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用γHBcAg通过有限稀释法从慢性乙肝(CHB)患者肝组织浸润淋巴细胞中分离出12个HBcAg特异性T细胞克隆,均为CD_3~+CD_4~+CD_3~-TCRα/β~+HLA-DR~+表型。对其中3个克隆的抗原特性及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的限制性进行了分析,克隆对HBcAg呈剂量依赖关系,而对HBsAg、破伤风类毒素(TT)及纯蛋白衍生物(PPD)无反应性。克隆细胞对HBcAg的特异性增殖反应需要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HLA-DR 1分子的存在;同时抗MHCⅡ类抗原单克隆抗体能明显抑制克隆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2.
尘螨变应原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尘螨是一种变应原,能引起人类的过敏性疾病。三大类螨变应原的物埋化学特征、氨基酸顺序、酶的活性和B细胞抗原表位数已基本明了。重组螨变应原的抗原性之间存在差别。人体对螨变应原的免疫应答主要有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学说,免疫应答中IgE产生与CD4~+T细胞(IL-4依赖)功能有关,且受MHC特异性限制。  相似文献   

3.
理想的疟疾疫苗应是多阶段、多价、能激发多种免疫应答,因为疟原虫生活史不同阶段各有其独特的抗原性,单一阶段的疫苗难具全效,且疟疾免疫应答受遗传限制,疫苗须包括不同MHC分子限制的多种表位,激发一种以上免疫反应;疟原虫抗原的T细胞及Th细胞表位的序列多态性、原虫各阶段的等  相似文献   

4.
疟原虫有性期某些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能阻断疟疾的传播。在恶性疟原虫,这些抗原包括配子体合成的Pfs230、Pfs48/45、Pfg27及配子形成和受精后产生的Pfs25。 本文作者对恶性疟原虫I—V期同步配子体及配子成熟过程中Pfg27和Pfg16的表达及其在体外不能产生配子体的“无性”株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高度同步的恶性疟原虫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与肝脏疾病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免疫反应的产生首先是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捕获抗原,经其加工处理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B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APC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巨噬细胞(MΦ)、B细胞等,其中DC是人体内最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在体内外直接激活纯真(naive)T细胞,提呈抗原给MHC-Ⅰ类限制性CD8+和MHC-Ⅱ类限制性CD4+T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1-6].  相似文献   

6.
T淋巴细胞在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及免疫效应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T细胞参与这些活动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处于活化状态.而活化程度的过高或过低均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即T细胞受体(TCR)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膜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肽复合物,并通过CD3分子传递该识别信号,此为第一活化信号;T细胞表面的多种辅助分子CD2、白细胞功能相关性抗原(LFA)-1、CD28和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如LFA-3、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B7分子等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患者体内病毒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上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记忆性抗原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形成的关系. 方法 针对不同表位合成4种五聚体,长期随访收集11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病毒特异性CTL上免疫抑制性分子PD-1、记忆性分子(CCR7、CD45RA、CD127)和活化标志物CD38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同时进行肝功能,HBsAg、抗-HBs和血清HBV DNA载量检测.结果所有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早期均表现出高频度、病毒抗原多表位的特异性CTL反应,而晚期各表位CTL频率均明显下降.CTL上PD-1表达在早期明显上调;与早期比较,晚期PD-1分子的表达明显降低(t=4.314,P<0.01).同时CTL高表达记忆性分子CCR7,CD45RA和CD127,而低表达活化标志物CD38.提示病毒清除后记忆性CD8+T淋巴细胞形成. 结论 在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HBV特异性CTL上PD-1分子表达的动态变化与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HIV-1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及其相关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型(HLA-Ⅰ)的限制位点。方法 以位于HIV-1 Gag、Vif、Nef区域的合成肽作为刺激表位,选择来自4例健康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建立4株EB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样细胞系(BLCL),以此作为抗原递呈细胞(APC),对1例临床上长期不进展的HIV-1感染者CD8+T细胞的IFN-γ分泌细胞频率进行体外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测定和HLA—I限制位点比对分析。结果在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中HLA—1分子能限制性递呈HIV-1表位,且呈现出高特异性;HLA—Ⅰ位点A03、A26、C04和C08限制性递呈HIV-1Gag区域表位,A03和C08还限制性递呈Nef区域表位。结论 HIV-1Gag区域表位的HLA—Ⅰ限制位点可能包括A03、A26、C04和C08,Nef区域表位的限制位点可能包括A03和C08。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CD4~+和CD8~8T淋巴细胞以及抗体在子孢子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动物试验发现,细胞因子特别是γ-IFN和IL-6参与免疫应答。但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疫苗发展的重要性仍不了解。为了阐明疟原虫子孢子免疫调节机制,本文分析了疟疾高发区自然感染疟原虫人群抗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CS)蛋白的CD4~+T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HBV并不能直接损伤肝细胞,HBV感染肝细胞损伤的轻重,主要取决于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的宿主免疫反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调节着免疫反应,尤其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MHC分子可分为Ⅰ,Ⅱ和Ⅲ类,MHC Ⅱ类分子是机体细胞主要的表面抗原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HLA-DR抗原,HLA-DR通过MHC Ⅱ类分子限制的T细胞对  相似文献   

