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国志·华佗传》云:“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后汉书·方术列传》基本上是根据《三国志·华佗传》增删修订而成。上述引文,二书皆同,不过《后汉书》作者范晔将“熊颈鸱顾”改为“熊经鸱顾”。  相似文献   

2.
“王乔”辨     
“王乔”辨李怀之山东中医学院南朝·宋·裴关键词稽康,养生论稽康《养生论》句未有云:“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羡门,古仙人,南朝·宋·裴《史记》集解引吴·韦昭说,后人似无异议。但王乔为何许人却说法不一。查阅古籍,其有三人。一为蜀武阳的王乔...  相似文献   

3.
<正> 一般认为,“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故以为是源于《内经》,并把此载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方剂学》,这似乎已成定论。然笔者在学习《神农本草经》和《素问·至真要大论》全文时,却发现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中国全科医学》2009,(6):27-27
戴元礼是明朝的名医。有一次,他因事进京,听说京城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医术高明,治病往往很快见效,于是,他决定去拜访这医生。到了那里一看,果然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这时,刚好一位病人取药从戴元礼旁边经过,忽见那名医追了出来,对病人说:“煎药时可别忘了放入一块锡。”  相似文献   

5.
<正> 通常对“四肢为诸阳之本”的解释,我总觉似有牵强。考“本”字原意是指草木的根,如《国语·晋语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由此引申为根源、来源等意;而“末”原意指树梢,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后引申为末了、末尾等意,“本”“末”原意既明,而“四肢为诸阳之本”一语,却使人费解。究人身阳气之根本当在肾,正如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一书所云:“肾阳又叫“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从临床实践来看,四肢厥冷多由脏腑阳虚或阳气被遏不能外达,四肢失其煦养所致。如肾阳虚衰的四逆汤证,脾阳虚的甘草干姜汤证,水饮停于中焦、阳气被阻、不达四末的茯苓甘草汤证,痰阻胸  相似文献   

6.
程红 《大家健康》2009,(6):27-27
三天前,李诚的太太出现了宫缩,全家都以为孩子要出生了,连忙跑到医院去。结果原来是“假宫缩”,孩子根本还没来报到。这一误会,不仅让李诚全家紧张兮兮,折腾了好几天,还花了一笔“冤枉钱”。  相似文献   

7.
8.
《素问·厥论》云:“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膝者,何也?”句中“指”字,不少书刊都视为“趾”之通借字。但笔者在阅读古籍时,发现此说有讹,特提出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瘀血”与“血瘀”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瘀血理论始于《内经》 ,经历代之演进至清代而有较大的发展 ,使瘀血学说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说 ,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 80年代以来 ,瘀血理论有了空前的发展 ,对瘀血的认识不断深化 ,活血化瘀治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深入研究瘀血学说已成为创立发展我国新医学、新药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瘀血及血瘀证的理论作一扼要阐述。1 历代对血瘀的有关论述“瘀”字最早出于《楚辞》“形销铄而瘀伤” ;《说文解字》曰 :“瘀 ,积血也” ;《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着血、石瘕等名 ;张…  相似文献   

10.
“辨证”与“辨病”,是中西医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防治规律进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有其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医德教育进行了探讨。以生理学为例,提出基础课教师应重视医德教育,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跨世纪高尚医德的新一代人才。  相似文献   

12.
邵晓春  何丽俊 《中华医护杂志》2007,4(3):275-275,274
知识、能力、思想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作为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验教学中,在传授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都应将德育贯彻其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本文根据笔者寓德育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浅谈点滴做法和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医学院校外语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要成为“求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医生。所以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职业道德及思想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文化素质,端正和完善对生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医学院校德育课程重专业而轻德育,“知”与“行”存在分离,德育目标存在特殊性的现状,指出医学生德育课程中,简单的说教或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往往缺乏能动性,其中的形式主义制约着教学效果.提升医学院校德育教学的效果,需要适时地引入道德体验模式,并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式:角色扮演,结合实例进行实际演练,医患纠纷典型案例学习使医学生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言行,引起心理过程的变化,重新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强化了对医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卫生法学实践教学存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手段形式化等问题,而诊所法律教育具有诸多优势,将其应用于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对提高卫生法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加强卫生法律诊所基地建设、开设诊所法律教育课程、多途径经费筹集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建立科学的法律诊所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设计,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医德教育的境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医德教育的境界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传道教育--讲授规范,二是授业教育--传授知识,三是解惑教育--许诺幸福。解惑教育的哲学在于医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需要外铸的实体,而且是不断思考着、创造着的人;许诺幸福是在讲授规范和传授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与发展是外在教化与受教育的自身修养的统一,是指引学生去达到一种人生境界,是给予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渐达医德教育至境的关键在于坚持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抽样研究方法,对438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了医德认知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医德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必要性认识均率为62.9%,课外经常阅读医德书籍均率为22.75%,对中外基德发展史各朝代典型的人物及代表作了解的均率为31.1%,文中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专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正本清源”、把医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强化真理意识、表率意识、进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备课的针对性,追求讲课的形式多样性,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坚持考核的思想性,突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20.
平昭  李云霞  庞培杰  马红 《中国病案》2010,11(5):8-9,M0002
文章通过对1980年代后出生的医学生思想状况调研结果分析,总结、归纳了他们的思想现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改进德育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