊和门诊传染病漏报率依次增高,分别为3.72%、4.51%、6.20%和6.92%。县及以上级别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漏报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省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为22.84%、地市级6.85%、县区级3.59%、乡镇级9.90%。结论湖南省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有所进步,但仍然存在差距,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级和省级应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强化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四川省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的漏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四川省传染病漏报调查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2008年四川省各级医疗机构年均漏报率9.64%,其中乙、丙类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9.03%、11.64%。漏报率最高的前5位病种依次为风疹(26.32%)、猩红热(23.08%)、流感(19.23%)、丙肝(18.18%)、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7.06%)。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99,P﹤0.001),且随级别降低其漏报率呈上升趋势(趋势χ2=47.205,P﹤0.001),其中省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为3.33%,市州级6.69%,县区级8.27%,乡镇级21.47%,个体医疗机构19.05%。两年抽查卡片平均及时率为88.47%,完整率85.32%,准确率80.08%,卡片录入一致率79.98%。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88,P﹤0.001),省级临床医生对传染病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其他三级;防保医生对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比临床医生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6,P﹤0.001)。[结论]四川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形势仍然严峻,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应重视传染病报告工作和制度建设,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报告传染病意识和相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9.
10.
传染病漏报调查是疾病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常规疫情报告数字的重要补充和修正。我站从1986年起,每年对全市21个疫情报告单位均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检查。现将我市1986~1997年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范围全市辖区内... 相似文献
11.
12.
13.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地势低洼,历史上属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域。2004年全区实施了血防综合治理措施,2007年实施国家颁布的新的《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为了对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有效的监测与评估,现对2004-2008年血防工作完成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凭祥市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凭祥市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年凭祥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8种479例,死亡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408.76/10万、27.31/10万、6.68%,与2006年相比分别上升24.26%、3 054.75%、2 438.22%.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与2006年相比分别上升64.30%和52.35%,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与2006年相比分别下降1.41%和1.91%.结论 今后要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力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宣传,做好疫情监测工作,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兴区腹泻病例中肠道致病菌感染状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监测点医院就诊的腹泻病例粪便标本,进行9种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并对检出的志贺菌进行的药敏试验。结果2年共采集样本760份,检出肠道致病菌167株,阳性率为21.97%,检出以志贺菌为主,其次为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对部分药物耐药性加强,对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保持敏感,但有所下降。结论近2年肠道致病菌阳性率上升,志贺菌菌型发生变化,目前以D群为主。夏季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增多,志贺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生一定程度改变,敏感性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了解从化市近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及变化趋势,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从化市1998-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8-2007年从化市共报告传染病24种10 997例,年发病率为138.81/10万~281.39/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207.67/10万,甲、乙类传染病近3年有所上升,丙类传染病波动于15.95/10万~80.56/10万之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下降,发病率为10.12/10万~67.20/10万,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率为62.68/10万~146.05/10万,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发病率较低,发病率为0.94/10万~9.17/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为26.83/10万~74.78/10万.结论 从化市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效果显著,今后必须加大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力度,同时注意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加强对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的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07~2008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预防控制情况。方法对海拉尔区网络直报病例及海拉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和报告的病例中的学生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海拉尔区学校内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人数为845人,年发病率322.7/10万;2008年发病人数为835人,年发病率为311.6/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2007年发病高峰为4月和11月,2008年为5月和12月。与2007年比较,2008年猩红热、麻疹、腮腺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风疹、病毒疹、水痘的发病率有所上升。2007年,男性发病率为178.0/10万,女性为144.7/10万,2008年,男性发病率为171.3/10万,女性为140.3/10万,两年均表现为为男性高于女性。不同类别学生中,学龄前儿童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最高,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3250.1/10万和4424.8/10万,大专及以上学生的发病率最低,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531.2/10万和364.9/10万。结论预防和控制学生呼吸道传染病,应注重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提高疫苗接种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9.
1997~2007年广西传染病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11年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 逐年计算传染病发病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用平均增长速度、年度变化百分比、年度变化贡献率3项统计指标分析传染病发病趋势与流行规律.结果平均增长速度上升最快的是HIV感染,往后依次为梅毒、狂犬病、肺结核、乙肝和流行性腮腺炎,下降最快的为流脑,往后依次为流感、钩体病、麻疹、疟疾、伤寒、痢疾、乙脑和淋病;除乙脑和淋病外其它13种病的年度变化百分比变化趋势均显示有统计学差异.年度变化贡献率的计算显示流感对发病率下降的贡献最大,肺结核对发病率上升的贡献最大;11年间传染病随年度发生变化,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某些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实施的预防控制措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提示广西传染病的防控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赣州市章贡区传染病流行规律,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 对1950-1999年章贡区的疫情资料,采用时间序列,运用自身对照的办法,分析50年来传染病的动态变化。结果 传染病发病率从1950年的2286.7/10万下降到1999年的209.6/10万,发病率逐年下降。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传染病发病率由50年代的1199.82/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114.61/10万,下降了90.45%;传染病的主要发病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世纪50,60年代以麻疹,疟疾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肝炎,痢疾为主。结论 传染病防治效果显,许多传染病已经降至较低水平,但近年来流动人口增加,卫生保健措施相对滞后,部分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存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