11.
You Y  Zou P  Guo R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288-291
目的 探讨5种血液病细胞株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抗原表达及对干扰素(IFN)—γ诱导MHC分子表达的反应性与MHCⅡ类分子转录激活因子(CⅡT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或)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CⅡTA蛋白及MHC分子表达,逆转录PCR检测肿瘤细胞CⅡTA基因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肿瘤细胞刺激外周血T细胞反应的能力。结果 肿瘤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与CⅡTA表达一致;诱导型表达CⅡTA的Jurkat细胞,经IFN—γ作用后其MHCⅠ、Ⅱ类抗原表达增高(分别为20%、42%);IFN—γ诱导后仍不表达CⅡTA的肿瘤细胞,其对IFN—γ促MHCⅡ表达的作用不反应。Jurkat诱导后刺激T细胞表达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2 mRNA(是未诱导时的51倍)。结论 某些恶性血液病细胞株对IFN-γ不能诱导MHC分子表达与CⅡTA诱导性表达缺陷有关,表明CⅡTA参与调控肿瘤细胞MHCⅠ、Ⅱ类抗原表达,可能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转基因小鼠分离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与小鼠自身T细胞共同培养,结果甲状腺细胞未能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相反,促进了自身CD4+T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主要通过T细胞特异性杀伤来实现,如何有效激活针对肿瘤特异性杀伤细胞,是实现肿瘤主动免疫治疗的关键,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激活首先需要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即T细胞受体(TCR)、CD8分子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与肿瘤抗原肽形成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14.
人类先天性免疫系统在防御细菌病原体损害时依赖于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PMNs)的协调作用。单核吞噬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能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并能通过MHCⅡ类分子提呈抗原给CD4’T细胞从而通过特异性免疫清除病原体口]。然而细菌为了能在宿主细胞中生存,诱发专职吞噬细胞凋亡对细菌而言是极为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HLA-A*2402限制的HBcAg特异性CTL细胞克隆。方法取HLA-A*2402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PBMC,用限制性表位肽(HBV core117-125,EYLVSFGVW)和重组HBcAg刺激,并以有限稀释法对活化的T细胞进行克隆化,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对所获克隆进行鉴定。结果PBMC经表位肽激活后,特异性细胞毒活性达到43.7%;从活化细胞获得11株T细胞克隆;除2株是CD4+T细胞克隆外,其余9株为CD8+T细胞克隆,其中2株为Tc1,3株为Tc2和4株为Tc0。9株CD8+T克隆在效/靶比例为2.5:1时均具有HBcAg特异性靶细胞溶解活性(33.9%~90.2%)。结论用HBVcore117-125能激活HLA-A*2402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8+T细胞,随之建立的9株CD8+T克隆均具有HBcAg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病毒蛋白等经胞质中的蛋白酶体降解成抗原多肽,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分子共同组成MHC-抗原肽复合体,经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GC)呈递至细胞表面,被T淋巴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识别,激活特异CTL等一系列反应.CTL杀伤反应是控制病毒感染的有效免疫防御机制,MHCⅠ类分子限制性CD8+ CTL是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效应细胞,能够识别由MHC Ⅰ途径呈递的病毒抗原肽[1-3].  相似文献   

17.
(二)肾小管粘附分子的表达粘附分子(如Integrins Selectin)的表达可促进变态免疫反应和细胞溶解作用的发生。因为这些因子是MHC-Ⅱ类抗原限制性抗原提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粘附分子通过与单枝细胞上的特异性配体相结合(ICAM-1,ICAM-2与IFA-1相结合,VACM-1与CD_4~+/CD_2~+结合等),引起单个核细胞和白细胞的迁移.粘附因子还介导了具有溶解作用的细胞与靶器官(如肾细胞)的粘附.应用抗ICAM-1能够减轻实验性动物的同种排异反应.作为T辅助细胞/诱导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的CD_4~+及CD_6~+分子,也能够促进粘附作用,通过MHC-CD_(?)的相互  相似文献   

18.
协同刺激分子B7-CD28/CTLA-4与自身免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细胞需要两组信号刺激才能充分活化,一组由MHC抗原肽和TCR结合后提供;另一组由抗原递呈细胞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上的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CD152)]与抗原递呈细胞上的B7(B7-1,B7-2)是目前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它们在自身免疫病患者T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上有异常表达,且参与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探讨恶性疟原虫抗原对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方法 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体外分别用恶性疟原虫 (P. f) 抗原 (5 μg/ml) 和正常红细胞 (nRBC) 抗原 (5 μg/ml) 进行刺激, 同时给予IL?2维持细 胞增殖, 另外设立只加IL?2的阴性对照组进行培养。培养12 d时, 刺激组细胞再用对应的抗原刺激20 h, 用流式细胞仪 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泌IL?4和IFN?γ的情况, 并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 (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 cinimidyl ester, CFSE) 标记法检测T细胞增殖反应。结果 结果 健康人PBMC经P. f抗原刺激扩增后CD4+ T细胞的增殖指数 (PI) 明显高于nRBC抗原刺激组和阴性对照组 (P均<0.05), 但3组γδ T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 f抗原组 分泌IL?4的CD4+ T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nRBC抗原组和阴性对照组 (P均<0.05), 但3组分泌IFN?γ的CD4+ T细胞百分 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结论 P. f抗原在体外可刺激健康人外周血CD4+ T细胞增殖活化, 后者通过优先分泌 IL?4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莉  季伟 《国际呼吸杂志》2005,25(4):264-266
在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中,CD+4T细胞以其分泌的Th2类细胞因子参与了慢性气道炎症的启动和持续过程,成为介导嗜酸粒细胞炎症和气道高反应的主要炎性细胞。CD+4T细胞的增殖活化需要两个刺激信号:由T细胞受体(TCR)与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的MHC抗原肽复合物相结合所产生的第一信号(识别信号),和由AP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对应受体分子相结合产生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许多研究表明,除了B7CTLA4/CD28和CD40/CD40L(CD154)两对共刺激分子外,OX40及其配体OX40L是又一对在T细胞初次和再次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共刺激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